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A二十大研學組報告|二十大與中國的未來


導讀 · 2022.10.16

1016日上午10時,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總書記代表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為更好學習和領會二十大精神,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IIA)建立IIA二十大研學組,組織觀看會議並進行討論交流。

本文將從四個維度來全面解讀習近平總書記的二十大報告:第一個維度主義,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導發展;第二個維度主題,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發展;第三個維度制度,以治國理政制度建設實現制度崛起;第四個維度領導,以中國共產黨的現代性領導國家的現代化。本文內容根據IIA二十大研學組的討論整理而成,供讀者參考。

 

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於今天上午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黨的二十大作報告。二十大報告是對中國過去五年發展的總結,也是對中國未來道路和方向的展望,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使命型政黨的特質。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經過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奮鬥,中國在2021年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作為黨的第二個百年裡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二十大的勝利召開標誌著中國開啟了新時代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將成為中國共產黨團結領導下全國人民努力奮發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一個重要歷史座標。

習近平總書記的二十大政治報告可以從四個維度來解讀和分析:第一,主義,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導發展;第二,主題,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發展;第三,制度,以治國理政實現制度崛起;第四,領導,以中國共產黨的現代性領導國家的現代化。

 

微信图片_20221101141823.png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 

(图源:新华网)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导发展

 

近代中国,西方思想在中国大地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只有社会主义存留下来,并得以发展。中国共产党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自古至今“大同社会”思想的当代叙述。在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大篇幅的阐述,足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能够被成功地中国化,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传统中以“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为代表的优秀思想和核心理念,和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的理想是高度吻合的。

 

微信图片_20221101141849.png

康有為《大同書》

(圖源:維琪百科)

 

微信图片_20221101141913.png

天下為公孫中山題字,《北洋畫報》1928

 (圖源:網路)

 

從十八大到現在的十年裡,黨經過接續奮鬥,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黨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了新成效。今天的中國經濟實力和生產力水準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社會已經實現了基本的公平正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古今中外人類理想中的大同社會。我們有絕對的信心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國式現代化” 

引領未來發展

 

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一定義指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與精髓,即中國式現代化是具有系統性、整體性、均衡性和全面性的現代化,這和西方國家以資本驅動和主導的現代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縱觀全球,實現現代化是近代以來幾乎所有國家始終追求的發展目標,但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對現代化的探索之路都充滿了坎坷。現代化的概念和實踐發端於西方國家,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果,但這是一種單向的、不均衡的現代化進程,與財富累積相伴隨的是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社會階層的分化和對立以及由此帶來的政治分裂。現代化進程在由西方向東方擴散的過程中,廣大發展中國家紛紛開始探索現代化的路徑與模式。二戰結束後,數量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在照搬西方現代化模式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己。這些國家要麼通過全盤西化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經濟發展成就,但卻對西方國家產生嚴重依賴,失去了自主性——廣大的拉美發展中國家以及亞洲的日本和韓國等國,都是比較典型的代表;要麼有些國家雖然取得了獨立,但很難融入世界,社會經濟方面沒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例如前蘇聯和東歐國家。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形成,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探索過程。近代以來,中國的愛國者們曾先後探索過以商救國以工救國以教救國強軍救國等現代化嘗試,但都沒能真正成功。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實行了趕超式現代化,儘管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建設成就,但這仍然是一種單向的現代化,也帶來了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等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改革開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不斷加速。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發展應該是均衡的、系統的、全面的,只有經濟、社會、國防、民生、文化等各個領域協同推進現代化進程,才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的現代化這一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注重全方位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為世界上許多既想發展又想實現真正獨立的國家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的發展模式和樣本。

從改革開放前的四個現代化,到十八大提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再到二十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五個特徵,這是一個從追趕突破式現代化到系統性和整體性現代化的大轉型。這充分說明,處於新發展階段的中國不僅注重物質上的現代化,也強調制度上的現代化,而無論是物質還是制度的現代化歸根到底是以精神現代化為核心的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又突出體現在我們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及實現共同富裕這兩個重要目標上。

一方面,在過去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下,一些地方以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追求片面發展,這種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在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和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只有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均衡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才是可持續的現代化。另一方面,我們通過改革開放實現了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的目標,並通過大規模精准扶貧消除了絕對貧困。在此基礎上,中國開啟了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其核心就是要實現不同社會群體和不同區域的均衡發展。共同富裕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更凸顯出中國式現代化以人為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微信图片_20221101141954.png

202134日,在雲南魯甸安置區卯家灣幸福廣場上,從永善縣大山裡搬遷下來的吳世貴老人(左一)介紹搬遷群眾自己改編的歌曲《卯家灣》 (圖源:《瞭望》)

 

中國式現代化是多層次、多維度的現代化。一是物質層面的現代化,二是制度層面的現代化,三是人的現代化。其中,物質層面的現代化是基礎,既包括經濟高品質發展,也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公共服務。制度層面的現代化是建設讓更多人共用社會發展成果的制度。這就要求從頂層設計出發,制定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協調發展的制度體系。人的現代化是物質層面現代化、制度層面現代化的最終目的。物質和制度的現代化為馬克思所說的人的解放提供了外在條件,但人本身也必須能夠實現現代化,具體表現為人的素質、思維方式、思想觀念等全面提升。正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改革開放,在以上三個維度取得了巨大的現代化發展成就,中國成為了過去四十多年裡世界範圍內為數不多的實現了三個可持續的國家:即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可持續的社會穩定以及可持續的制度支撐與領導。因此,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為開闢人類社會現代化道路的新模式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以治國理政

引領制度崛起

 

《尚書·周書·周官》有言:議事以制,政乃不迷。亙古以來,制度建設便是人類文明發展前進的最重要、最關鍵因素之一。近代以來,不同國家與地區的現代化進程不論成功還是失敗,制度因素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概括地說,一個國家的外部崛起就是內部制度崛起的外在延伸。

在過去的數十年,儘管西方國家實現了可觀的經濟發展和增長,但出現了社會不穩定的現象。比較而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同時實現了可持續經濟發展和可持續社會穩定。中國為什麼能夠同時實現兩個可持續?關鍵在於第三個可持續,即可持續的制度支撐與領導。也就是說,全方位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注重物質上的現代化,更強調制度上的現代化。改革開放至今,特別是近十年來,以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全面深化改革,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與政治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明顯提高。簡單地說,中國通過治國理政制度的建設實現了制度的崛起。

在經濟制度上,二十大報告的表述再次明確了我們經濟體制和結構的基底,也是對一直以來所謂國進民退等各種解讀的又一次否定。堅持包含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本質上就是堅持三層資本經濟結構,即上層為國家資本,底層有大規模以中小型企業為代表的民營資本,中間層是政府與民營企業合作。歷史地看,中國正是依靠三層資本避免重大週期性經濟危機的發生,因為三層資本的國家資本承擔著民營資本無法承擔的重要責任,包括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應對經濟金融危機,以及平衡市場的各種不均衡。

第一,我們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不僅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更是一種制度和經濟理性。一方面,國有資本對涉及國家安全和戰略發展領域的把控能夠有效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另一方面,在如今美國及其盟友越發不理性的科技圍堵下,央企、國企將在推進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以突破美國圍堵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被美國封鎖的基礎技術領域。

第二,中間層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的合作將在突破美國科技圍堵中發揮關鍵作用。以軍民融合領域為例,軍事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一般不遵循市場邏輯——一方面不以短期市場需求為導向,另一方面不以研發投入產出比作為評價標準,而是不計成本和不計效率地進行研發投入——這一模式更有可能實現技術01”的突破。就在過去十年,我國各個領域的軍事技術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應該切實落地”“合作,以軍事技術轉化推動民用前沿技術“01”的突破,充分釋放我們軍事技術能力的經濟社會紅利。

第三,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和非公有制經濟的角色得到進一步的強調。民營企業將繼續在新發展格局和高品質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隨著美國加碼對中國的科技圍堵,科技武器化和意識形態化使得央企和國企在全球創新網路中獲取各種創新資源的空間不斷被擠壓,民企成為中國避免與世界科技前沿脫鉤的中堅力量。雖然各種創新資源自由流動的超級全球化時代已經成為過去,當前民企走出去面臨著各種障礙,二十大報告確立的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為民營企業在國內國際雙迴圈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援。

在政治制度上,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需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堅持和完善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政治基礎。一方面,決策、執行和監察三位一體、三權分工合作的制度體系,決策科學、執行有效、監督有力的政府治理機制不斷健全完善;另一方面,紮實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

一般認為,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是基於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權分立與制衡。與西方分塊式的三權分立不同,中華文明早在漢朝時期就已經形成了決策權、執行權和監察權之間的三權分工合作的體制。中國的三權分工體現在政策過程中的不同時間段:首先決策,決策好了之後執行,執行了以後監察。這也就是馬克斯·韋伯說的官僚的合理化(理性化)的過程。三權分工合作體制到晚清以後就沒有了。孫中山先生在考察西方三權分立的基礎上,嘗試結合中國傳統中的考試權和監察權,形成了五權憲法理論,只是沒有在實踐中獲得成功。

一個國家的制度經驗只能適用於本國發展,中國共產黨也一直在探索優化最適合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國家權力分工與合作制度。十八大以後,中央開始在浙江、山西、北京試驗監察權,十九大正式把決策權、執行權、監察權複歸到位,實現對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實現了制度內部三權分工合作的機制,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回歸傳統,而是一個創造性的轉型。這樣一個制度就是在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自我改革的過程中實現的,這是事關全域的重大政治改革,也是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的關鍵舉措。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中,在追求符合中國文明、文化、國情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一直以來,西方看待民主往往採用固式思維,認為多党制就是民主,民主就要多黨輪流執政;而非西式民主即專制。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民主專制、集權分權等概念是西方人根據自己的實踐形成的話語敘事,本身就有著諸多的概念悖論。世界是多元的,也沒有兩個國家的民主是一模一樣的。就是在西方國家之間,總統制、議會制,有比較集權的、有分權的,也有像日本、新加坡一黨獨大的民主,美國的兩黨,印尼能參加選舉的就有100多個政黨。即使是一個國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民主表現方式也是不一樣的。西方的民主早期表現為精英民主,當工人階級進入政治過程,構成了大眾民主。發展到今天,西方出現了民粹主義民主。

因此,如果機械地理解西方的這套話語敘事,我們不僅無法解釋中國現代化的制度成功,也解釋不了亞洲其它很多國家的政治實踐。中國乃至亞洲要根據自己的文明、文化、國情定義民主,而不是盲從西方的定義。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把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納入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進行總結。不同于西方選舉民主,中國式的全過程人民民主重點表現在政策參與民主:無論是人大、政協,還是各種社會組織都是政治參與制度。尤其是社交媒體產生後,中國的政治參與途徑越來越廣。中國重大的法律出臺,如《物權法》和《民法典》都是經過多年的討論和老百姓的政策參與之後才出臺的。美國國會立法,只有政治精英(議員)參與,精英同意就成為法律。中國每一次法律和中央文件頒佈,都要通過更廣泛的社會參與。中央通常都會召開的一系列座談會,都是政治參與的方式。此外,現在的新型智庫也是一種參與方式。

二十大報告再次確認了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我們需要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廣泛開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紮實推進人民當家作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鞏固和發展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以黨的現代性

領導中國的現代化

 

這裡人們可以提出一個嚴肅的學術和政策研究問題:為什麼當西方政黨政治普遍衰落的時候,中國共產黨領導著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成功地實現了現代化?提出這個問題很重要。第一,在西方,近代以來發展起來的政黨政治面臨普遍的衰落。第二,中國共產黨在西方被普遍誤解,一些西方人相信,如同西方的政黨政治,中國共產黨也會面臨同樣的命運。

西方政黨政治走過了精英共和與工業民主兩大階段,在這兩個階段,政黨政治扮演了積極的角色。西方民主早期是精英共和,即不同精英群體之間輪流執政,分享權力。在工業化之後,便進入工業民主階段。工業化培育出了一個龐大的中產基礎。在存在一個龐大中產階層的情況下,左右派政黨因為要照顧到這個階層的利益,不會走極端。也就是說,在這兩個階段,政黨政治起到了政治穩定的作用,至少沒有破壞政治穩定。但現在西方政黨政治進入了新階段,即民粹民主階段。近數十年來,隨著中產的萎縮和社交媒體的崛起,西方從工業民主很快轉型到民粹民主,底層民粹氾濫,高層政治局外人崛起。政黨之間失去了任何共識,政黨政治演變成為美國學者福山所說的否決政治,政黨從穩定力量轉型成為分化社會、破壞穩定的力量。

中國共產黨的情況截然不同。儘管這數十年來,西方在不斷給中國共產黨算命,但中國共產黨不僅沒有像西方所預測的那樣發展,而且成功地領導了中國的現代化事業。

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答案既複雜又簡單,那就是:中國共產黨本身的現代性保障了中國現代化的成功。一個不斷獲得現代性的政黨具有先進性,一個具有先進性的政黨能夠引導和引領一個國家的現代化。

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有一個政治主體,如果這個政治主體不具有現代性,這個國家肯定很難實現現代化;同樣,如果這個政治主體不具有先進性,肯定很難領導國家的現代化。中國的政治主體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不僅要隨社會經濟的變化而變化,還要引導這種變化,否則只能被動反應。因此,我們要回答的問題就是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夠這樣做?這裡的關鍵在於中國共產黨是如何獲得現代性的。我們可以至少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討論。

第一,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使命型政黨。共產黨革命和農民革命最簡單的區別是,農民革命追求改朝換代和掌握政權,而共產黨革命則是有特殊使命——追求中國的現代化。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100年的道路,每一個階段的使命都非常明確。毛澤東時代就是追求革命,要建設一個和傳統中國完全不同的國家,鄧小平時代追求發展,而中國共產黨第二個百年的新使命將是追求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每一個階段都有新使命,通過實現使命而執政。使命就是中國共產黨向老百姓的承諾。中國共產黨有很多規劃來實現這些承諾,包括五年規劃、十年規劃。二十大提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世界範圍內很難找到像中國共產黨這樣具有如此長期使命的政黨了。

 

微信图片_20221101142104.png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圖源:中新社)

 

第二,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開放型政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唯一的執政黨,長期執政,但這並不是西方所說的專制共產黨本身是開放的,所有類型的傑出人物都可以加入共產黨。英美國家同時可以有幾個政治過程,中國只有一個政治過程,但這個過程是開放的,參與這個過程的利益是多元的,所有的社會經濟利益都可以在黨內得到反映。毛澤東以前說黨內有不同的山頭,但我們沒有山頭主義,不同的山頭通過這一過程統一起來,我們就叫民主集中制。這種開放包容性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映。中國傳統的科舉考試不僅只是考試制度,而是借此社會各階層都可以進入國家管理階層。經驗地看,如果制度設計得好,開放的一黨制要比多黨制更有效。多黨制容易造成社會的分裂,甚至國家的分裂。開放的一黨制就可以整合不同的社會力量,維護國家的統一。

 

第三,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非常強調社會參與的政黨。西方說中國沒有政治參與,這是一個巨大誤解。西方總是把選舉作為政治參與的主要方式,但總統制國家一般是四年一次選舉,內閣制一般是五年一次選舉。美國民粹主義為什麼會崛起?主要是因為這些人的利益無法反映到政治進程中。

中國走的是不同于選舉民主的全過程人民民主道路,無論是人大、政協,還是各種社會組織都是政治參與主體。中國共產黨二十大政治報告的起草便是一個全過程人民民主典型的例子。為起草好二十大報告,黨中央組織開展了深入的調查研究,部署了26個重點課題,由中央和國家機關54家單位開展專題調研,形成80份調研報告。中央有關部門還開展了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網路徵求意見活動,收到留言854.2萬多條。這些調研成果為報告起草打下了堅實基礎。726日,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就黨的二十大報告涉及的重大問題作了深刻闡述,強調科學謀劃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大政方針,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繼往開來,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命運,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報告徵求意見稿形成後,廣泛徵求了各方面意見,徵求意見人數共4700餘人。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5場座談會,直接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和建議。起草組還聽取了黨內部分老同志意見。

第四,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學習型政黨。中國共產黨會向其他國家學習,中國學過蘇聯,學過美國和日本,學過匈牙利和東歐國家,也學過新加坡。但中國共產黨從來不會照抄照搬別人,只是通過學習使自己變得更好。類似於像中國共產黨政治局集體學習那樣的制度很難在其他政黨發生,而在中國,這一學習制度已經常態化了。從20121117日至20227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已先後組織了84次集體學習,其中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累計43次,十九屆中央政治局41次。學習的主題廣泛,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防軍事、國家安全、外交、党的建設等領域,覆蓋了治國理政各個方面的內容,體現出黨中央對於相關領域的重點關注和深入思考。系列集體學習聚焦國之大者,緊跟前沿動態,不斷求解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第五,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敢於自我革命、勇於自我革命和有能力自我革命的政黨。政治是現實的。一個政黨如果沒有能力進行自我改革,那麼就會面臨被改革的命運;如果沒有能力進行自我革命,那麼就會面臨被革命的命運。因此,黨建、反腐敗和建設清廉政府一直是中國共產黨所追求的。自十八大以來,10%左右的黨員受到不同程度的處分和處理,甚至被司法所審判。77年前,毛澤東在延安的窯洞裡給出了第一個答案,“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不懈努力,黨找到了自我革命這一跳出治亂興衰歷史週期率的第二個答案,確保党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正是這種刮骨療傷的自我革命精神才使得中國共產黨不僅沒有在現代化的物質生活中沉淪下去,而且一直保持高揚的鬥爭和進取精神。

應當強調的是,二十大的意義不僅在於中國自身的發展和進步,而且對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微信图片_20221101142134.png

由中國政府援建的非洲聯盟(非盟)會議中心是中國援助非洲重點項目之一,也是中國政府繼坦贊鐵路後對非洲最大的援建項目,非盟第十八屆首腦會議將在這座會議中心舉行 

(圖源:新華社)

 

今天,國際形勢持續惡化,全球性問題日益突出,世界各國又一次站在和平與戰爭、合作與衝突的十字路口。在這緊要關口,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勇於承擔起大國責任,堅持維護世界和平,維護經濟全球化,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發展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扭轉目前混亂的國際形勢需要各大國回歸理性與務實合作。中國不搞從意識形態出發的集團化對抗;不搞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不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犧牲他國的利益。中國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從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發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夥伴關係,踐行開放包容、不針對第三國的多邊主義,致力於擴大同各國利益的匯合點。我們有意願、有宏圖、有能力團結一切愛好和平發展的力量共同實現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GBA Review 新傳媒

編輯 | 馮簫凝 黃紫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