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2023.09.07
9月3日,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在結束訪華後通過美媒發言稱,美國將繼續向中國出售數十億美元非尖端芯片,但“不會向中國出售我們最頂尖的(人工智能)晶片”。在中美科技戰的背景下,本文作者提出台灣地區是大國競爭的關鍵核心,而能源是大陸對台施加影響力的突破口。因為台積電生產了世界上90%的先進芯片,而台灣的製造業生產依賴進口的原材料和能源供應,一旦大陸中斷台灣的能源供應鏈,全球先進芯片的產能都將受到影響。由此,大陸將獲得額外的經濟和外交槓桿。問題的關鍵在於大陸是否有必要使用這樣的方式,以及該方式是否可以達到目的?
本文編譯自紐萊恩斯研究所高級分析師尤金·肖索夫斯7月31日發表在Foreign Policy(《外交政策》)的分析文章,原標題為Energy Is Taiwan's Achilles' Heel(《能源是台灣的阿喀琉斯之踵》),供讀者參考。
隨著中美科技競爭越演越烈,兩國將半導體投資和供應鏈視為競爭的關鍵。先進芯片是發展現代經濟的關鍵,從人工智能發展到軍事行動都有廣泛應用,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台灣在能源供應上的弱點,可能會是這場競爭中導致意想不到後果的一個關鍵因素。
繼美國於2022年10月對中國實施先進半導體和人工智能技術出口管制的決定後,中國從5月份開始被禁止購買美國美光公司的芯片,並阻止了在華美國半導體企業的企業合併。今年上半年,日本和荷蘭跟隨美國,在先進的半導體製造設備上對華實施出口管制。作為回應,中國宣布了對鎵和鍺的出口許可要求,這兩種重要的半導體元素由中國主導開採,並將於8月1日生效。
中美兩國半導體競爭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台灣地區。在這個島上,台積電(TSMC)生產了世界上90%的先進芯片。為了遏制中國的技術進步,美國拉攏台灣地區加入芯片聯盟(Chip4),試圖限制中國獲取這些先進芯片(以及支撐這些芯片的先進技術)。所有這些因素,再加上中美在對台軍售和意識形態等問題上存在的諸多爭議,使得台灣地區成為中美半導體競爭的一個特別重要的因素。
台積電(TSMC)生產了世界上90%的先進芯片
(圖源:foreignpolicy.com)
目前為止,美國在這場競爭中略佔上風。儘管投入不少,但中國在發展自主先進半導體製造方面的進展仍低於預期。與此同時,由於大陸在稀土金屬方面占主導地位,且也曾把稀土出口用作外交政策工具,台灣極有可能面臨大陸在稀土金屬等原材料的出口限制。
除了這些人盡皆知的弱點外,大陸方面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影響對岸。這些方式的出發點既考慮到台灣地區是中美半導體領域博弈的焦點,也包含中國統一的問題。第一種選擇是軍事干預,第二種選擇是對該島實施經濟封鎖,第三種選擇是將台積電在大陸的業務國有化。然而,所有這些選擇都伴隨著巨大的反作用風險,不排除引發與美國直接軍事衝突和導致嚴重經濟衰退的可能性。
然而,大陸還可以採取另一種方式來影響台灣,這種方式更加微妙,但可能更有效。台灣的能源無法自給自足。島上97%以上的能源需求依賴進口,其中兩種特別重要的能源是天然氣和煤炭。總的來說,這兩種能源佔台灣發電量的80%以上,電力是半導體生產的關鍵(但往往被忽視)投入。僅台積電一家公司就佔台灣能源消耗的6%以上,僅在2020年至2022年期間,該公司的電力需求就增長了30%以上。事實上,台灣已經在努力解決與核能基礎設施相關的周期性電力短缺問題。
由於台灣島的能源進口依賴海上供應,供應鏈極為脆弱。特別是在美國國會成員與台灣當局互動的敏感時期,大陸方面增加了在島周圍進行大規模海軍演習的頻率。這樣的演習不像全面封鎖或軍事干預那樣顯露敵意,卻也能在一段時間內有效地影響甚至切斷台灣的能源供給。然而,對台灣來說,即使是有限的中斷也可能是天大的事,因為台灣目前的天然氣庫存只能維持11天,煤炭庫存只能維持39天。
細看台灣主要煤炭和液化天然氣(LNG)供應商能發現更多薄弱點。澳大利亞在2021年向台灣地區提供了55%的煤炭進口和32%的天然氣進口。同年,美國向台灣地區提供了9%的液化天然氣供應,該份額未來還可能會增長。然而,兩國在供應台灣地區能源方面都有短板:來自美國的液化天然氣運輸至少需要30天才能到達台灣地區,而澳大利亞就曾因新冠疫情相關的政治糾紛而受到中國煤炭進口的限制。
台灣地區高度依賴能源進口與海上線路
(圖源:Atlantic Council)
此外,中國台灣重要的能源供應商也包括了與中國大陸關係緊密的俄羅斯。 2021年,俄羅斯佔台灣地區煤炭進口的近15%,佔天然氣進口的10%。事實上,俄烏衝突中,俄羅斯已將能源作為武器作用於整個歐洲,如果中國大陸有意影響中國台灣的能源供應,俄羅斯是可以選擇與中國大陸合作的。
畢竟,中國大陸的新能源市場對俄羅斯來說要比中國台灣大得多,而且自俄烏戰爭全面爆發以來,中國在維持俄羅斯能源經濟的運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將俄羅斯對台部分能源出口轉向大陸也是有可能出現的一種施壓策略。
或許更現實的做法是,大陸可以利用法律機制,以“環境”為由對台灣的能源進口進行監管,並要求這些能源首先通過大陸港口進行一段時間的檢查,而非全面的替換或轉移。與美國或澳大利亞不同,俄羅斯反對此舉的可能性要小得多,這將為中國大陸提供額外的經濟和外交槓桿。
本文作者
尤金·肖索夫斯基(Eugene Chausovsky):紐萊恩斯研究所高級分析師。
*
免責聲明:本文所闡述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不代表大灣區評論或IIA機構立場。
*本文原載於Foreign Policy(《外交政策》),譯者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國際事務研究院研究助理黃紫藍。
GBA Review 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