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本文根據楊潔勉博士在“百川論壇——中國外部環境的變化與評估2021研討會”(2021年9月11日)上的主題演講整理而成。
中國的世界格局觀及其理論和實踐,都需要立足現實和著眼未來。以當前的努力促進未來的發展,以未來的方向來定當前的任務和努力,兩相呼應,共同促進。
立足現實,就是要認識到世界格局具有自身的規律性和階段性,循序漸進是常態,跨越發展是例外。著眼未來,就是要把解決現實問題與建構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結合起來,以未來的方向來定當前的任務和努力。我們現在研究的問題、建構的問題、要解決的問題都是大廈的部件,是將來共建大廈過程中的重要組成。
當然,歷史的傳承和時代的創新是並存的,更是相互補充和促進的。今天想從四方面的內容來展開我的觀點。
世界格局的變局和新局
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者和辯證唯物主義者,認為和相信實踐和實際是本原、基礎和第一。想要觀察、分析和認識世界格局,首先應該重構和解讀世界格局的發展軌跡,特別是五百年的長週期以及最近五十年來的轉型——即地理大發現和資本主義問世以來的國際格局的發展軌跡。
世界格局在近代以來500年的變化中既有長週期和大週期,也有短週期和小週期,體現在豐富多彩的世界近代史、現代史和當代史,以及與之伴隨而來世界格局的種種變化。如果畫一個抛物線在這500年中間,有450年左右是西方地中海文明、大西洋兩岸,但現在轉向太平洋了。相對西方來說,幾百年來我們是往下走,但是站起來、富起來以後,我們開始往上走,這個週期就是大週期。但在現在這個交叉點上放大看,裡邊的線不是西方一直下、我們一直上,而是曲曲折折——有上升、有回流、有徘徊,我們應該看到這個歷史發展的趨勢。
在過去50年,二戰後形成的美蘇兩極格局逐步發生重大變化。當時美國身陷越南戰爭,受到石油危機和美元危機等多重挑戰,尼克森總統看到了世界五大力量中心的形成(現在五大力量中心發生很大變化,美國還在,中國還在,蘇聯沒有了,西歐變成了歐盟,日本很有可能換成印度,但總體多極化的趨勢還在),毛澤東提出了“三個世界”理論,中美蘇形成了戰略大三角的形勢。
30年前,蘇東劇變,冷戰結束,世界經過短暫的“單超獨霸”後進入了“一超多強”時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多極化進程加速,學界人士紛紛探討“G-2”或“G-2+”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過去450年和50年是這條線,今後至少要看到50年。當代世界格局變化的速度在加快、廣度在拓展、程度在加深。黨的十九大指出了“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係框架”的方向,這是一種願景,也許三五十年後此世界格局可以實現,世界將會完成重心東移的歷史迴圈,也將實現從多極化到多極的時代變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總書記說“時”和“勢”在我們一邊,但要把“時”和“勢”變成現實,其發展的進程仍將是艱難曲折,需要應對不斷的挑戰和困難。
思想理論的更新和創新
歷史的發展哺育出各種思想理論,而代表時代進步方向的思想理論則會產生重大和深遠的影響。中國的世界格局觀是在國際交流、交匯和交鋒中成長成熟,形成了比較系統完整的國際格局觀,並朝著建設國際新主流思想理論的方向發展。
權勢理論是西方自古就有的,自古希臘時期起,歐洲人就相信“甯為海盜,不為耕夫”。歐洲是近代文明的發源地,也是世界格局的主導者,更是基於權勢的國際關係理論宣導者。但是,歐洲數百年的爭霸之戰最終葬送了“歐洲中心”的世界格局。而且,作為歐洲權勢理論的發展和延續,英國和美國的霸權理論也是敗於其稱霸、護霸之戰。
對於社會主義來說,蘇聯在理論上有過擺脫歐洲格局觀的機會,但終因列寧過早去世和之後領導人的局限而錯失良機而導致了自身的解體。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需要在實踐上吸取蘇聯的深刻教訓,還要在理論上有所創新。中國正在努力建構的“國際格局觀”,為此中央政治局兩次召開世界體系全球治理的學習討論,總書記講得很清楚,既承認權勢的現實但又不為其所囿,要推動世界格局和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前進。
與時俱進的思想和不時徘徊回流的思潮,總是交織、並行或者是先後而行。正確的思想和有效的理論需要在國際上的交流、交匯和交鋒中不斷求索;在合作、競爭和鬥爭中成長成熟。改革開放之前的30年,更多的是介紹西方特別是美國的國際關係理論,黨的十八大以後開始進入中國特色的外交理論和國際關係理論的建設,現在這個過程還在進行中。
全球戰略的思維和思考
古人雲:“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域。”因而世界格局、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等事關世界全域和國際社會命運,需要進行長期、系統和全面的思維和“頂層設計”。
制定順勢而為的戰略目標。中國在應對世界格局變化時需要制定近期、中期和長期的戰略目標,從而綜合考慮、大小相依、近遠結合、梯次前行。
實施趁勢而上的戰略任務。首先,化有利的“時”和“勢”,為現實的“事”和“理”。其次,積極開發和實現潛勢潛能,有的東西對中國有利、對東方有利和對全世界有利的,要動腦筋發出來。第三,不能錯過勢頭和自毀前程。中國在明清封海閉關而失去融入世界和引領世界的歷史機遇,明朝的萬國來朝和清朝的康乾盛世並沒有變“東亞天朝”為“世界強國”,甚至走向了反面。因此,中國一定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告誡,堅決不犯顛覆性的錯誤和自毀前程。
同時,我們不該回避逆勢,要有逆勢而行的戰略定力。首先,要正確和準確界定階段性外部環境。中國面臨有利的長週期之中的挑戰,大概從2017年特朗普政府開始,可是拜登為什麼把特朗普其它方面否定了,而對中國的戰略定位、戰略施壓沒有變?恐怕當下我們將面對的回潮、逆流、倒流,是無法避免的。其次,在長期的戰略時間框架內審視和處置難題,我們可以而且有能力把某些重大難題放在更長的時間框架內予以處置和解決。第三,以堅定的戰略定力應對挑戰和逆勢上揚。在困難和挑戰前,中國要沉著和有效應對,堅持戰略定力,變壞事為好事,在橫流的滄海中顯示出英雄的本色。
體系機制的規範和規劃
世界格局和世界秩序、國際體系和全球治理密切聯繫、互為因果、相互促進。中國值此百年未有巨變的關鍵時刻,需要立足本國但又要超越本國,站在建構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看待、處理和規劃一個國際體系,或者說一個全球治理體系的機制。
首先,要梳理和審視現有體系機制,並確定基本立場和原則。我們現有的體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用千百萬人的犧牲,換取了反法西斯戰爭(包括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的勝利後建立的。這個體系有它的進步性與合理性,但畢竟70多年過去了,所以還要結合長遠目標和階段性任務的基礎上提出中國方案,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10年以前,“更加”這個詞是沒有的,為什麼加上一個比較級的副詞或者形容詞呢?因為是由低階到高階的逐步發展的。
同時,要有相容和包容的博大胸懷,爭取國際社會認同和接受中國方案。中國人要大氣,學者要引導輿論,我們要有寬廣的胸懷,要團結各種各樣的人。最後,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國際社會共同建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
想要建立更加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依然“路漫漫其修遠兮”,但只要我們把自己的工作搞好,化被動為主動,化大困難為小困難,那麼中國未來之路還是值得期冀的!
GBA Review 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