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創新嗎?這個問題是十年前提出來的,那時人們普遍認為,雖然中國已是製造業大國,但其更為擅長的是從仿效中加以改良,而不是“創新”。中國是否具備創新能力,要看中國的企業是否具有高的市場估值。鑒於目前一大批中國企業已經做到了這一點,“中國能創新嗎”這一問題已經轉變為:中國該如何創新?有哪些持續發展和創新的計畫?
這些問題的答案,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關乎於“人”。
過去三十多年來,中國人親歷了各種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使他們具備了快速適應和接受的能力。這種經歷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寶貴的資產。中國製造商必須打破固有的思維方式,真正去解決問題,才能得以生存。同時,中國消費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正如科技企業投資人李開複所說的,中國的創業者承擔著巨大的風險,他們相比于西方創業者來講做事要更為努力。
在中國還有一個能夠使得人們迅速接受新事物的政策生態環境。光看中國人接受移動支付的速度就很能說明問題,移動支付現在已經廣泛應用於他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有十億人口可以熟練使用互聯網,還有一群為了追趕時代步伐而拼命工作的創業者。
除此之外,中國還有一個能力很強的政府,可為創新創業提供投資以及監管環境,使得創新創業蓬勃發展,從而解決現實世界中的諸多問題。
正是以上三個元素的結合,將中國打造成了一個很好的科創全球力量。
中國的創新政策也包含了對大灣區的願景。這個想法其實早在2008年就有了,那時中國的規劃者首次提出了一個發展計畫草案,旨在將廣東、香港和澳門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因為不管是珠江三角洲的各區縣,還是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其自身都擁有獨一無二的優勢和能力。
自該草案提出以來,廣東、香港和澳門之間的許多聯繫得到大大加深。最明顯的就是交通基礎設施的聯繫大大加強,使得該區域內的旅行變得更加迅速和便捷。香港幾所排名比較靠前的大學也在深圳開設了分校區,這些都表明完全可以將大灣區打造成為一個高等教育和創新中心。到了2019年,該草案已經變為一個藍圖,而中國十四五規劃中也詳細說明了如何在更高價值的創新引領下,將大灣區打造成一個充滿活力的特大城市區。
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基地總建築面積46萬平方米,由納米科技研發核心區、中試孵化區與生活配套區三大功能區組成,是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的總部園區。
(圖源:央視新聞用戶端)
政策制訂者必須克服這一思想障礙,即“隱私”妨礙著他們規定哪些資訊需要發佈,並且以何種形式發佈才可以使香港實現既定政策目標,比如打造一個智慧且綠色低碳的香港。
首先,各政府部門都應設立首席資料官,他們要對資料庫進行梳理、匯合和發佈,以便私人及企業的訪問和使用。有些尚未能收集到,或是未能適當匯總的,但對於做出更好決策和對公共用途具有重要意義的資料,必須進行收集和整理,然後進行發佈。
雖然整理資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耐心和精力,但政府完全可以聘請大量人員來完成這項工作,因為許多現行政策的成功與否,大都取決於相關資料是否可以獲取,並且是否都進行了可用的匯合。
其次,政府不同部門的政策制定者需要進行真正的合作才能同時取得多項成果。這就需要各部門拋棄筒倉式思維和行政結構,而採取新的多學科和合作的態度。
但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因為各官僚機構都傾向於待在僵化的舒適區,既得利益者也很反對變革。但是香港新一屆政府剛剛上臺,香港可以開啟新的旅程,並且這屆政府很快就會發現,公眾是支持變革的。
第三,政策制定者和政府行政人員必須和私營部門以及社會進行密切合作。過去政府官員擔心這樣會遭到勾結和“黑箱”政治等指控,但通過良好的溝通和提高透明度這些擔憂便可得到很好地解決。
第四,公共部門擁有資源可以投入創新和技術。各部門需要攜手共進,以實現投入資金的價值和成功的結果。例如,創科工業局應確保其首要任務包括綠色科技和氣候科技,這將助力中國大陸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目標,並且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還將助力香港在2050年前實現自己的碳中和目標。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創科工業局)認識到,氣候變化是全球主要挑戰之一,因此也是主要的創新領域,而且這也是數位革命的一部分。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左二)到訪香港科學園,探訪一間香港科技園公司夥伴企業,並聽取有關工業無人車輛產品的介紹。
(圖源:GovHK)
環境及生態局和運輸及物流局需要對資訊和技術更加精通,從而確保有足夠深度的資訊來支撐更好的政策制定。此外還要向公共提供資料,促進私營部門的創新,比如在海事和航空部門中有關建築和運輸範疇的能源管理等。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希望其他各部門在資料與追求創新和技術方面發揮各自的作用,因為全球金融業向零碳投資的轉型取決於資料的可獲取性和完整性。
香港特區政府在發表其創新和技術的總體規劃時,應當考慮到香港的運作機制,以及公共部門應當如何協助本地的企業和機構進行更佳地運作,實現未來的長久發展。
香港在這些領域做得夠好,就可以和大陸的產業相融合,在有助於解決中國面臨的種種挑戰的同時,香港也能在國際參與上發揮強大影響力的角色,從而確保其在大灣區以及其他區域所發揮的領導作用。
(本文內容基於作者在《中國日報》香港版所發表的評論文章整理而成,GBA can play pivotal role in advancing national innovation, Sep 08, 2022)
作者陸恭蕙
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研究所首席發展顧問。
GBA Review 新傳媒
編輯 | 馮簫凝 黃紫藍
校對 | 賈本裕 趙詣
美編 | 邱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