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2023.08.07
有外媒報導,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計劃於8月下旬訪問中國。
近年來,美中關係因從貿易到人權的一系列問題急轉直下。但是近幾週來,美國官員對中國進行了一系列旨在穩定兩國關係的訪問。在此之前,已經訪問過中國的美國官員包括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和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克里。在克里訪華期間,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也對北京進行了訪問。
資深學者型外交家,新加坡駐聯合國前大使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認為,如今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具“精神活力”的超級大國。許多美國人擔心中國將會威脅到美國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但他們其實應該選擇與中國合作來改善美國人民的生活。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
對美國而言,中國是威脅還是機遇?
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嗎?作為一個學哲學專業的人,我清楚地知道,一個簡單問題的背後可能隱藏著許多更為複雜的問題。就這個問題而言,它的背後隱含著這樣幾個問題:中國是否打算削弱美國?還是說中國的崛起是由於國內因素的推動?中國是否有一個龐大的戰略?如果有,其主要目標是什麼?中國的崛起是對美國霸主地位的威脅,還是對美國人民的威脅?而且,也許最富爭議的是,在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時,美國是應該優先考慮其在地緣政治方面的主導地位,還是應該優先考慮其國民的利益?
奇怪的是,美國人民幾乎沒有嚴肅地辯論過這一複雜挑戰。相反,許多美國人不約而同地認為中國是一個威脅,哪怕他們在政治觀點上存在嚴重的兩極分化。
皮尤研究所近期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90%的美國人認為中國是威脅。 “深層政府”也反對中國。正如亨利·保爾森2019年所說:“美國國土安全部、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國防部皆視中國為敵人,國會議員們也競相比拼誰是最好戰的對華'鷹派'。沒有人逆勢操作,以平衡國內意見。”
本文的目的是提供一些平衡和客觀性。
儘管大多數美國人認為中國是一個威脅,但多數有思考能力的美國人都會認同,中國沒有入侵或占領美國的計劃。因為這將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國也不會夢想發動核襲擊。因為中國祇有290枚核武器,而美國有6000多枚。中國也不打算像德國在二戰中所做的那樣關閉海上通道。中國的國際貿易規模比美國的更大。但令人意外的是,美國海軍一直沒有關閉中國商業的海上通道。
中國2023年4月出口貿易額同比增長8.5%
(圖源:南華早報)
然而,中美之間的軍事平衡也確實發生了重大變化。 1996年,美國總統克林頓派出兩艘航母在中國近海巡邏,以阻止北京對台灣採取行動。而如今,在面對中國的高超音速導彈時,這兩艘航母會顯得不堪一擊。中美之間的軍事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這引起了華盛頓的不適。
即便如此,這也不是中國崛起所帶來的主要挑戰。在核武器時代,超級大國的主導地位很可能取決於經濟實力,而非軍事實力。
美國最明智的戰略思想家之一是外交官喬治·凱南,當美甦之間展開激烈的地緣政治較量時,他說,最終的結果將取決於“美國能在多大程度上給世界人民營造出一種整體印象:這是一個知道自身訴求的國家,它正在成功處理內部問題並承擔起作為世界強國的責任,它具備能夠在時代的主要思想潮流中穩住自身的精神活力”。
凱南補充道,有了這種“精神活力”,美國就能結交更多的 “朋友和盟友”。他還忠告美國要“謙遜”,並大膽地建議美國應避免“侮辱”蘇聯,因為美國仍將不可避免地與蘇聯打交道。
幸運的是,凱南的戰略建議基本上得到了採納。美國在與蘇聯的地緣政治較量中大獲全勝。
奇怪的是,儘管中國是一個強大得多的超級對手(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中國的歷史延續了5000年),但美國從未想過制定全面的長期戰略來予以應對。
如果凱南是對的,中美兩國之間的博弈將由其國內的“精神活力”決定,那麼中國將會贏得較量。因為30年來,美國是唯一一個底層 50% 民眾的實際收入下降的主要發達國家。根據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安妮·凱斯和安格斯·迪頓的研究,這一事實導緻美國白人工人階級陷入“絕望之海”。
西雅圖街頭流浪漢居住的帳篷
(圖源:大公報)
相比之下,14億中國人的生活水平有了驚人的提高。過去40年是中國人5000年來過得最好的40年。因此,正如研究人員范瓊所說:“中國的文化、自我觀念和士氣正在迅速轉變——大多朝著好的方向轉變,這與美國的停滯不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國活力飽滿,而美國卻不是那麼精力充沛。
如果凱南現在還活著,那麼他一定會非常警醒。他會強烈反對在無用的對外干預上燒錢。事實上,2003 年伊拉克戰爭爆發時,他還在世——他反對這場戰爭。如果美國政府聽取了他的建議,將花在“9·11”事件後的中東和中亞戰爭上的大約5.4萬億美元花在本國國民身上,那麼底層50%民眾中的每個人都會得到一筆超過3.3萬美元的收入。這就是為什麼艾森豪威爾曾在1953年提出忠告:“我們所製造的每一支槍,所動用的每一艘軍艦,所發射的每一枚火箭,歸根結底,都是在竊取那些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人的財富。”
美國的人均收入約為63000美元,中國的則為9700美元,所以美國仍比中國富裕得多。美國的大學和科技水平明顯優於中國。然而,當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時,中國每10萬人中僅有0.33人死亡(截至2020年5月中旬),而美國則有27人死亡。一組數字雖不能說明一切,但顯示出中國一直在投資加強國內機構,尤其是公共服務領域的機構,美國所做的卻與之相反。當裡根總統宣稱“政府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政府才是問題所在”時,美國就開始了這種趨勢,而中國持相反的觀點。
所有這些導致了美國在應對來自中國的戰略挑戰時所面臨的一個關鍵困境:美國應將重點放在捍衛美國的主導地位上,還是放在人民的福祉上?大多數美國人認為美國足夠富有和強大,可以同時兼顧這兩方面。但遺憾的是,數據顯示情況恰恰相反。
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和哈佛大學教授琳達·比爾姆斯在談到花在伊拉克戰爭上的錢時所說:“如果對納稅人按同等額度減稅,或者將這些錢用於醫療保健,那麼這些都會改善中產階級家庭的困境。”若美國的醫療系統更完善,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人死於新冠肺炎。美國將維護自身主導地位視為頭等大事,美國人民卻為此付出了代價。
新冠期間美國醫院的呼吸機數量不足,這體現出美國政府支持力度不足以及醫療產業的不協調(圖源:華盛頓郵報)
美國能否改變立場,將精力放在國內經濟與社會發展上,而不是浪費在外部冒險上呢?理論上來講,答案是肯定的。但這在實踐中是困難的。美國有許多傑出的國防部長,但為何沒有一個能減少國防部的開支呢?這是因為國防支出基於復雜的遊說系統,而非全面的理性戰略。
儘管如此,在美國國內,尤其是精英階層中,一直有一個強烈的共識,那就是美國應保持世界第一。美國人感覺有義務領導世界。 1998年,國務卿馬德琳·奧爾布賴特明確表達了這一觀點:“如果我們必須使用武力,那就是因為我們是美國;我們是那個不可或缺的國家。我們站得高,比其他國家看得更遠,我們看到了所有人面臨的危險。”美國人希望美國成為“山巔之城”,激勵全世界。
事實上,世界也樂於看到一個強大、自信的美國激勵著所有人。然而,美國的“光輝”應當來自國內政績,而不是來自對外軍事行動。顯然,被絕望籠罩的工人階級、民粹主義的興起、特朗普的當選以及最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力削弱了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任何實證研究都可以表明,美國的地緣政治影響力一直在衰落,而中國的地緣政治影響力卻在逐漸上升。
然而,即使中國的影響力有所增長,它也無意取代美國,扮演全球領導者的角色。 1840—1949年,西方勢力對中國進行了肆意踐踏,因此中國祇有一個關鍵的戰略目標:強大到足以防止再次陷入長達一個世紀的屈辱。 1945年,美國建立了基於規則的全球秩序,通過融入這個秩序,中國獲得了新生。
中國無意推翻這一秩序。中國很樂意在秩序框架下與美國合作。簡言之,中美兩國可以實現共同繁榮、和平共處,而這在美國有毒的政治環境中似乎是不可思議的。
因此,歸根結底,美國並未失去一切。它能夠扭轉自己的地緣政治命運。然而,要做到這一點,美國必須聽取其戰略思想家(如凱南等人)的建議。凱南曾說過,美國應變得謙虛,停止侮辱對手,結交朋友和盟友,關注國內的精神活力。即使對一個不專業的觀察者來說,這也是常識。
美國仍然可以獲勝——不是靠發展軍事力量,而是靠建立道德高位。否則,美國會將競爭優勢拱手讓於中國。
本文作者
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資深學者型外交家,新加坡駐聯合國前大使,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卓越院士,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創始院長。
*免責聲明:本文所闡述觀點與數據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不代表大灣區評論或IIA機構立場。
*本文摘編自馬凱碩新作《亞洲的21世紀》。內容有節選(原載於IPP評論)。
GBA Review 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