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快評】港中大研討會“粵港澳大灣區政策創新:‘雙循環’戰略下的區域融合發展” 紀要(三)


導讀 · 2022.12.20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通過順暢聯通的「雙循環」,提升發展的自主性、可持續性和韌性。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最具活力和最國際化的地區之一,是「雙循環」的重要銜接帶。在回顧近年實踐的基礎上,如何更好地發揮大灣區現有優勢,進一步推動高質量區域融合發展?這就需要大灣區進行「智慧」整合,並針對全球、國家和地方的新情況展開政策創新。

在此背景下,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CCS)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國際事務研究院(IIA)聯合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政策創新:『雙循環』戰略下的區域融合發展」主題研討會於11月5日在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成功舉行。研討會就大灣區發展所面臨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本文內容為研討會紀要的第三部分。

 

研討會第二部分「金融、創新與雙循環」的研討嘉賓包括洪雯博士(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研究主管)、曾鐵勇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教授,數學人工智能中心主任)、夏江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教授,生命科學學院禮任教授)、夏添恩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查塔姆研究所亞太項目副研究員)、莊太量教授(M.H.,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副院長,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謝國梁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中銀香港經濟研究前主管)、譚安厚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副教授)和Anton Malkin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助理教授)。研討由黎晨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副教授,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禮任研究員)和夏添恩教授主持。

在研討中,洪雯博士結合多年的政策研究成果和在立法會工作的實踐經驗,分享了對如何提升香港創新能力,推動香港產業結構多元化的看法。洪雯博士指出,香港的產業結構越來越單一,成為了一個「離地」的國際金融中心。作為資本流通的平臺,香港可以有效聯通中國內地和境外市場,但這些資本跟香港本地沒有什麼關系,在香港本地不紮根。未來香港必須重新定義金融的價值,重新思考金融發展的模式,使之不僅僅服務於全球資本流通,也應該服務於本地產業發展所需資本的流通需求,成為一個「在地」的國際金融中心。其中一個切入點就是參考新加坡淡馬錫和深創投的案例,政府直接運用金融工具引導產業發展。在這方面,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個很大的突破。香港投資有限公司的站位要高,它不是用來賺錢的工具,而是配合香港未來長遠戰略發展的有效工具,是政府直接參與、塑造新經濟增長的工具。

曾鐵勇教授指出談雙循環和科技創新就離不開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就需要芯片,目前芯片是特別關鍵的問題。現在美國對中國進行高科技方面的全面打壓,我們要緊跟發展趨勢,芯片不能落後,一旦有新的機會時就要追趕。首先,我們要全面開放,可以借助和聘請一些日本、法國、德國、俄羅斯、以色列的科學家。大灣區有這個優勢,比如香港可以高薪聘請這些科學家到大學工作,慢慢把芯片研發的拼圖拼起來。另外,生產芯片最困難的就是專業機器的缺乏,這就需要頂尖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投入,把這些任務進行分解。芯片的發展是企業和高校聯合培養的過程,大灣區要進一步加強企業和高校的聯系。

我的图图

主辦方供圖

夏江教授結合他在生物化學領域的科研經驗,分析了大灣區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的機遇和挑戰。夏教授指出,大灣區的學校、企業和醫院在科研合作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有巨大發展機遇,但仍面臨一些問題,主要問題在於——競爭大於合作,隔離多於融合。以深港合作為例,兩地的科研缺乏頂層設計、缺乏統籌協調,現在兩地合作主要還是在科學家層面的合作,效率比較低,未來若能成立「粵港澳合作委員會」統籌兩地的科研發展,會有利於合作的深化。深港合作創新區的建設目前仍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在科研人才方面,各地目前還是著眼於「搶」,而沒有著眼於「分享」,人才往往面臨「非此即彼」的難擇局面。如果把香港的國際化和內地的產業機會相結合,我們一定能吸引更優秀的人才。政策製定是主動脈,但是政策落實就像毛細血管一樣,影響著各行各業,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斷優化,大灣區政策創新一定會惠及千家萬戶。

夏添恩教授從全球地緣政治的角度分析了大灣區的發展局勢。在中美關系急劇惡化的五年間,全球的地緣政治和權力分配的局面也更加復雜。多極化世界中正在出現新的權力中心。香港以及其他大灣區城市作為連接世界各地的窗口,應該避免過度依賴一些傳統的外部經貿夥伴,要增加與包括東盟國家的其他區域貿易往來,也需要更加認真地思考如何應對復雜的地緣政治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莊太量教授圍繞服務業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討論了大灣區服務業發展所面臨的難點。服務業對大灣區GDP的貢獻相對較低,具體表現為:整體增長率較低,城市間增長差異較大。莊教授指出,沒有強大的服務業,就難以保證區域的可持續發展,也很難留住人才。

我的图图

主辦方供圖

謝國梁博士討論了粵港澳大灣區在復雜全球環境中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大灣區是全球重要的製造基地。但在過去的幾年裏,全球供應鏈被打亂,大灣區也遭遇了嚴重的沖擊。謝博士提出,大灣區的內地城市應該與全球市場保持聯系,為全球投資者提供渠道;香港需要持續發揮其優勢,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

譚安厚教授以華為舉例,討論了大灣區的創新發展。現階段的中國非常重視創新,並已經取得顯著的進步。譚教授表示,與客戶距離的縮短將會進一步促進中國的芯片創新。針對企業和行業的製裁將限製整個行業的發展,但從長遠的角度看將會促進中國芯片生產和開源設計的創新發展。

Anton Malkin教授討論了大灣區半導體風險投資領域的發展情況。大灣區的半導體創新存在兩個困境,一方面是美國的出口限製,一方面是由於半導體產業的特殊性,需要更多的長期投資。大灣區應該鼓勵投資早期的科技公司,倡導長期投資。同時,香港作為內地高科技企業融資的主要目的地,在此過程中也起到關鍵作用。

GBA Review 新傳媒

編輯 | 袁浩延

校對 | 蔡翌陽

審核 | 馮簫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