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2023.05.08
長期以來,西方一直致力於構建一個以民主、法治與多邊主義為基礎的世界秩序,如今看來已無可能。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地緣政治競爭、貿易保護主義、全球經濟碎片化等負面因素對現行秩序構成了嚴峻挑戰。本文認為,經濟相互依存及應對全球性挑戰的現實需要,可避免世界走向霍布斯式無政府狀態。
引言
2022年10月,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在歐洲外交學院演講時將歐洲比作“政治自由和經濟繁榮的花園”,將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區比作“可能會入侵花園的叢林”。此話一出,便遭到了多方口誅筆伐,認為“花園叢林論”具有強烈的殖民主義色彩。有眾多網民在博雷利的推特評論區留言,要求他引咎辭職。博雷利後來發布聲明,否認對他的一切指責,並堅稱其發言被“誤讀”。博雷利表示,他提到的“叢林”並無種族主義、文化或地理內涵。威權主義正在侵蝕公認的國際規範,使當今世界越來越像一片“混亂無序的叢林”,這就是他此前談到“叢林”的原因。
此外,博雷利還指出,“花園叢林論”並非其首創,美國“新保守派”早已使用過相關說法。
例如,美國“新保守派”學者羅伯特·卡根(Robert Kagan),他於2018年出版了一本著作《叢林回歸:美國與我們岌岌可危的世界》(The Jungle Grows Back, America and Our Imperiled World)。在該著作中,卡根寫道,如果缺少美國的領導,世界將再次回到無序、黑暗和混亂的時代。博雷利和卡根的共同觀點是:自由主義秩序即將壽終正寢,世界正在邁入危險、動盪與無序的時代。
羅伯特·卡根著作《叢林回歸:美國與我們岌岌可危的世界》(圖源:亞馬遜)
世界和平與發展
面臨冷戰後最嚴峻威脅
西方過去的長期願景是構建一個基於市場經濟、民主價值觀與多邊主義的世界秩序,美國和歐盟一直是主要推動者,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雙方對這一願景的信心急劇下降。
美國全球領導力下降有諸多原因,例如伊拉克戰爭、美國政治兩極分化、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等。尤其是中國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的持續增強,使其成為可與美國比肩的科技和商業大國。這給西方造成了困惑,因為中國並不像西方所期望的那樣在融入國際體系的過程中發生內部演變,反而在外交領域表現得更加自信,在軍事領域也在大步追趕美國,似乎大有取代美國全球領導地位的趨勢。
與此同時,俄羅斯在普京的領導下,一步一步重回世界舞台的中央。在過去10多年中,俄羅斯先後出兵格魯吉亞、克里米亞以及烏克蘭頓巴斯地區,以恢復前蘇聯的領土和影響力。
在特朗普執政時期,美國從國際事務中積極“退卻”,極大地擴大了發展中國家(埃及、印度、伊朗、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的外交活動空間。這些國家在國際舞台上愈發活躍,其政治、經濟與軍事影響力得到了顯著提升,但同時也引發了圍繞地區主導權的鬥爭,小國往往會採取“大國平衡外交”,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
然而,地緣政治競爭並非自由主義秩序面臨的唯一挑戰。迄今為止,“民主倒退”現像已持續了15年。國際性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2022年的一項研究指出,當前全球38%的人口生活在“非自由國家”,只有20%的人口生活在“自由國家”。近年來,隨著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全球化正在土崩瓦解,美國喊出“製造業回流”的口號後,又炒作“與中國經濟脫鉤”的論調。互聯網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變革,助長了虛假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廣度,網絡空間已成為地緣政治博弈的新舞台。例如,個別威權國家通過黑客手段干預他國內政。暴雨、火災、洪水、乾旱、氣候變化等自然災害的持續惡化,擾亂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計,更擾亂了許多地區的安全與穩定。
多邊體系面臨的壓力是空前的,在應對全球性挑戰時存在喪失合法性和有效性的風險。聯合國《2022 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強調了我們面臨的全球性挑戰的嚴重性,這些相互疊加和交織的危機影響著所有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大國的回應與對策
(1)歐盟
2022年3月,歐盟發布名為“戰略指南針”的行動計劃。該文件指出,地緣政治的回歸是自由主義願景走向破滅的決定性因素,其中提到“我們生活在一個強權政治主導的世界裡,我們已將一切武器化,我們面臨著一場關於未來世界秩序的敘事之戰”。 “戰略指南針”列舉了自由主義秩序崩潰的跡象,例如移民工具化、軍隊私有化、技術政治化、國家失靈、民主倒退等。此外,該文件還指出,鑑於國際安全環境的嚴重惡化,歐盟應在防禦能力建設方面實現重大突破。這與歐盟2003年發布的《歐洲安全戰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歐洲從未實現過如此繁榮、安全與自由的狀態。歐洲徹底告別了動亂時代,邁入了以和平與穩定為特徵的時代。”
2022年3月,歐盟發布“戰略指南針”
(圖源:歐盟官網)
(2)美國
美國拜登政府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稱,世界歷史正處於一個新舊交替的關鍵時刻。雖然措辭不像歐盟那麼悲觀,但表達了美國對地緣政治競爭不斷加劇的擔憂。該文件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採取的“特別軍事行動”,同時也把中國定義為“唯一一個既有意重塑國際秩序,又日益在經濟、外交、軍事與科技方面與美國競爭的國家。”
(3)中國與俄羅斯
2022年2月,中國和俄羅斯發布《中國和俄羅斯關於新時代國際關係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聯合聲明》,闡述了兩國的世界秩序觀。該聲明指出:“國際上少數勢力繼續頑固奉行單邊主義,訴諸強權政治,干涉他國內政,損害他國正當權益,製造矛盾、分歧和對抗,阻礙人類社會發展進步。”
世界正在經歷大變局,出現了國際力量分佈趨於重構的趨勢。對此,中俄兩國表示堅定捍衛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後世界秩序,並強調堅定維護包括《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在內的以國際法為基礎的世界秩序,推動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係民主化。
在踐行多邊主義方面,中俄兩國表示將繼續鞏固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新開發銀行(前身為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等多邊組織內的協作。
世界秩序在走向有序還是無序?
雖然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正在失靈,但尚未面臨重構。只有再出現一場類似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的全球性危機,才會催生新的秩序,世界退回到霍布斯式叢林狀態也絕無可能。
自由主義秩序帶來的經濟相互依存格局已存在了幾十年,構建新的秩序勢必會給整個世界帶來不可估量的代價。在這種情況下,多邊合作對一國未來的發展依然重要,而這離不開現行秩序。
2021年9月,聯合國發布《我們的共同議程》報告,呼籲以聯合國為基石,建立更強大、更為網絡化、更具包容性的多邊體系。此外,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各國將在2024年聯合國未來峰會上就未來世界秩序的走向達成新的共識。
鑑於當前的地緣政治形勢,就世界秩序改革達成共識的可能性十分渺茫。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強調國家主權,再加上全球經濟碎片化及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多邊體系在短期內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當前全球經濟和政治發展趨勢表明,強權政治正逐漸成為世界秩序的主要特徵,許多國家必定會以維護國家主權為由拒絕多邊合作。這樣的秩序能否有效地應對全球性挑戰(尤其是氣候變化)值得懷疑。
世界秩序在走向
兩極化還是多極化?
在未來的國際政治格局中,可能會存在多個權力中心,例如西方陣營(美國和歐盟)、中國以及俄羅斯。隨著中俄戰略夥伴關係的進一步深化,西方媒體和政客認為,兩國正竭力打造“反西方陣營”,試圖與西方陣營分庭抗禮。中國和俄羅斯主張擴大金磚國家的行列,但截至目前,只有阿根廷、伊朗與沙特阿拉伯就加入金磚國家提交了申請。
該案例似乎表明,中國和俄羅斯正聯合成為世界的一極。隨著俄烏衝突的持續,俄羅斯對中國的貿易依賴程度會逐步上升,中俄兩國的戰略利益也會進一步重合。例如,在中美博弈的大環境下,俄羅斯會更堅定地站在中國的一邊。簡言之,未來的地緣政治格局將變得更加複雜多變。
俄烏衝突促進了美國與歐洲的團結,使北約煥發出新的生機,如今七國集團已成為西方陣營構築反俄統一戰線的重要平台。歐盟“戰略指南針”稱,美國是歐盟最堅定、最重要的戰略夥伴,更是致力於維護歐洲大陸的和平、安全、穩定與民主的大國,這將有助於美國聯合歐洲國家對抗中國。
中俄關係的日益密切和美歐關係的不斷回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例如,2022年3月,聯合國就烏克蘭局勢召開緊急特別會議,以141票贊成、5票反對,35票棄權通過了涉烏克蘭局勢決議草案;2023年2月,聯合國再次就烏克蘭局勢召開緊急特別會議,以141票贊成,7票反對,32票棄權通過了“和平公式”決議草案。
雖然有141個國家投票支持譴責俄羅斯,但實際上只有50多個國家對俄羅斯實施了經濟制裁。這表明,除少數與西方結盟的國家外,多數國家不願捲入西方與俄羅斯的對抗中。俄羅斯所宣稱的有關美國和北約對俄烏衝突負有主要責任的說法,在發展中國家中引起了共鳴。殖民時代遺留下來的反西方情緒及對西方雙重標準的反感,是影響發展中國家立場的重要因素。
許多發展中國家可能會繼續在西方與中俄之間保持中立,例如印度。據英國智庫“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印度預計將於2037年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如果預測正確,印度很可能會成為推動世界多極化的領導者。
英國智庫CEBR預測印度將於2037年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圖源: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
從現實政治的角度來看,兩極化(或多極化)並非世界秩序唯一的發展趨勢,而且世界秩序兩極化也存在多種表現形式,因實際情況而異,無法一概而論。例如,西方仍在全球金融體系中享有主導地位,但全球科技產業格局已呈現兩極化趨勢,這主要歸因於中美科技戰。地緣政治格局在未來幾年也可能會走向兩極化,但取決於眾多因素:一旦俄羅斯在俄烏衝突中失利,俄羅斯與中國形成世界一極的進程可能會停滯;中國在全球的經濟影響力的進一步提升,可能有利於緩和中美博弈;美國政治兩極分化,可能會影響美歐關係,進而推動歐洲走向戰略自主。
美國為何重視地緣政治競爭?
無論是西方學術文獻,抑或是西方官方文件,“自由的世界秩序”(liberal world order)一詞已變得少用,取而代之的是“基於規則的世界秩序”(rule-based world order),以凸顯現實性和包容性。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對盟友進行了分類:第一類盟友與第二類盟友。第一類盟友是歐洲國家及其他地區的民主國家,該類盟友雖然與美國在許多議題上存在分歧,但贊同美國的世界秩序觀;第二類盟友是不接受民主政治,但依賴和支持基於規則的世界秩序的國家。美國對盟友的定義,顯然是以擁護現行秩序,而並非擁護民主政治作為判斷標準。
儘管如此,拜登政府仍高度重視促進民主。 2021年12月,美國主辦了首屆全球民主峰會。此次峰會邀請了約110個國家,有關各方在會議期間就全球民主復興做出了許多重要承諾。
2021年首屆“全球民主峰會”
(圖源:美國國務院)
拜登政府將全球民主復興作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並非出於實現西方對世界秩序的願景,而是出於地緣政治競爭的考慮。例如,《國家安全戰略》指出,對美國最迫切的挑戰是具有威權政治和修正主義傾向的大國。這些國家的行為(例如發動戰爭、干涉內政、運用科技和經濟優勢進行政治脅迫、傳播威權世界觀)危害著國際和平與安全。
美國傾向於把促進民主與地緣政治競爭混為一談。例如,美國未邀請匈牙利與土耳其參加全球民主峰會,但卻邀請了在民主治理方面存在問題的印度、菲律賓、波蘭等國(對於美國而言,這些國家是應對中俄挑戰的重要潛在合作夥伴)。如果美國能夠將地緣政治因素排除在促進民主之外,會更有利於實現其全球民主復興目標。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西方對世界秩序的願景過於理想化。西方過去認為,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將加速全球經濟發展,進而推動民主政治全球化。然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雖然使全球數百萬人脫離了貧困,但卻嚴重擾亂了全球經濟格局,甚至進一步強化了威權主義的趨勢。
事實證明,經濟衰退會引發民主倒退。近年全球民主倒退的原因是多重的,經濟衰退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同時也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俄烏衝突、氣候變化等因素。民主政治在全球日漸式微的局面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出現逆轉。
令人欣慰的是,《聯合國憲章》、《世界人權宣言》等國際公約一直未受到質疑。這不僅能夠給遭受歧視和壓迫的群體帶來希望,而且能夠激勵國家和非政府組織為全球民主復興做貢獻。
結語
隨著後冷戰時代的結束,世界秩序正處於一個轉折點,它將轉向何方目前尚無定論。在西方的話語中,中國和俄羅斯是現行秩序最大的挑戰者,雖然兩國曾明確表示不尋求構建新的秩序,但卻在積極擴大自身在現行秩序中的影響力,值得西方警惕。
地緣政治競爭的加劇、對國家主權的強調以及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正在破壞西方幾十年來苦心經營的多邊體系。雖然全球民主倒退已是不爭的事實,但世界不會陷入霍布斯式無政府狀態。全球化將持續放緩,但不會完全逆轉。經濟相互依存和應對全球性挑戰合作離不開多邊體系,因此現行秩序將得以延續,但各國不會再像以往那樣積極履行維護世界秩序的承諾,強權政治也將重返歷史舞台。
即使負面影響有限,也將嚴重阻礙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下降、國家失靈、糧食危機、貧困、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等全球性挑戰。如果國際社會無法團結一致應對這些挑戰,那麼世界必將陷入更大的混亂和分裂中。總之,重振多邊主義,加強國際合作,改善全球治理,依然是國際社會的第一要務。
本文作者
斯特凡·萊恩(Stefan Lehne):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歐洲中心資深研究員。
*免責聲明:本文所闡述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不代表大灣區評論或IIA機構立場。
*本文原載於IPP評論,譯者曾輝。
GBA Review 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