印度的悄悄崛起 | IIA譯文


導讀 · 2023.09.15

在中國長達四十年的高速的經濟成長放緩後,作為世界人口第一的印度,崛起為重要的地緣政治力量和地緣經濟力量。 近期,印度作為今年G20峰會承辦國,實現了一系列的外交突破,在西方媒體語境下似乎成為「全球南方」國家的明日之星。 印度的崛起的說法是否恰當? 未來是否可期?

 

本文指出,儘管印度在莫迪的領導下似乎實現了穩定和復興,但印度的未來將取決於其維持政治穩定和經濟快速成長的能力。 本文原載於Project Syndicate(報業辛迪加),由IIA學術編輯小組編譯,供讀者參考。

 

中國高速的經濟成長放緩已引起全球警覺,但這也減輕了其鄰居,即另一個人口大國的崛起壓力。 2023年第二季度,印度經濟的年化成長率達到了可觀的7.8%。 此外,印度成為第一個將太空船降落在月球南極(可能富含水資源)的國家,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伴隨印度在地緣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力的成長,其在國際舞台的存在感也愈發增強。印度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隨著中國經濟成長率的放緩而獲得新的機會。

 

今年上半年,印度的人口正式超越中國,在此之前的300多年來裡,中國一直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對印度而言,成為世界人口第一的國家又是另一個里程碑。 中國人口的萎縮和快速老化可能會阻礙經濟成長,並可能削弱其地緣政治目標,而印度作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之一(平均年齡為28.2歲),即將收穫龐大的人口紅利。

 

0

印度街景

(圖源:ALAMY)

 

印度崛起為全球大國的動力是其快速的經濟成長。儘管印度的GDP仍低於中國,但該國目前是全球成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預計未來五年將佔全球經濟成長總值的12.9%,超過美國11.3%的份額。

 

除了推動消費繁榮,印度的年輕人口也在推動創新,該國世界級的資訊經濟和近期的登月成就證明了這一點。 儘管印度的國家太空預算僅相當於美國太空任務支出的6%,但該國仍成功實現了這一目標。 印度的GDP已經超過了前殖民宗主國英國,到2030年,印度的GDP將超越日本和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和中國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考慮到地緣安全,印度國防預算排到世界第三也不足為奇。 中巴的策略聯盟關係不斷加深。 印度也是世界上唯一與兩個擁核國接壤的國家,突顯了印度在區域內的不穩定地位。

 

儘管印度傾向與西方建立更緊密的關係,但仍在猶豫是否與西方國家建立正式軍事聯盟。 這意味著,印度只能對自己的國防負責。 鑑於印度未來的發展取決於其抵禦外部威脅的能力,印度可能會加強常規武裝力量現代化和增強核威懾的力度。

 

中印之間的地緣政治競爭也可能阻礙全球南方的團結,使金磚國家組織難以轉變為可信的G20、G7的替代方案。 金磚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最近同意擴大該集團,增加六個新成員: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埃及、衣索比亞、阿根廷和伊朗。 考慮到11個成員國的利益分歧,金磚國家可能在重大議題上更難達成共識。

 

 

1

2023年9月9日,印度總理莫迪在新德里巴拉特曼達帕姆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首次會議上

(圖源:CNN)

 

除了這些外部威脅,印度的未來也將取決於其對國內經濟挑戰的反應。 印度總理莫迪推動了臭名昭著的舊的官僚機構現代化,促進電子政府以減少繁文縟節,並吸引外國直接投資。 這些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 莫迪政府在改善國家基礎設施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實施了監管改革,並試圖透過莫迪的「印度製造」倡議來促進印度製造業發展。 但要將印度轉變為全球製造業中心,必須投資人力資本,尤其是在教育和培訓方面。

 

此外,印度的國家規模和多元化社會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印度可能是第一個從一開始就透過民主制度來追求現代化和繁榮的發展中經濟體。 但作為世界上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永無止境的選舉週期加劇了內部分裂和兩極化。

 

儘管印度的政治呈現出美國式的兩極化,但其民主框架一直是穩定的支柱。 透過促進公開表達和對話,印度政治體制賦能了基層社群和個體,使歷史上被邊緣化的階級和種姓能夠實現向上的階級流動,參與到最高層級的決策。

 

印度能否維持目前的上升軌跡,將取決於其維持政治穩定、快速經濟成長、國內外安全以及前瞻性的外交政策的能力。 一旦成功,印度的全球地位將會提高,並有助於推動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利益。 印太地區是世界上新的地緣政治支點,也是該地區成長最快的經濟體的所在地。

 

 

本文作者

 

Brahma Chellaney: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策略研究教授,柏林羅伯特博世學院研究員,著有九本書,其中包括《水:亞洲的新戰場》(喬治城大學出版社,2011年),並因此獲得2012年亞洲協會伯納 德施瓦茨圖書獎。

 

*免責聲明:本文所闡述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不代表大灣區評論或IIA機構立場。

 

*本文原載於Project Syndicate,譯本略有刪改,譯者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國際事務研究院學生助理李昭。

 

GBA Review 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