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茗卉:TikTok被封禁的话语权之争


编者按 ·  2024.3.19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然而,美国对TikTok等平台进行打压和限制,引发了关于言论自由和信息安全的广泛讨论。TikTok作为一个领先的短视频社交平台,以其独特的算法和内容吸引了大量用户。然而,一些国家和政府认为TikTok存在安全风险,担心其数据泄露和隐私侵犯问题。对于TikTok的封禁是否恰当,各方意见不一。事实上,TikTok事件反映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如何平衡国家安全、个人隐私和自由言论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TikTok事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标志性事件。在应对美国打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市场主体的选择,同时以差异化的手段鼓励相关企业的发展,避免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美国的“霸道”是令人不悦的,但“以霸制霸”并非好的解决办法。诚如本文所言,今天对TikTok的封禁剥夺了1.7亿美国人“知道”的权力。TikTok的封禁事件是第一起,但不会是最后一起。

 

3月13日,美国众议院以《保护美国人免受外国对手控制的应用程序法案》为名,迫使TikTok的中国母公司字节跳动在该案生效后180天内剥离TikTok应用程序,否则将被禁止进入美国应用程序商店和网络托管服务。

 

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外一片哗然。

 

继2020年特朗普打响封禁TikTok的第一枪之后,可以说,美国政府掀起了对TikTok前赴后继、锲而不舍的打压。从时任总统特朗普本人到美国国会,一直以来试图提出多项立法,以限制或禁止TikTok在美国运作。但是,此次TikTok所面临的危机是空前的,是由美国国会层面发起的一项具体法案,且目标极为明确。这项立法提出了“以剥离代(直接)禁止”的新路径,但本质依然是华盛顿和硅谷对华强硬派联合遏制TikTok的一个高峰。

 

0

TikTok被美国政府监管历程

(图源:36氪)

 

如果说围绕TikTok的争论是长期中美两国竞争战略大框架之下的一角,那么我们必须关注的是,为什么美国此次内部封杀如此来势汹汹,且似乎形成了接近“团结一致”的决定?

 

一场政治、影响力与科技的长期较量

 

为什么美国政府一直紧紧盯着TikTok?用美国国会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加拉格尔(美国强硬鹰派)的话来说:“美国的头号对手无权控制美国的主要媒体平台”。

 

(一)“头号对手”

   

这是一家充满着中国印记的公司,势必被认为有“价值观”“意识形态”等不可调和的两国竞争问题。尽管TikTok已将所有美国用户数据存储在美国,数据不受中国法律约束;停止中国的海外内容审核团队,并将其移至中国境外;完善安全漏洞、数据访问权由美国安全团队管理,TikTok始终难以摆脱“中国企业”的深刻印记。2024年2月,TikTok CEO周受资再次出席美国国会听证会,就遭到共和党参议员针对其国籍等身份信息的九连问,包括是不是中国人、是否申请过中国国籍、是否申请过美国国籍、是否曾与中国共产党有过联系或有隶属关系,以及周受资家人的国籍等。周受资多次否认,并强调自己是新加坡人。

 

在美国看来,任何中国的公司都会受到中国政府的控制,这是无法避免的。起草该法案的威斯康星州共和党人麦克·加拉格尔明确表明,美国不能“冒风险,让主要新闻平台被一家听命于中国共产党的公司控制或拥有”。美国对TikTok “中国属性”的深层次担忧,是出于收集美国用户个人信息的担忧,担心将数据传递给中国政府,甚至是用于间谍活动,认为这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

 

(二)“主要媒体平台”

 

这是一个在美国迅速占据重要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被认为有显著的信息和舆论影响力。数字化时代下,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使用正在促使信息的获取更为便利,已经开始成为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极大程度上塑造着大众的认知。美国拥有脸书、X、Instagram等诸多在世界范围之内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交平台,也可以说占据了信息传播和舆论的所有制高点。

 

但是,TikTok在相当短的时间之内就拥有了1.7亿美国用户(美国人口约3.3亿),月活跃用户超过1.5 亿,还拥有接近700万商户,在美国的舆论影响力已经不可忽视。根据皮尤研究中心对社交媒体和新闻的最新研究,2022年,在大多数美国社交媒体成人用户新闻消费比例下降的“基本盘”下,TikTok实现了逆势增长,有33%的TikTok用户表示他们经常在该平台上获取新闻。尤其在年轻一代人中,大约67%的美国青少年表示曾使用过TikTok。而在这之后,更潜在的担忧是有关组织或者部门也有可能会直接或间接控制、影响当前社交媒体的算法,进而在美国国内形成不可控的舆论影响,尤其是在今年美国选举的重要时刻。

 

(三)技术核心的“控制”

   

TikTok社交媒体平台的技术核心在于算法,是一项基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技术,属于典型的技术服务出口。作为科技公司,在2020年《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中,TikTok的核心算法属于限制目录当中的“基于数据分析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技术”,任何收购皆需要中国政府的同意。这也是2020年微软和甲骨文等公司放弃收购TikTok的核心原因之一。

 

1

2023年3月23日,TikTok 首席执行官周受资在国会山雷伯恩众议院办公楼众议院能源和商业委员会作证(图源:Getty Image)

  

封杀转折——话语权之争的真正内因

 

为什么美国会忽然形成了如此“团结一致”的打压共识,且加速了打压的进程?迄今为止,当前对于封杀TikTok如此“团结一致”的原因分析中,大部分都认为与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突袭以色列之后,TikTok上出现的相关内容有关。

 

如果说以往的封杀逻辑是TikTok不是“美国”官方媒体,而是中国烙印在作怪,那么这一轮转折的逻辑就是“TikTok不是美国的‘官方’媒体。以往,在地缘政治、战争冲突这样的重大事件中,国际舆论往往被美西方官方媒体控制,信息传播的渠道较为单一。然而,TikTok实现了舆论场上对官方媒体的“突围”,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信息舆论战的官方属性。根据媒体公布的统计数据资料,TikTok中“巴勒斯坦”“以色列”相关的标签下总浏览量已超过500亿次,这意味着全球人均浏览量超过6次。当诸多美国民众,尤其是美国年轻民众,开始青睐新型社交媒体,且将其作为信息获取或传播的主要平台时,官方媒体开始恐慌。

 

更悲惨的是,以TikTok为代表的新社交媒体上所出现的叙事和舆论走向似乎又与美国所谓的“主流信息”相左。简单来说,TikTok不是美国手里的工具,还发出了跟美国主流舆论不一样的声音。当前,美国政府在巴以冲突当中的主要立场众所周知。在巴以冲突发生之后,美国不仅向中东地区增派军事力量,给以色列提供大量军事援助,还阻挠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有关巴以局势的决议草案。然而,主张禁止或强制出售TikTok的数据科学家和科技高管安东尼·高德布卢姆(Anthony Goldbloom)发现,在TikTok上带有“亲巴勒斯坦”标签的观看次数要远多于带有“亲以色列”标签的视频,两者比例有时竟高达69比1。

 

这种信息传达的不一致又引发了年轻人内心对于以往美国媒体议程设置的怀疑,这是更为致命的。在巴以冲突中,美国总统拜登公开质疑加沙地带的死亡人数被哈马斯刻意放大,暗示巴勒斯坦方面可能使用虚假数据放大悲情。作为对美方的回应,巴勒斯坦方面,加沙地带卫生部门直接公布了一份长达212页的死者名单。社交媒体平台就更为支持了后者的观点,冲击了前者的权威。

 

如果从这一逻辑来推论,考虑到社交媒体平台可提供广泛的新闻来源、快速的信息传播渠道,所有的社媒平台势必是美国这一轮或者下一轮打击的范围,这是对于内容输出端口的“釜底抽薪”。从法理上,法案条文中针对的对象是“Covered Company”。一旦当前的法案通过,对于与TikTok有类似中国属性的APP乃至更广泛的社交媒体平台都将“唇亡齿寒”,Temu(拼多多海外版)、Shein(希音)等中国跨境电商大型品牌也都很难幸免于难。

 

且在美国之外,此次法案可能会使其他美国盟国或者本就对TikTok有打压意图的国家采取类似的政策。意大利的竞争监管机构在本月14日宣布,已对社交媒体巨头TikTok的意大利、爱尔兰和英国业务处以总计10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7827万)的罚款,理由是该视频分享平台“没有采取充分措施来避免(有害)内容的传播”,其算法意味着此类内容可能会“系统性地再度推送给用户”。

 

1

3月13日,集会人群在美国国会大厦外举牌支持TikTok(图源:Getty Image)

 

信息时代的“唇亡齿寒”

 

当前对TikTok的封禁其实在本质上反映了“自由”与“安全”两者之间的协调问题,以及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泛安全化陷阱”。一些民主党的反对者认为这项法案破坏了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为基础的言论自由权和中小企业的利益。但法案的支持者则坚定地认为此举措涉及保障国家安全。而“泛安全化陷阱”则是在制定和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时,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非理性,惯用“安全认知”的思维主导内政外交事务,甚至为了追求“绝对安全”的状态,把安全议题无节制地扩充。这反而使得当前的世界更不安全,经济发展不稳定,企业也人心惶惶。

 

数字时代对这个社会最深刻的改变是什么?是全球以最为即时、最为立体、最为多样化的形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也是社交媒体平台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2001年,美国法学家凯斯·桑斯坦(Cass R. Sunstein)在《网络共和国》一书中曾经提出:互联网时代,人们面对海量剧增的信息,会倾向于从中选择符合自己喜好的信息加以吸收,结果每个人摄取的内容越来越狭隘,一步步滑入“信息茧房”。这似乎成为了诸多社交媒体平台的“原罪”。

 

事实上,单一的信息获取渠道才是问题的根源。打破“信息茧房”的重要方法是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有更为多元化的社交媒体平台的存在。

 

曾经有一个笑话说,在食堂里吃饭,比起吃到半个虫子更可怕的事情是什么——是吃完饭还没有发现有虫子。

 

比起一半的真相来说,更可怕的是“我根本不知道我不知道”。

 

如果从这个逻辑来说,今天对TikTok的封禁,是剥夺在美国的1.7亿TikTok用户“知道”的权利。

 

本文作者

于茗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事务研究院研究员。

 

*原创声明:本文版权归微信订阅号“大湾区评论”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部分或全部内容,侵权必究。公众号授权事宜请直接于文章下方留言,其他授权事宜请联系IIA-paper@cuhk.edu.cn。

 

GBA Review 新传媒

no rec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