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2023.11.29
2023年11月24-25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舉辦百川論壇-「第三屆中國外部環境的變遷與評估:亞洲的安全與未來」研討會。 「中國外部環境的變化與評估」是「百川論壇」系列研討會中重要的主題之一,從2021年開始已連續舉辦三屆。 論壇旨在聯合國內外思想界的力量,共同把脈中國外部環境和亞太安全,為我國的和平發展建言獻策。
為系統性評估2023年中國外部環境風險,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舉辦百川論壇-「第三屆中國外部環境的變化與評估:亞洲的安全與未來」研討會,邀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南海研究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等智庫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專家學者共同把脈中國週邊安全情勢。
本次百川論壇共設六大議題,以中國週邊外交為落腳點,全方位觀察亞太地區的力量變化:議題一至議題三分別研討中美戰略競爭、「印太戰略」中的印度以及北約「亞洲化」議題,議題四到議題六聚焦區域國別,探討東南亞、東北亞 與中亞地區的地緣政治安全,最後的圓桌會議,就台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展開辯論。
亞洲的安全與未來
開幕致詞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指出亞洲和中國對國際關係的重要戰略意義。 「就亞洲區域秩序而言,中國並不缺失自身的寶貴經驗和教訓,一直以來被誤讀的『朝貢體系』可以成為中國處理國際關係的原則,其意義應該被重新評估。」鄭永年強調, 「朝貢體系」體現了中國的「普惠式」外交理念,隱含著「大國責任」的概念,與西方資本擴張所伴隨的「鐵與血」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鄭永年教授在論壇上
(圖源:主辦單位)
北京大學燕京學堂榮譽院長、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袁明圍繞「國際問題研究的中國風味」主題演講,她表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需要回顧自身的歷史道路、現實道路與未來路徑, 「要放入長時段的歷史透視,這樣才能看出中國的大格局、大視野、大周旋」。 她指出,從19世紀末至今,亞洲的地理格局基本上沒有改變,但在這段歷史進程中,中國在亞洲的角色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
袁明教授在研討會上
(圖源:主辦單位)
中美戰略競爭與亞太安全
中美的常態化博弈是否可能已經出現?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達巍指出,兩國在博弈面前都有自身的韌性,沒有一方會速勝,也沒有一方會速敗。在常態化博弈的狀態下,我們需要避免戰略焦慮和減少戰爭思維。
達巍教授在論壇上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未來一年可能是中美博弈朝著進一步有利於中國的方向發展的一年。”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認為,第三國是我國進行外交斡旋的重要力量,中國可望改善和歐洲、日本、韓國、澳洲等國關係,與東南亞、非洲及拉美的關係有更多 的拓展。
吳心伯教授在論壇上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印度在「印太戰略」中發揮何種戰略作用?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助理、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回顧了冷戰後中美印的三邊關係,指出「實用主義」是印度外交鮮明的特點,解釋中印關係發生的變化,要從印度的內外部環境入手分析,“莫迪在印度人民黨(BJP)內及印度國內暫無人制衡,其本人鮮明的外交特點和意識形態偏好拉近了現在的美印關係。”
林民旺教授在研討會上
(圖源:主辦單位)
關於印度在印太戰略中的角色和定位,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劉宗義分析稱,「印度的印太戰略非常明確,借助美國的印太戰略在遏制中國發展的同時,推動全球的產業鍊和供應鏈向印度轉移,實現印度的經濟起飛和大國崛起。」他認為,儘管中國和部分西方國家的關係有所改善,但印度對華政策的調整可能比較困難,印度會利用明年的四方安全對話 (Quad)增加安全方面的合作。
劉宗義研究員在研討會上
(圖源:主辦單位)
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張家棟分享了對中印邊境問題的看法,「每個時代中印雙方對邊境線的認知都不一樣,隨著主權意識和雙方實力的提升,雙方軍人在前線的互動 越來越激烈。當前中印雙方已經達成一個新的共識,就是傳統的邊界管控機制已經不適應當前的狀態,中印要談出一個新機制。”
張家棟教授在研討會上
(圖源:主辦單位)
針對北約「亞洲化」趨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教授宋新寧認為北約的全球化是一個偽命題,北約仍然是一個專注於區域的安全同盟,但歐洲國家並不反對美國在亞洲組建 北約式的軍事聯盟,中國更應擔心的是亞洲版的北約——「亞約」的形成。
宋新寧教授在研討會上
(圖源:主辦單位)
針對美國主導的亞太地區軍事安全體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國際事務研究院研究員李傑分享了關於同盟理論的內在邏輯與歷史演變。 他認為,建構在美國霸權秩序之上的同盟理論,不能充分解釋「後美國霸權時代」的同盟體系。
李傑博士在研討會上
(圖源:主辦單位)
除了建構安全聯盟外,西方國家在經濟領域也加緊對中國的回應。 他們把中國的一些對外經濟行為定為「經濟脅迫」。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員郭海指出,七國集團、歐盟和澳洲對「經濟脅迫」保持了國際法定義上的模糊,以便保持對中國的經濟威懾。
郭海研究員遠距參與論壇
(圖源:主辦單位)
中國週邊地區的合作與安全挑戰
怎麼看目前及今後的南海情勢? 華陽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南海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吳士存認為當前存在多重挑戰:一是美國在南海問題上不再中立,從1995年美濟礁事件前的中立到有限介入、積極介入再 到全面選邊站;二是隨著南海行為準則諮詢窗口期縮短,聲索國固權擴權、鞏固既得利益的緊迫感上升;三是考慮到中國和東盟、聲索國及其他成員的關係 ,中國維護海上權益的手段空間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吳士存教授在研討會上
(圖源:主辦單位)
復旦大學中國週邊研究中心主任趙衛華以「美越關係升級與中越關係的未來走勢」為題,指出「美越關係升級是雙方互有所求的結果,美國希望把越南作為它在東南亞的戰略支點 ,而越南也希望藉助美國維護其在南海的既得利益。」談到中越關係的未來走勢,他認為,未來中越關係的維護成本將有所增加,但中越關係穩定的大局不會受到根本的影響 。
趙衛華教授在研討會上
(圖源:主辦單位)
「如果說越南在中美之間作不對稱的對沖關係,那麼澳洲對中國和美國也是不對稱的對沖關係。」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員師小芹從澳洲複雜的自我認同切入分析,指出「儘管 中澳關係又結束了一個回合,但英美澳(AUKUS)的軍事合作程度更高了,當下我們亟須對上一回合的中澳關係進行反思。」
師小芹博士在論壇上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東海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楊伯江表示:「近二十年來,日本國家戰略的調整呈現全面加速的態勢,其中對於國家利益的重新界定呈現泛化趨勢」。 劇烈變動的國際局勢對日本造成了綜合性壓力,經濟能量政治化的法則推動了日本的訴求持續升級,特別是地緣戰略意識上,日本都表現出「全面復活」的跡象。
楊伯江教授在論壇上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俊生回顧了2023年東北亞地區出現的策略變化。 面對日益嚴峻的東北亞局勢,他認為,中國第一要保持戰略定力,爭取戰略主動;第二要明確我們的戰略需求,與俄朝兩國在共同利益的領域加大合作;第三 是靈活處理與美國和韓國的關係。
王俊生研究員在研討會上
(圖源:主辦單位)
就東北亞局勢演進,復旦大學朝鮮韓國研究中心主任鄭繼永認為,現在談美日韓「由伴而盟」還早,但已在「伴而盟」的進化過程中。 他進一步分析,過去的美國的盟伴體系調整在俄烏引發了地緣衝突加劇,將俄羅斯引向了地緣衝突,更將矛頭指向了台海與南海,致使中美兩個大國在這個地區發生衝突的 風險增大。
鄭繼永教授在論壇上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許濤分享了俄烏衝突之後中亞地區經濟格局和政治格局的變化,他認為參與中亞的力量將越來越多元化,但俄羅斯在中 亞安全的缺位暫時無可取代,而中亞國家在發展上對中國的倚重將有所加強。
許濤研究員在研討會上
(圖源:主辦單位)
針對上海合作組織擴編問題,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蘭州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曾向紅指出,上合組織「團結至上」的策略與理念保障了擴員並未帶來顛覆性的結果。 「團結至上」向成員國釋放一個盡快達成共識的訊號,從而順利推動擴員進程。
曾向紅教授在論壇上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就中南亞地區的反恐局勢,蘭州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阿富汗研究中心教授朱永彪警示了中南亞區域的恐怖主義外溢風險,並指出「中國要避免兩種傾向,一種是美國幹什麼我們就乾什麼, 第二個是美國幹什麼我們偏不幹什麼。」
朱永彪教授在研討會上
(圖源:主辦單位)
在最後的圓桌討論階段,鄭永年教授著眼台海地區和平穩定提出大眾對「中美必有一戰」的四種說法,與會專家從歷史、政治、經濟、安全、技術等多維度分析了中美在 台海發生軍事衝突的風險,最後認為中美都不願意在台海區域發生衝突,雙方都應保持溝通、避免誤判,防止擦槍走火導致的衝突升級。
亞洲過去40多年共同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強迫地區國家選邊站隊、組建排他性小圈子不得人心,共同實踐真正的多邊主義和開放的區域主義,有助於促進地區政治關係和安全關係的改善 。 真正的多邊主義才是正確選擇。
本文作者
黃紫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國際事務研究院研究助理。
梅 陽: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國際事務研究院研究員。
*原始聲明:本文版權歸微信訂閱號「大灣區評論」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部分或全部內容,侵權必究。 公眾號授權事宜請直接於文章下方留言,其他授權事宜請聯絡IIA-paper@cuhk.edu.cn。
GBA Review 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