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仍是拉動世界經濟成長的“火車頭”,粵港澳大灣區則是國家金融開放的“領頭羊”


編者按 ·  2024.02.01

 

在世界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的背景下,作為全球經濟最具活力和成長潛力的地區,亞洲經濟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內生動力持續增強,並為世界經濟注入了強勁的亞洲動能。 然而,當前亞洲國家也面臨新挑戰——地緣政治緊張、逆全球化、氣候變遷、技術變革和數位轉型等。 危機和機會並存,過去行之有效的成長策略在未來數十年內可能不再奏效。

 

在這段歷史大背景下,1月29-31日,首屆亞洲發展論壇於杭州舉辦。 來自中國、日本、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專家學者齊聚在浙江大學這所百年名校裡,為亞洲各國的現代化建設和永續發展提供學理支持和政策借鑒。

 

中國仍是拉動世界經濟

增長的“火車頭”

 

2023年中國經濟運行成績單陸續公佈。 多項指標顯示,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高品質發展紮實推進,主要預期目標圓滿實現。 多家機構認為,2023年中國經濟整體展現了充足韌性,經受住了內外環境多重不利因素的考驗,為世界經濟成長做出重要貢獻。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在訪談時表示,中國的基本面是沒有改變的,中國穩中求進、穩中向好的大趨勢沒有改變。 中國在世界上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日益提高,仍然是拉動世界經濟成長的「火車頭」。

 

陳文玲強調,世界的重心向亞太轉移,亞太的重心在亞洲,亞洲重心在東亞。 過去20年,中國經濟成長長期位居亞洲首位,復甦中的中國成為全球經濟穩定的最大貢獻者。 近年來,中國經濟從高成長步入高品質發展階段,印度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越南進出口總額再創歷史新高。多個亞洲國家的高速發展為亞洲的持續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圖片來源:直新聞)

  

粵港澳大灣區起到“領頭羊”

和「試驗田」作用

 

2023年,全國多省份取得了新突破,GDP邁上新台階,廣東成為全國首個突破13萬億元的省份,而深圳在2023年的成績單尤為亮眼。2023年深圳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6兆元,較去年成長6%,經濟總量穩居全國第三、亞洲第四。深圳進出口總額3.87兆元,成長5.9%,其中出口成長12.5%、規模連續31年位居內地城市之首。

 

首屆亞洲發展論壇的嘉賓之一,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副教授黎晨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一直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也是最國際化最開放的區域之一 。

 

粵港澳大灣區享有獨特的政策和製度改革的優勢,包括「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和三種貨幣。 在這些優勢的基礎上,再透過各種方式推動互聯互通,希望把深圳、香港、澳門,還有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優勢結合起來。

 

黎晨進一步闡釋,在國家金融開放過程當中,粵港澳大灣區扮演一個「領頭羊」與「試驗田」的角色。無論是對於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產業轉型、金融開放,或是對於整個全球經濟在亞太地區的區域演化來講,大灣區具有獨特意義。

 

2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副教授黎晨接受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採訪(圖片來源:直新聞)

 

粵港澳三地優勢互補,近年來持續在科技、文化、藝術、教育等許多領域開展交流合作,大灣區科技文化軟實力逐漸增強。 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不斷提速,未來這裡預計將新增20萬以上的高端人才,僅在深圳園區目前已實質推進和落地 科研項目超過150個。

 

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持續推進,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廣深港高鐵等拉近了彼此物理上的距離。 全面恢復通關近一年以來,港澳與內地雙向奔赴日益熱絡,而深圳是香港連接內陸最便利的城市,鐵路部門數據顯示,從全面恢復通關到2023年12月30日,深圳鐵路發往香港 西九龍站旅客共547.5萬人次,香港發往深圳515.6萬人次,週末和假日往返兩地的高鐵車票常常「一票難求」。

 

黎晨表示,深圳跟香港是兩個極具互補性的城市。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在營商環境、法治體系這方面與國際接軌,有獨特的優勢。 而深圳是國家最具創新能力的城市之一,深圳擁有雄厚的產業和創新基礎。 如果能夠充分發揮深圳與香港的所長,互相補充對方的短板,兩地絕對能夠成為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城市群的引擎。

 

深圳低碳發展具有示範效應

 

除了經濟成績單亮眼之外,深圳作為首批低碳試點城市之一,在助力全國在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這一目標上,深圳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2022年,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和深圳排放權交易所聯合打造了「居民低碳用電」碳普惠應用,至今已有80.5萬戶家庭開通碳帳戶,佔全市用戶總 量的25%以上,累計碳減量約1.2萬噸,等效節約標準煤約4516噸。 此外,深圳還上線了「低碳星球」「全民碳路」等碳普惠應用,場景涵蓋居民公共出行、用電、共享單車騎行等方面,累積用戶超600萬。

 

深圳市發改委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3.24兆元,核電、氣電等清潔能源裝置佔比達78.3%,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已降至全國平均水平的1/ 3和1/5,綠建築面積約1.47億平方公尺。 截至目前,新能源汽車保有量86萬輛,建成充電樁超過19萬個,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全面綠色轉型。

 

《深圳市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間,在全國率先建立並實施碳排放雙控制度。 至2025年,單位地區生產毛額能耗較2020年下降14.5%。 「十五五」期間,全面建立目標清晰、基礎紮實、運作順暢的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 至203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水準在全國、全省先行示範,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該方案也提出,深圳將碳達峰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實施能源綠低碳轉型行動、節能降碳增效行動、工業綠低碳行動、交通運輸碳達峰行動等「碳 達峰十大行動」。

 

亞洲開發銀行原首席氣候變遷專家呂學在受訪時說,深圳在綠色低碳發展在國內是比較領先的,是碳排放強度(每單位國民生產毛額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 的幾個城市之一。 在綠色低碳模式建設上,深圳的主管機關和各相關部門合作非常緊密,展開活躍探索。

 

中國力求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綠色低碳不僅包含工業減排,還涉及大眾消費、出行等許多日常生活行為。 學者認為,在各地碳達峰實施計畫的引領下,我國產業結構將加速實現綠色化、低碳化轉型,產業競爭格局將加速重塑,深圳的先進探索無疑具有示範效應。

 

 

*免責聲明:本文所闡述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不代表大灣區評論或IIA機構立場。

 

*本文原載於「直新聞」。

 

GBA Review 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