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義:印度的“印太戰略”


編者按 ·  2024.02.28

在中美戰略競爭的大背景和全球國際秩序變動的格局中,印度在印太戰略中的角色和定位尤其重要。 美國印太戰略的形成,不僅有美國利用印度來遏制中國的一面,同時也是印度主動塑造對其有利戰略格局的結果。 印太戰略的形成反映了區域大國如何抓住機會以力求實現其戰略目標的過程。

 

本文闡述了美國的印太戰略以及美國對印度的定位,分析了印度在美國的印太戰略演變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並討論了當前美印形成的非條約盟伴關係對中國 產生的影響。

 

本文由IIA學術編輯小組根據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劉宗義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主辦的百川論壇-「第三屆中國外部環境的變遷與評估:亞洲的安全與未來 2023研討會”上的演講整理而成。

 

美國在其國家安全戰略把中國定性為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希望透過利用印太戰略的盟伴關係來遏制中國,而印度被視為關鍵的國家,印太戰略中的「印太戰略實際上 就是指印度,在這方面大家是有基本共識的。

 

美國的印太戰略以及

美國對印度的定位

 

美國的印太戰略經過一番發展演變,至今已基本成形。 軍事上,美國在亞太地區組成了2、3、4、5等安全架構加上北約「亞太化」。 經濟上,美國放棄了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之後,又組建了Quad(四邊安全對話),在此框架下延伸了一些經濟技術合作,特別是“Quad+”就是比較側重於經濟技術合作的 。 現在還有IPEF(印太經濟框架)。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反對和對沖「一帶一路」的決策,包括全球夥伴投資關係,「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等都是對沖「一帶一路」的舉措。 不僅如此,美國還有基於民主、自由等價值觀的外交手段。

 

0

2022年5月,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美國總統拜登、日本總理岸田文雄和印度總理莫迪在日本東京出席四邊聯盟活動(圖源:路透社)

 

美國對印度是怎麼定位的呢? 首先,美國希望印度能夠在印太地區成為軍事上牽制、遏制中國的主要力量。 雖然美國希望Quad成為軍事同盟,但印度以「戰略自主」為由進行推脫。 第二,美國希望印度能夠在經濟上部分替代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位置,以此推行經濟層面的“去中國化”,希望印度成為它的友岸外包(friend shoring)的重要夥伴,成為美國關鍵商品和關鍵礦產的供應者。 第三,美國想要利用印度反對「一帶一路」的心理,排擠中國在「一帶一路」國家的影響力,甚至讓印度發揮一種破壞性作用。 第四,美國希望利用印度作為全球所謂最大民主國家的身份,幫助美國擴大民主的價值。 美國認為印度的所謂發展模式可以成為一種能跟中國形成競爭的發展模式,希望印度在發展中國家樹立標竿作用,因此美國支持印度成為全球南方的領袖,以排擠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的影響力 。 不僅如此,美國還希望印度在涉藏問題,如達賴喇嘛問題,擾亂中國西南部的穩定。 這些都是美國對印度的定位。

 

事實上,美國在和印度互動的過程中,其印太戰略也經歷了一些動態變化。 其中,比較明顯的一點是其地理範圍發生了改變,一開始美國把「印太」定義為從美國的西海岸到印度的西海岸,而現在應印度的需求,已經將這一範圍擴展至整個印度洋。 除此之外,美國最初組成Quad僅限於軍事、安全方面的合作,現在已經增加了金融和經濟支柱的內容。

 

印度的印太戰略

及其角色與作用

 

印度的印太戰略主要是在東向行動政策以及SAGAR倡議(海洋安全合作「薩加爾」戰略)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SAGAR又為“地區同安共榮”,主要限於印度洋地區,2018年印度提出所謂的印太願景,實際就是其印太戰略。 2019年莫迪又提出一個印太海洋倡議,主要的聚焦點還是印度洋地區。 當然,在經濟層面上,特別是印太經濟框架中,印度作為發起者參與之後,其印太戰略已經基本成形。 印度要實現多極亞洲、多極世界,那麼,多極亞洲就是多極世界的重要前提。 因此,如果中國成為亞洲的主導力量,這是印度不能接受的,印度認為中國要「獨霸」亞洲。 印度的目標是要成為與中國平起平坐的亞洲主導力量,或至少是形成中、印、日三極格局。

1

印度推出的SAGAR倡議(圖源:Drishti IAS; Indian Council on Global Relations)

 

現在印度的印太戰略非常明確,在藉助美國的印太戰略遏制中國發展的同時,推動全球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向印度轉移,從而實現印度的經濟起飛和大國崛起。

 

印度在美國的印太戰略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和角色呢? 美國和印度的印太戰略又是如何達成合流的? 早在2001年,印度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學者巴拉特·卡納德(Bharat Karnad),他提出建立以印度作為戰略支點,同時組成包括美國、印度、以色列、日本等國在內的亞洲安全 體系,目標就是對付中國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 2007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到印度議會發表演講,強調了印度洋和太平洋「交會」的重要性,提出了「兩洋合流」的概念。 此後拉賈莫漢(C. Raja Mohan)等印度戰略學者就在塑造印太戰略。 可以說,在印太戰略形成過程中,印度的學者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2014年莫迪上台後,印度的對外戰略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莫迪將「東向政策」(Look East Policy,LEP)升級為「東向行動」政策(Act East Policy, AEP),積極介入南海事務,加強與美國、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國的雙邊軍事 合作,以及加強與美日、日澳等國的三邊軍事合作。 2015年歐巴馬訪印時,雙方簽署了亞太和印度洋地區聯合戰略願景,這時候印度對中國的主要目的還是平衡區域力量。 而自2015年莫迪政府對華政策逐漸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川普上台之後。 川普的不確定性,使得印度意識到憑一己之力難以在亞洲維持力量的平衡。 因此,莫迪政府宣布,印度要組成一個有利於勢力均衡的聯盟,成為維護亞太地區權力平衡的領導力量。 在此背景下,莫迪也希望按照他的意圖來解決邊界問題,中印洞朗對峙事件的發生與此密不可分。 莫迪政府實際上已經不滿足於作為地區領導力量,而是要成為全球性領導力量。

 

現任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S. Jaishankar)在他的著作《印度之路:不確定世界中的策略》(The India Way: Strategies for an Uncertain World)當中就提到,在中美的競爭中,印度不能 等到塵埃落定,它應該參與其中的一方。 當然印度是要站隊美國。 現在印度採用了一種「拉美製華」的策略,特別是在川普上台之後,它主動地推動了Quad的復活和不斷的升級,從司長級升到外長級,又升格為峰會。 2021年,印度和澳洲建立了「2+2」的雙邊對話,自那時起四方安全機制基本成形。 在這個過程中,邊界問題是被工具化了。 2017年,洞朗對峙被印度炒作的沸沸揚揚,實際上2016年在同一地點也發生過類似對峙。 2020年4月,德魯瓦·賈伊尚卡爾(Dhruva Jaishankar)曾寫文章預言2020年中印邊境肯定要發生大事,結果到6月份就發生了加勒萬衝突。

2

2019年8月12日,時任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北京同印度外長蘇傑生舉行會談(圖源:外交部)

 

新冠疫情是造成印度戰略誤判的主要因素。 疫情首先衝擊了中國,印度認為中國將會一蹶不振;緊接著新冠病毒肆虐美國,印度認為美國也將嚴重削弱。 印度認為疫情之後,印度將面對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秩序,並將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印度政策菁英認為,新冠疫情是發展「印度製造」、擺脫對中國經濟依賴,取代中國全球產供鏈地位的「天賜良機」。 因此,可以看到疫情發生之後,印度是推動彈性供應鏈和經濟「去中國化」的積極推動者,並認為現在是發展「印度製造」的最佳時機,以實現替代和超越中國的目標。 之所以印度要積極參與印太經濟框架,主要因為這是針對中國、遏制中國的戰略舉措,是真正的「Quad+」。 現在,它不僅與美國合作,而且想要引入歐洲的力量。 2019年印度曾想拉攏俄羅斯認可其印太願景,進而加入印太戰略。 一些歐洲國家如今都已被印度拉入印度洋參與印太戰略博弈,積極尋求它們在印度洋的軍事存在。

 

在美日澳印四邊安全對話成形後,特別是AUKUS建立之後,印度的對外戰略重點已轉移。 印度一些著名戰略學者認為,美國的印太戰略成形後,中國的崛起之窗正在關閉或已經關閉。 印度政府認為其拉住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目標已經部分實現。 因此,印度將戰略重點向南亞、印度洋地區以及整個全球南方轉移,和美國等西方國家進行戰略協調,試圖在這個地區把中國排擠出去。 在斯里蘭卡債務危機中,就可以看出印度要利用這個機會將中國影響力排擠出去的企圖。 從印度排除中國、巴西等國舉辦全球南方線上峰會,可以看出印度要確立其在「全球南方」的領導地位的企圖。

 

2023年6月,美印形成了非條約盟伴關係,不少印度學者把莫迪訪美稱為“莫迪的鄧小平時刻”,認為當前印度在中美印三邊關係中的地位相當於中國在1970年代在中美蘇三角關係中的地位。 這一所謂“非條約盟伴關係”,就是說印度和美國已經結成了專門針對中國的同盟,印度可以不承擔條約義務,但同時可以享受作為美國盟友的所有權利。 當然這個結盟只是針對中國的,實際上是否有義務條約的約束難以確定。

 

美印形成的非約盟伴關係

對中國的影響

 

美印在戰略上並不完全契合,美國所追求的是全球霸權,印度所追求的是成為多極亞洲、多極世界的一極。 當然美國也不希望印度會利用中美戰略競爭崛起,進而發展為「第二個中國」。 2023年初,美國對印度採取了許多控制和打壓的措施,特別是利用了卡利斯坦事件以及阿達尼事件給印度內政造成了混亂。 要知道,印度首富高塔姆·阿達尼(Gautam Adani)跟莫迪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也是莫迪幕後的金主。 美國收割阿達尼其實是在敲打莫迪。

 

我們必須認識到,影響中印關係的因素主要有兩個。 第一個是中美的戰略競爭,第二個是印度國內印度教民族主義政治經濟議程的發展。 中美元首會晤之後,特別是印度看到日本、澳洲和中國改善關係後,印度國內出現了「印度是否要與中國緩和關係」的爭論。 儘管如此,印度對華政策的出現大的調整還是比較困難,其大致的方向不會改變。 最近拉賈莫漢(C. Raja Mohan)發表一篇文章認為,印度不需要和中國緩和關係,即使日本、澳洲改善和中國的關係,印度仍然不需要。 他仍然希望利用中美戰略競爭的機會來實現印度的發展和崛起。 並且,印度將會主動引導美國的印太戰略,使其在安全方面加強對中國的遏制,從而繼續維持其戰略機會期。

 

本文作者

劉宗義: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免責聲明:本文所闡述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不代表大灣區評論或IIA機構立場。

 

*原始聲明:本文版權歸微信訂閱號「大灣區評論」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部分或全部內容,侵權必究。 公眾號授權事宜請直接於文章下方留言,其他授權事宜請聯絡IIA-paper@cuhk.edu.cn。

 

GBA Review 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