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论坛】杨洁勉:世界格局变化和中国应对思路


导读:

本文根据杨洁勉博士在“百川论坛——中国外部环境的变化与评估2021研讨会”(2021年9月11日)上的主题演讲整理而成。

中国的世界格局观及其理论和实践,都需要立足现实和着眼未来。以当前的努力促进未来的发展,以未来的方向来定当前的任务和努力,两相呼应,共同促进。

立足现实,就是要认识到世界格局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是常态,跨越发展是例外。着眼未来,就是要把解决现实问题与建构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起来,以未来的方向来定当前的任务和努力。我们现在研究的问题、建构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大厦的部件,是将来共建大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

当然,历史的传承和时代的创新是并存的,更是相互补充和促进的。今天想从四方面的内容来展开我的观点。

 

世界格局的变局和新局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和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和相信实践和实际是本原、基础和第一。想要观察、分析和认识世界格局,首先应该重构和解读世界格局的发展轨迹,特别是五百年的长周期以及最近五十年来的转型——即地理大发现和资本主义问世以来的国际格局的发展轨迹。

世界格局在近代以来500年的变化中既有长周期和大周期,也有短周期和小周期,体现在丰富多彩的世界近代史、现代史和当代史,以及与之伴随而来世界格局的种种变化。如果画一个抛物线在这500年中间,有450年左右是西方地中海文明、大西洋两岸,但现在转向太平洋了。相对西方来说,几百年来我们是往下走,但是站起来、富起来以后,我们开始往上走,这个周期就是大周期。但在现在这个交叉点上放大看,里边的线不是西方一直下、我们一直上,而是曲曲折折——有上升、有回流、有徘徊,我们应该看到这个历史发展的趋势。

在过去50年,二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逐步发生重大变化。当时美国身陷越南战争,受到石油危机和美元危机等多重挑战,尼克松总统看到了世界五大力量中心的形成(现在五大力量中心发生很大变化,美国还在,中国还在,苏联没有了,西欧变成了欧盟,日本很有可能换成印度,但总体多极化的趋势还在),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中美苏形成了战略大三角的形势。

30年前,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世界经过短暂的“单超独霸”后进入了“一超多强”时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多极化进程加速,学界人士纷纷探讨“G-2”或“G-2+”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过去450年和50年是这条线,今后至少要看到50年。当代世界格局变化的速度在加快、广度在拓展、程度在加深。党的十九大指出了“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的方向,这是一种愿景,也许三五十年后此世界格局可以实现,世界将会完成重心东移的历史循环,也将实现从多极化到多极的时代变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总书记说“时”和“势”在我们一边,但要把“时”和“势”变成现实,其发展的进程仍将是艰难曲折,需要应对不断的挑战和困难。

 

思想理论的更新和创新

 

历史的发展哺育出各种思想理论,而代表时代进步方向的思想理论则会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世界格局观是在国际交流、交汇和交锋中成长成熟,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国际格局观,并朝着建设国际新主流思想理论的方向发展。

权势理论是西方自古就有的,自古希腊时期起,欧洲人就相信“宁为海盗,不为耕夫”。欧洲是近代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世界格局的主导者,更是基于权势的国际关系理论倡导者。但是,欧洲数百年的争霸之战最终葬送了“欧洲中心”的世界格局。而且,作为欧洲权势理论的发展和延续,英国和美国的霸权理论也是败于其称霸、护霸之战。

对于社会主义来说,苏联在理论上有过摆脱欧洲格局观的机会,但终因列宁过早去世和之后领导人的局限而错失良机而导致了自身的解体。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需要在实践上吸取苏联的深刻教训,还要在理论上有所创新。中国正在努力建构的“国际格局观”,为此中央政治局两次召开世界体系全球治理的学习讨论,总书记讲得很清楚,既承认权势的现实但又不为其所囿,要推动世界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前进。

与时俱进的思想和不时徘徊回流的思潮,总是交织、并行或者是先后而行。正确的思想和有效的理论需要在国际上的交流、交汇和交锋中不断求索;在合作、竞争和斗争中成长成熟。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更多的是介绍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党的十八大以后开始进入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现在这个过程还在进行中。

 

全球战略的思维和思考

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因而世界格局、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等事关世界全局和国际社会命运,需要进行长期、系统和全面的思维和“顶层设计”。

制定顺势而为的战略目标。中国在应对世界格局变化时需要制定近期、中期和长期的战略目标,从而综合考虑、大小相依、近远结合、梯次前行。

实施趁势而上的战略任务。首先,化有利的“时”和“势”,为现实的“事”和“理”。其次,积极开发和实现潜势潜能,有的东西对中国有利、对东方有利和对全世界有利的,要动脑筋发出来。第三,不能错过势头和自毁前程。中国在明清封海闭关而失去融入世界和引领世界的历史机遇,明朝的万国来朝和清朝的康乾盛世并没有变“东亚天朝”为“世界强国”,甚至走向了反面。因此,中国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坚决不犯颠覆性的错误和自毁前程。

同时,我们不该回避逆势,要有逆势而行的战略定力。首先,要正确和准确界定阶段性外部环境。中国面临有利的长周期之中的挑战,大概从2017年特朗普政府开始,可是拜登为什么把特朗普其它方面否定了,而对中国的战略定位、战略施压没有变?恐怕当下我们将面对的回潮、逆流、倒流,是无法避免的。其次,在长期的战略时间框架内审视和处置难题,我们可以而且有能力把某些重大难题放在更长的时间框架内予以处置和解决。第三,以坚定的战略定力应对挑战和逆势上扬。在困难和挑战前,中国要沉着和有效应对,坚持战略定力,变坏事为好事,在横流的沧海中显示出英雄的本色。

 

体系机制的规范和规划

世界格局和世界秩序、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密切联系、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中国值此百年未有巨变的关键时刻,需要立足本国但又要超越本国,站在建构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看待、处理和规划一个国际体系,或者说一个全球治理体系的机制。

首先,要梳理和审视现有体系机制,并确定基本立场和原则。我们现有的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用千百万人的牺牲,换取了反法西斯战争(包括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胜利后建立的。这个体系有它的进步性与合理性,但毕竟70多年过去了,所以还要结合长远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方案,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10年以前,“更加”这个词是没有的,为什么加上一个比较级的副词或者形容词呢?因为是由低阶到高阶的逐步发展的。

同时,要有兼容和包容的博大胸怀,争取国际社会认同和接受中国方案。中国人要大气,学者要引导舆论,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要团结各种各样的人。最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国际社会共同建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想要建立更加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依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只要我们把自己的工作搞好,化被动为主动,化大困难为小困难,那么中国未来之路还是值得期冀的!

 

GBA Review 新传媒

no rec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