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視角共議全球經濟治理—百川論壇「全球經濟治理:中國與世界」2024研討會綜述


目前,全球經濟治理體係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共建一個更公正、強力和永續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既是全球也是中國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舉辦百川論壇-「全球經濟治理:中國與世界」2024研討會,邀請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坦尚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大學等國際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及塞爾維亞國家「一帶一路」研究所等國內外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分享其對新情勢下全球治理和區域經濟政策的真知灼見。

1

會場盛況

(圖源:主辦單位)

 

本次百川論壇共設七大議題,全方位探討全球經濟治理的各個面向:其中議題一至議題三分別是經濟的區域化與全球經濟治理、宏觀經濟政策與全球永續發展、全球價值鏈重構的邏輯與對中國的挑戰,深入探討了當下全球經濟治理的多個熱門話題;議題四到議題七則分別從科技、發展、數位以及全球南方四個重要面向剖析全球經濟治理的困境與解決方案。

 

全球治理體系與大國關係

 

當前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面臨許多挑戰,包括經濟民族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新冠疫情、地緣衝突等,但究其根源,是大國之間的關係發生了變化。

 

在開幕致詞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強調了中美關係對全球治理的重要性,並提出了全球治理的危機和大國責任問題。他認為,中國在不干預他國內政的同時,可以透過產能和開放政策影響世界,這與西方的軍事和意識形態推行方式不同。

 

00

鄭永年致開幕辭

(圖源:主辦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介紹了全球治理的概念、理論架構等內容,提出全球治理的理想狀態是林達爾均衡,即每個國家從全球公共產品中獲得的好處與其貢獻相等。進一步,他也引入了治理赤字與盈餘的概念,提到了大國關係尤其是中美關係對於全球治理的影響。最後他也指出實現全球治理理想狀態的六個基本原則:自願原則、平等原則、權利和義務對等原則、效率原則、補償原則和回饋原則。

 

1

張宇燕作主題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分析了當前國際環境、中美戰略競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尤其強調中國應繼續推動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提升全要素生產力,以實現高品質發展。他也指出不同國家對於全球治理的概念存在巨大差異,需要透過交流和討論來凝聚共識,同時中國的發展不應被視為威脅,而應被視為全球機會。

 

2

張燕生作主題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經濟的區域化與全球經濟治理

 

本環節主要討論了區域化與全球治理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如何透過區域合作實現全球公共產品的提供。

 

波士頓大學全球發展政策中心非常駐研究員錢鷹分享了在亞洲開發銀行的工作經驗,討論了區域合作的現狀和問題,特別是經濟走廊作為區域合作的主要載體,透過促進國家間的貿易、產業合作和公共資產管理,實現區域性市場的開發和效率提升。他還指出,目前存在許多區域合作機制,如自由貿易區等,但它們之間可能存在衝突,導致利用率和效率不高,並用了「麵條碗」這一形象的比喻來形容這種複雜的區域機制交織現象。最後,他提出了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應該採取的策略,包括加強與地方政府和社區的合作,以及多邊機構合作,避免重疊和混淆。

 

2

錢鷹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指出,當前全球化的逆轉和地緣政治競爭的加劇共同推動了全球和地區治理的變化。其中,經濟全球化雖然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但也導致了社會分裂和貧富懸殊的加劇。他提出,區域化可能是突破全球經濟治理困境的一種方式,它可以作為一種曲徑通幽的途徑。在目前RCEP框架下擴大地區經濟合作是重要的,同時也需要重視區域安全安排,以緩和地緣政治經濟衝突。最後,他建議中國的戰略選擇應該是堅持全球化和開放式發展,在開放的國際體系中提升中國的影響力。

 

2

王勇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室主任、研究員任琳探討了全球治理體系改革中的國際制度融合議題。一方面,她分析了國際制度不融合的原因,包括監管套利、制度錯配、低效複製等,並進一步探討了國際制度不融合乃至衝突帶來的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將國際秩序拖入一個彼此隔絕的「平行體系」。另一方面,她也將國家邏輯、市場邏輯和區域邏輯整合在一起,提出了一個理論分析框架,用來研究國際制度融合的可能性路徑。她認為,訴諸高水準、包容性和開放性的區域整合可能成為各國擺脫大國博弈和國際制度複雜性掣肘,解決全球經濟治理難題的有效途徑。

 

4

任琳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宏觀經濟政策與全球永續發展

 

本環節的討論集中在全球宏觀經濟的現狀、面臨的挑戰,以及如何透過宏觀經濟政策實現永續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明首先透過圖表展示了全球經濟成長與通膨之間的關係,指出上世紀70年代的滯脹現象,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進入長期性停滯的特點。他提出,2022年後,全球經濟出現了成長偏低和通膨明顯躍升的情況,標誌著全球進入了一個新的滯脹時代。進一步,張明分析了形成新滯脹格局的三股力量:地緣政治衝突的加劇、已開發國家為應對通膨而集體收緊貨幣政策、以及新冠疫情對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長期影響。對此,他建議中國應以發展國內大循環為主,透過擴張性宏觀政策、化解金融風險、增強微觀主體信心及建構國內統一大市場來因應挑戰。

 

3

張明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西京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研究生導師趙建開場提到,全球央行的政策路徑在近年來變得難以預測,特別是聯準會政策給投資人和市場分析師帶來了挑戰。他回顧了貨幣政策的歷史演變,指出大蕭條、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次貸危機和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對貨幣政策和貨幣理論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促使理論更新和政策變革。進一步,他也分析了中國貨幣政策的特點,指出中國央行在製定政策時會考慮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學原則,以及歷史經驗對當前政策的影響。他認為在次貸危機之後,中國實體經濟保持相對穩定,而金融市場的波動性增加。未來中國的債務問題應該透過發展來解決,而不是簡單地降低債務水平,避免導致槓桿率不降反升。

 

5

趙健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經濟學教授侯維忠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進行了分析,包括人口老化、房地產市場波動、經濟成長放緩以及環境保護等問題。他強調全球治理在實現永續發展中的重要性,並提出需要有更多著眼於全球永續發展的政策。最後,侯教授提出了綠色GDP的計算方法,強調應該考慮環境影響,並提出了全球環境責任制的概念。他對傳統GDP和綠色GDP的核算進行了對比,並建議透過國際合作和實驗室研究來推動綠色環保和綠色發展。

 

6

侯維忠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全球價值鏈重構的邏輯與對中國的挑戰

 

本環節主要分析了全球價值鏈的變化、動因、中國的位勢以及面臨的挑戰。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學術副院長何冬妮提出,有三對力量正在相互作用重塑全球價值鏈,即附加價值驅動與價值驅動、技術驅動與規則驅動、市場驅動和政府驅動。她認為,雖然中國製造業正逐步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但仍面臨「兩頭受壓」的挑戰,從外部看主要是美國對華戰略競爭導致的空間擠壓,從內部看主要是技術驅動不足、全要素生產力下降、投資效率下滑以及超大規模市場潛力未充分轉化為價值鏈優勢等。對此,她建議應明確價值鏈穩鏈升鏈目標、路徑及重點;以人才、數位、服務貿易、金融為重點擴大製度型開放,為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創造條件;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有機結合,切實促進營商環境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

 

7

何冬妮參與研討會

(圖源:主辦單位)

 

新加坡國立大學經濟地理學教授、全球生產網絡研究中心聯合主任楊偉聰提供了對全球晶片產業和價值鏈重構的深入分析,重點討論了地緣政治轉變以及政府投資對半導體行業的影響。楊教授指出,中國在全球晶片產業中正面臨技術創新、供應鏈的在地化、國際生產的政治因素等挑戰。最後,他提出了對全球價值鏈治理的一些策略思考,包括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及應對當前的挑戰。

 

5

楊偉聰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孟渤提供了對全球價值鏈中碳排放責任分配的深入分析,並提出了新的理論架構和政策建議,以促進更公平和永續的全球治理。其中,他重點討論了碳排放責任的歸屬問題,指出傳統的基於屬地原則的排放核算方法可能忽視了全球價值鏈中資本要素收益所有者的責任。基於此,他利用「要素收入貿易」這個新概念,將屬權原則引入傳統的生產測-消費測排放核算框架,透過區分跨國公司和國內公司在價值鏈上的不同作用,進一步體現排放的「受益者負擔」原則。此外,他還提出了全球環境責任制的概念,主張根據國家在全球價值鏈獲取要素利益的能力來分配責任,即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8

孟渤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人工智慧時代的全球科技治理

 

隔天論壇開始,國務院參事、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治理專業委員會主任薛瀾發表主題演講,涉及人工智慧發展現狀、應用、風險、治理、人才培養等多個面向,提供了一個全面而深入的視野。薛瀾認為,人工智慧的發展在帶來巨大社會利益的同時也面臨系統失控、人際關係邊界模糊、技術濫用等多重風險,中國未來既需要加強基礎性、原創性和前沿性研究,平衡創新發展和風險管控的關係,也要改善治理體系,適應技術發展,尤其是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推動全球治理規則制定。此外,他也建議中國需要進一步吸引全球人才,並建構更穩定的規制環境以促進企業發展。

 

6

薛瀾作主題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在圓桌討論環節,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創新發展政策所副所長眭紀剛首先指出人工智慧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代表性技術,將對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更大的革命性影響。眭紀剛進一步分析了人工智慧對生產、生活、就業以及社會治理、後發國家等方面的挑戰,並提出加強各類主體的能力建設,加強人工智慧的技術創新,建構與新時代相匹配的製度,培育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發展國內市場需求,並積極因應人工智慧帶來的挑戰等若干政策建議。

 

6

眭紀剛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唐新華的演講深入分析了美國的技術聯盟政策及其對國際戰略格局的影響,以及多極聯盟策略如何影響全球發展和技術生態體系的重構。他強調,美國在拜登上台後提出「小院高牆」策略,目的是控制戰略性新興技術和創新要素向競爭對手流動。而在新的全球科技治理背景下,他建議需要採取開放和合作的態度,尤其是以科技文明的交流互鑑超越傳統文明隔閡,推動人類社會實現長久和平和共同繁榮。

 

7

唐新華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李寅透過歷史參考來分析AI科技的發展趨勢,並討論了中美在AI發展中的競爭與合作,以及科技擴散對於全球發展的重要性等內容。他指出,AI通用大模型可能將資訊科技產業帶入大規模生產時代,類似工業革命對工業生產的改造。他也強調,任何國家試圖長期阻礙大規模通用技術的國際擴散都是徒勞無功的。同時,中國應推動技術擴散,並建構以中國創新為中心的國際網絡。

 

7

李寅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全球發展治理與國際公共產品

 

本環節的討論涵蓋了全球發展治理的多個方面,包括國際關係的重塑、國際公共物品的供給、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政策機制的調整、人文交流與教育合作,以及智庫和研究者在推動全球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俞建拖的發言主要探討了全球變局下的國際關係重塑、中國在全球公共財供給中的角色,以及全球治理機制的調整等問題。他認為,當前全球變局的特徵是東西關係和南北關係都在重塑,而中國處於這兩個關係交匯的獨特位置。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需要避免單一身份主導,而應展現出多元身份,這對未來全球秩序的塑造具有重要意義。他也指出全球治理的失靈與國內治理失靈是密不可分的,需要統籌考慮四大赤字(信任赤字、發展赤字、和平赤字、治理赤字)。最後,他也討論了中國對外援助政策機制的轉型,以及如何適應新的全球治理環境。

 

1

俞建拖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塞爾維亞國家「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Bojan Lalić認為,目前是 「一帶一路」 邁向下一個十年的重要節點,塞爾維亞希望藉此機會深化中塞雙邊合作。他首先回顧了塞爾維亞和中國建立合作時的良好氛圍,並提出下一個十年的合作思路,包括基礎建設、開放經濟、綠色發展、科技創新、機構合作等8個重點方向。同時,他也列舉了許多塞爾維亞與中國合作的具體案例,展現了兩國合作的深度與廣度。最後,他介紹了 「一帶一路」 研究院在促進合作和研究方面的重要性,並呼籲相互學習,提高追趕變化的速度,以在快速發展的世界中更好存活。

 

2

Bojan Lalić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發展合作研究所孫天舒探討了中國以何種體制機制參與全球發展治理。她認為,當前公共部門仍是中國參與全球發展治理藉由的主要主體,這一主體的行動遵循一套行政化的政策工程體制,具有明確的執行目標、權責邊界、資源分配和控制機制,強調政策工程目標實現的可預見性,以對沖風險、規避損失、保全資產。然而,伴隨著中國深入參與全球治理、全球宏觀環境風急浪高、高度異質化的多元主體圍繞統一發展問題相互博弈和合作,這種強調可預見性的體制與高度不確定的外部環境發生了衝突。她認為,中國需要調整政策機制以更好地適應全球發展治理的現實問題,特別是在逆週期和多重風險的環境下。在具體建議方面,孫天舒指出,核心是思考政府在中國參與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當立之處立”,即保持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製度化安排的角色,“當破之處破”,即為創新和試錯留出空間。

 

2

孫天舒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全球數位經濟治理的危與機

 

本環節主要討論了數位經濟治理的機會與風險,包括中新數位金融合作、數位時代的商業模式與金融風險以及數位貨幣對全球金融治理的衝擊等議題。

 

新加坡社科大學金融科技與區塊鏈教授、全球金融科技學院院長李國權首先介紹了中新兩國在貿易、金融等領域的合作現況。其次,他探討了若干關於數位人民幣和加密貨幣的進展,包括數位人民幣在B2B貿易中的潛力、政策風險,香港在中國加密貨幣政策中的地位,以及香港嘗試穩定幣和多國央行數位貨幣的目的。再次,李國權討論了國際合作在解決全球問題,如中小型企業融資問題上的重要性,並提到了碳信用方面的差異和新中在解決這些問題上的機會。最後他提出了新能源汽車可以作為數位資產的概念,並討論了新加坡在推動中新數位貨幣合作方面的潛在角色。

 

3

李國權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絲路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彭俞超的發言涉及數位經濟時代下的資本邏輯、商業模式、風險治理以及市場監管等多個方面,展現了對當前數位經濟時代新趨勢與新風險的深入思考。他指出流量思維在數位經濟時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透過取得和變現流量來實現獲利。他舉例說明了不同的流量變現方式,包括引流、金融工具的引入,以及透過延長帳期等。最後,他也反思了資本無序擴張所帶來的問題,包括對產業發展的影響、消費者行為模式的改變,以及這些問題對社會發展的潛在影響。

 

3

彭俞超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國際事務研究院副研究員包宏首先介紹了數位貨幣的不同類型,包括原生加密貨幣、代幣、穩定幣和央行數位貨幣(CBDC)。他指出私人數位貨幣正在全球金融治理體系的縫隙中不斷生長,並從金融市場、國家治理能力以及非法金融活動這三個管道產生了現實衝擊。他認為,在因應時應加強對數位貨幣背後金融法則以及政治經濟規律的研究,並推動全數位化場景、非金融投資領域的區塊鏈應用落地。同時,他強調當前全球金融治理體系在應對數位貨幣衝擊時缺乏協調和落實,需要新的治理機制和規則,央行數位貨幣領域的合作可能是潛在方向。

 

2

包宏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全球南方的經濟合作與治理

 

本環節的討論集中在全球南方國家如何透過合作機制如金磚國家和中非合作論壇來增強合作、應對挑戰,並利用數位貿易等新興領域促進共同發展。同時,也提出了對當前國際合作中存在的世代變化等深層問題的思考。

 

華僑大學副校長、國際關係學教授林宏宇的發言,重點討論了全球南方的興起、金磚合作機制的潛力、全球非西方的概念,以及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等內容,展現了對中國在國際舞台上角色與全球南方合作發展前景的深入思考。他指出,中國的快速發展與和平崛起的特性導致出現國家認同認定的問題,同時也引起了國際上一些勢力的不安。全球南方概念的出現正是這種不安的體現。同時,俄烏及巴以衝突的加劇標誌著全球非西方陣營的出現,全球非西方概念涵蓋了更多的中間地帶國家,比全球南方更有概括力。此外,林宏宇也提出,透過利用金磚+機制的潛力,可以更有效地應對當前全球南方發展面臨的困境。他特別提到了廈門可能成為未來金磚合作組織秘書處的所在地,這可能成為推動金磚與全球南方合作的機會。

 

3

林宏宇在研討會上發言

(圖源:主辦單位)

 

達累斯薩拉姆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Humphrey P.B. Moshi強調了中非合作平台,如中非合作論壇,是實現非洲社會經濟發展願景的重要管道,具有無官僚主義、定期舉行峰會和部長級會議、基於平等的友好協商等特質。 Moshi教授不僅讚揚了中國在合作中所遵循的原則,包括相互尊重、不結盟、不干涉內政、平等合作以及和平共處等,而且指出「一帶一路」倡議對非洲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促進和規則設定等方面的正面影響。最後,Moshi教授基於中非合作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如非洲國家對合作平台的理解不足、對債務陷阱的誤解等,提出了合資企業、鼓勵自力更生以及“去美元化”等一系列未來建議。

 

2

Humphrey P.B. Moshi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海南省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東豔的發言主要探討了數位貿易對全球發展的影響。東艷強調,數位貿易作為全球經濟和貿易成長的新引擎,不僅推動了經濟的快速成長,為全球經濟注入了活力。她也指出了數位貿易可能帶來的挑戰,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數位落差的存在可能加劇經濟不平等,影響全球經濟的均衡發展。東艷特別強調了南南合作在數位經濟領域的重要性。她認為,透過南南合作,發展中國家可以共享數位經濟的發展經驗,加強技術交流和知識轉移,共同縮小與已開發國家之間的數位落差。此外,南南合作還可以促進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數位經濟治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並推動建立更公平合理的國際數位經濟秩序。中國在數位經濟領域的發展經驗,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鏡與參考。同時,中國也應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共同推動數位經濟的國際規則制定,為全球數位經濟的健康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6

東艷遠距線上發言

(圖源:主辦單位)

 

本文作者

包宏: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國際事務研究院副研究員。

 

*原始聲明:本文版權歸微信訂閱號碼「大灣區評論」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部分或全部內容,侵權必究。公眾號授權事宜請直接於文章下方留言,其他授權事宜請聯絡IIA-paper@cuhk.edu.cn。

 

GBA Review 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