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觀點|張燕生: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


1

「未來10年中國會比過去40年走得更好嗎?如果要走得更好,中國需要做什麼?」在4月27-28日舉辦的百川論壇——「全球經濟治理:中國與世界」2024研討會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教授在主題演講中探討如何在「新情勢下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重要議題。他圍繞著中美大國博弈的背景下中國應如何發展,及中國如何提升全要素生產力展開了深度闡述。

 

合作是中美兩個大國

「唯一正確的選擇」

 

張燕生指出,在中美博弈中,美國的終極目標是超越競爭,將中國變成美國治理體系的一部分,否則,就將中國邊緣化於體系之外。而中國的終極目標是長期合作共存。他提出了衡量中美戰略競爭的三個重要指標,即中國GDP占美國的比重、中國全要素生產力占美國的比重、以及中國ROE占美國ROE的比重。就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向,張燕生教授表示,中華復興可能需要分別實現經濟的復興、治理的復興、文化的復興,最後與世界走向長期互利共贏合作共存。合作是中美兩個大國「唯一正確的選擇」。

 

「世界變局很大程度上是全球治理面臨大國衝突」,在這個背景下,全球產業政策、保護政策、政府乾預等變化發生的頻率大幅度上升。對此,張燕生提出,中國應該繼續推動競爭政策、結構政策、創新政策的改革、改善和優化,以超越地緣政治對立的影響。

 

如何提升全要素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和變革的終極原因。」中國加入WTO的歷史經驗說明,積極參與全球化、體制機制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開放條件下提昇產業國際競爭力,使中國進入了全要素生產力成長最快的階段。而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基於規則的全球化陷入停滯,地緣政治經濟衝突對抗加劇,大幅降低了我國全要素生產力成長。

 

对此,在国家层面上,应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张燕生强调。他以电子制造业举例,认为过去中国的竞争优势主要是规模和低成本优势,而未来要真正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提升生产制造积累的知识、经验和生产效率。中国下一步的重点是从要素投入增长支撑的经济增长,转向相对生产率增长支撑的经济增长,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同时,以国际高标准的制度规则来借力拆垒,拆掉中国面对的制度障碍、法律障碍、治理障碍。而在对外经济层面,中国需要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和「全球经济再平衡」工具。

 

*原创声明:本文版权归微信订阅号“大湾区评论”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部分或全部内容,侵权必究。公众号授权事宜请直接于文章下方留言,其他授权事宜请联系IIA-paper@cuhk.edu.cn。

 

GBA Review 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