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中国会比过去40年走得更好吗?如果要走得更好,中国需要做什么?”在4月27-28日举办的百川论坛——“全球经济治理:中国与世界”2024研讨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探讨了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议题。他围绕中美大国博弈的背景下中国应如何发展,及中国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展开了深度阐述。
合作是中美两个大国
“唯一正确的选择”
张燕生指出,在中美博弈中,美国的终极目标是超越竞争,将中国变成美国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否则,就将中国边缘化于体系之外。而中国的终极目标是长期合作共存。他提出了衡量中美战略竞争的三个重要指标,即中国GDP占美国的比重、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占美国的比重、以及中国ROE占美国ROE的比重。就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张燕生教授表示,“中华复兴可能需要分别实现经济的复兴、治理的复兴、文化的复兴,最后与世界走向长期互利共赢合作共存。合作是中美两个大国‘唯一正确的选择’。”
“世界变局很大程度上是全球治理面临大国冲突”,在这个背景下,全球产业政策、保护政策、政府干预等变化发生的频率大幅度上升。对此,张燕生提出,中国应该继续推动竞争政策、结构政策、创新政策的改革、完善和优化,从而超越地缘政治对立的影响。
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新质生产力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变革的终极原因。”中国加入WTO的历史经验说明,积极参与全球化、体制机制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开放条件下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使中国进入了全要素生产力增长最快的阶段。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基于规则的全球化陷入停滞,地缘政治经济冲突对抗加剧,大幅降低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对此,在国家层面上,应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张燕生强调。他以电子制造业举例,认为过去中国的竞争优势主要是规模和低成本优势,而未来要真正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提升生产制造积累的知识、经验和生产效率。中国下一步的重点是从要素投入增长支撑的经济增长,转向相对生产率增长支撑的经济增长,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同时,以国际高标准的制度规则来借力拆垒,拆掉中国面对的制度障碍、法律障碍、治理障碍。而在对外经济层面,中国需要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和“全球经济再平衡”工具。
*原创声明:本文版权归微信订阅号“大湾区评论”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部分或全部内容,侵权必究。公众号授权事宜请直接于文章下方留言,其他授权事宜请联系IIA-paper@cuhk.edu.cn。
GBA Review 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