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24日舉行的百川論壇-「第三屆中國外部環境的變化與評估:亞洲的安全與未來」2023研討會上,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助理、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 教授就「中美印三方關係的演變與內在邏輯」這個主題進行探討。 林民旺總結了中美印三邊關係變化的三個重點:三國實力對比變化、美國實施「以印製華」策略,以及印度內政變化,這也形成了三方關係演變的內在邏輯。
中美印外交關係經歷了三個階段
林民旺指出,「實用主義」是印度外交鮮明的特徵。 冷戰之後,中美印的三邊關係經歷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不同的特徵。 2011年以前,中美關係遠優於美印及中印關係,這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印度從1971年到冷戰結束一直站在蘇聯陣營,同時期中美關係卻發生改善。 因此在2011年前,印度既防美國又防中國。 2011-2017年間,美國提出亞太再平衡之後,印度採取了戰略自主的外交路線,三邊關係呈現均衡態勢。 在是否要加入亞太再平衡的討論中,印度推出了印度《不結盟2.0》的文件,堅持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 莫迪政府執政早期既親中又親美。 但中巴經濟走廊和2017年洞朗對峙推動印度改變了這項戰略。 2017年美國印太戰略出台之後,加上2020年的中印邊境對峙,印度和美國關係迅速拉近,印度成為了美國的準盟友,形成共同針對中國的態勢。
林民旺教授在研討會上
(圖源:主辦單位)
中美印關係變化的內在邏輯
中印關係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林民旺認為,從外在環境來看,最直接的原因在於實力的改變。 1991年蘇聯解體時,美國的經濟實力是中國和印度的近20倍,中國和印度經濟實力相當。 然而,現在中國經濟是印度國力的5倍,國防開支是印度的3倍,對印度來說,中國已然成為最大的挑戰與威脅。 其次是美國重新採用「以印製華」的策略,幫助印度發展。 美國國內一些言論認為,如果印度表現得比中國更好,中國的模式或中國的吸引力就會在第三世界下降。
「從內部環境來看,印度內政也發生了關鍵性變化。」林民旺分析指出,印度1947年立國後,長期是中左翼政黨執政,右派甚至一度被當做非法的力量。 但如今右翼的莫迪政府奉行親美、反巴、反中的政策。 加之莫迪在印度人民黨(BJP)內及印度國內無人制衡,其本人鮮明的外交特徵和意識形態偏好推動了現在美印關係的拉近,並對中國產生了一系列挑戰。
*原始聲明:本文版權歸微信訂閱號碼「大灣區評論」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部分或全部內容,侵權必究。 公眾號授權事宜請直接於文章下方留言,其他授權事宜請聯絡IIA-paper@cuhk.edu.cn。
GBA Review 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