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茗卉:TikTok被封鎖的話語權之爭


編者按 ·  2024.3.19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社群媒體平台成為人們獲取資訊、交流想法、表達觀點的重要管道。 然而,美國對TikTok等平台進行打壓和限制,引發了關於言論自由和資訊安全的廣泛討論。 TikTok作為一個領先的短視頻社交平台,以其獨特的演算法和內容吸引了大量用戶。 然而,一些國家和政府認為TikTok存在安全風險,擔心其資料外洩和隱私侵犯問題。 對於TikTok的封鎖是否恰當,各方意見不一。 事實上,TikTok事件反映了一個更深刻的問題:在全球化和數位化時代,如何平衡國家安全、個人隱私和自由言論之間的關係? 這是一個複雜而敏感的問題,需要我們深入思考與探討。

 

TikTok事件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標誌性事件。 在因應美國打壓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尊重市場主體的選擇,同時以差異化的手段鼓勵相關企業的發展,避免採取「一刀切」的做法。 美國的「霸道」是令人不悅的,但「以霸制霸」並非好的解決方案。 誠然本文所言,今天對TikTok的封鎖剝奪了1.7億美國人「知道」的權力。 TikTok的封鎖事件是第一起,但不會是最後一起。

 

3月13日,美國眾議院以《保護美國人免受外國對手控制的應用程序法案》為名,迫使TikTok的中國母公司字節跳動在該案生效後180天內剝離TikTok應用程序,否則將被禁止 進入美國應用程式商店和網站託管服務。

 

一石激起千層浪,國內外一片嘩然。

 

繼2020年川普打響封禁TikTok的第一槍之後,可以說,美國政府掀起了對TikTok前赴後繼、鍥而不捨的打壓。 從時任總統川普本人到美國國會,一直以來試圖提出多項立法,以限製或禁止TikTok在美國運作。 但是,這次TikTok所面臨的危機是空前的,是由美國國會層級發起的一項具體法案,且目標極為明確。 這項立法提出了「以剝離代(直接)禁止」的新路徑,但本質依然是華盛頓和矽谷對華強硬派聯合遏制TikTok的一個高峰。

 

0

 

TikTok被美國政府監理歷程

(圖片來源:36氪)

 

如果圍繞TikTok的爭論是長期中美兩國競爭戰略大框架之下的一角,那麼我們必須關注的是,為什麼美國此次內部封殺如此來勢洶洶,且似乎形成了接近“團結一致”的決定?

 

一場政治、影響力與科技的長期較量

 

為什麼美國政府一直緊盯著TikTok? 用美國國會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主席加拉格爾(美國強硬鷹派)的話來說:「美國的頭號對手無權控制美國的主要媒體平台」。

 

(一)“頭號對手”

   

這是一家充滿中國印記的公司,勢必被認為有「價值觀」「意識形態」等不可調和的兩國競爭問題。 儘管TikTok已將所有美國用戶資料儲存在美國,資料不受中國法律約束;停止中國的海外內容審核團隊,並將其移至中國境外;完善安全漏洞、資料存取權由美國安全團隊管理,TikTok始終 難以擺脫「中國企業」的深刻印記。 2024年2月,TikTok CEO週受資再次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就遭到共和黨參議員針對其國籍等身分資訊的九連問,包括是不是中國人、是否申請過中國國籍、是否申請美國 國籍、是否曾與中國共產黨有聯繫或有隸屬關係,以及週受資家人的國籍等。 週受資多次否認,強調自己是新加坡人。

 

在美國看來,任何中國的公司都會受到中國政府的控制,這是無法避免的。 起草該法案的威斯康辛州共和黨人麥克·加拉格爾明確表明,美國不能「冒風險,讓主要新聞平台被一家聽命於中國共產黨的公司控製或擁有」。 美國對TikTok 「中國屬性」的深層擔憂,是出於收集美國用戶個人資訊的擔憂,擔心將資料傳遞給中國政府,甚至是用於間諜活動,認為這是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嚴重威脅 。

 

(二)“主要媒體平台”

 

這是一個在美國迅速佔據重要影響力的社群媒體平台,被認為有顯著的訊息和輿論影響力。 在數位化時代下,社群媒體平台的廣泛使用正在促使資訊的獲取更為便利,已經開始成為大眾——尤其是年輕群體——獲取資訊的重要管道,在極大程度上塑造著大眾的認知。 美國擁有臉書、X、Instagram等諸多在世界範圍之內都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社交平台,也可以說佔據了資訊傳播和輿論的所有製高點。

 

但是,TikTok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就擁有了1.7億美國用戶(美國人口約3.3億),月活躍用戶超過1.5 億,還擁有接近700萬商戶,在美國的輿論影響力已經不可忽視。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對社群媒體和新聞的最新研究,2022年,在大多數美國社群媒體成人用戶新聞消費比例下降的「基本盤」下,TikTok實現了逆勢成長,有33%的TikTok用戶表示 他們經常在該平台上獲取新聞。 尤其在年輕一代中,約有67%的美國青少年表示曾使用過TikTok。 而在這之後,更潛在的擔憂是有關組織或部門也有可能會直接或間接控制、影響當前社群媒體的演算法,進而在美國國內形成不可控的輿論影響,尤其是在今年美國選舉的重要時刻。

 

 

(三)核心技術的“控制”

   

TikTok社群媒體平台的技術核心在於演算法,是一項基於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技術的核心技術,屬於典型的技術服務出口。 作為科技公司,在2020年《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中,TikTok的核心演算法屬於限制目錄當中的“基於數據分析的個性化信息推送服務技術”,任何收購皆需要中國政府的同意。 這也是2020年微軟和甲骨文等公司放棄收購TikTok的核心原因之一。

 

1

2023年3月23日,TikTok 執行長週受資在國會山雷伯恩眾議院辦公大樓眾議院能源和商業委員會作證(圖源:Getty Image)

  

封殺轉折-話語權之爭的真正內因

 

為什麼美國會忽然形成如此「團結一致」的打壓共識,且加速了打壓的進程? 迄今為止,目前對於封鎖TikTok如此「團結一致」的原因分析中,大部分都認為與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突襲以色列之後,TikTok上出現的相關內容有關。

 

如果說以往的封殺邏輯是TikTok不是「美國」官方媒體,而是中國烙印在作怪,那麼這一輪轉折的邏輯就是「TikTok不是美國的『官方』媒體。以往,在地緣政治、戰爭衝突這樣的 在重大事件中,國際輿論往往被美西方官方媒體控制,訊息傳播的管道較為單一。然而,TikTok實現了輿論場上對官方媒體的“突圍”,在不知不覺中降低了資訊輿論戰的官方屬性 。根據媒體公佈的統計數據資料,TikTok中「巴勒斯坦」「以色列」相關的標籤下總瀏覽量已超過500億次,這意味著全球人均瀏覽量超過6次。當諸多美國民眾,尤其是美國年輕 民眾,開始青睞新型社群媒體,且將其作為資訊取得或傳播的主要平台時,官方媒體開始恐慌。

 

更悲慘的是,以TikTok為代表的新社群媒體上所出現的敘事和輿論走向似乎又與美國所謂的「主流訊息」相左。 簡單來說,TikTok不是美國手上的工具,還發出了跟美國主流輿論不一樣的聲音。 目前,美國政府在巴以衝突當中的主要立場眾所周知。 在巴以衝突發生之後,美國不僅向中東地區增派軍事力量,給以色列大量軍事援助,也阻撓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有關巴以局勢的決議草案。 然而,主張禁止或強制出售TikTok的數據科學家和科技高管安東尼·高德布魯姆(Anthony Goldbloom)發現,在TikTok上帶有“親巴勒斯坦”標籤的觀看次數要遠多於帶有“親以色列 」標籤的視頻,兩者比例有時竟高達69比1。

 

這種訊息傳達的不一致又引發了年輕人內心對以往美國媒體議程設定的懷疑,這是更致命的。 在巴以衝突中,美國總統拜登公開質疑加薩走廊的死亡人數被哈馬斯刻意放大,暗示巴勒斯坦方面可能使用假數據放大悲情。 作為對美方的回應,巴勒斯坦方面,加薩走廊衛生部門直接公佈了一份長達212頁的死者名單。 社群媒體平台就更為支持了後者的觀點,衝擊了前者的權威。

 

如果從這個邏輯來推論,考慮到社群媒體平台可提供廣泛的新聞來源、快速的資訊傳播管道,所有的社媒平台勢必是美國這一輪或下一輪打擊的範圍,這是對於內容輸出 埠的「釜底抽薪」。 從法理上,法案條文中針對的對像是「Covered Company」。 一旦目前的法案通過,對於與TikTok有類似中國屬性的APP乃至更廣泛的社交媒體平台都將“唇亡齒寒”,Temu(拼多多海外版)、Shein(希音)等中國跨境電商大型品牌也 都很難倖免於難。

 

而在美國以外,此次法案可能會使其他美國盟國或本就對TikTok有壓制意圖的國家採取類似的政策。 義大利的競爭監管機構在本月14日宣布,已對社交媒體巨頭TikTok的意大利、愛爾蘭和英國業務處以總計10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7827萬)的罰款,理由是該視頻分享平台“沒有採取充分 措施來避免(有害)內容的傳播”,其演算法意味著此類內容可能會“系統性地再次推送給用戶”。

 

1

3月13日,集會人群在美國國會大廈外舉牌支持TikTok(圖源:Getty Image)

 

資訊時代的“唇亡齒寒”

 

目前對TikTok的封鎖其實在本質上反映了「自由」與「安全」兩者之間的協調問題,以及目前全球範圍內的「泛安全化陷阱」。 一些民主黨的反對者認為這項法案破壞了以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為基礎的言論自由權和中小企業的利益。 但法案的支持者則堅定地認為此舉涉及保障國家安全。 而「泛安全化陷阱」則是在製定和實施國家安全戰略時,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非理性,慣用「安全認知」的思維主導內政外交事務,甚至為了追求「絕對安全」的狀態 ,把安全議題無節制地擴充。 這反而使得目前的世界更不安全,經濟發展不穩定,企業也人心惶惶。

 

數位時代對這個社會最深刻的改變是什麼? 是全球以最為即時、最為立體、最多樣化的形式緊密地連結在一起,這也是社群媒體平台所帶來的深刻影響。

 

2001年,美國法學家凱斯·桑斯坦(Cass R. Sunstein)在《網絡共和國》一書中曾經提出:互聯網時代,人們面對海量劇增的信息,會傾向於從中選擇符合自己喜好的信息 加以吸收,結果每個人攝取的內容越來越狹隘,一步步滑入「資訊繭房」。 這似乎成為了許多社群媒體平台的「原罪」。

 

事實上,單一資訊獲取的管道才是問題的根源。 打破「資訊繭房」的重要方法是提供更多資訊的管道。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有更多元化的社群媒體平台的存在。

 

曾經有個笑話說,在食堂吃飯,比起吃到半個蟲子更可怕的事情是什麼——是吃完飯還沒發現有蟲子。

 

比起一半的真相來說,更可怕的是「我根本不知道我不知道」。

 

如果從這個邏輯來說,今天對TikTok的封禁,就是剝奪在美國的1.7億TikTok用戶「知道」的權利。

 

 

本文作者

于茗卉: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國際事務研究院研究員。

 

*原創申明本文版權歸微信訂閱號碼「大灣區評論」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部分或全部內容,侵權必定。 公眾號授權事宜請直接於文章下方留言,其他授權事宜請聯絡IIA-paper@cuhk.edu.cn。

 

GBA Review 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