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春光曉,山川黛色青。四月的深圳正值春末夏初,氣候舒爽宜人,國內外專家學者齊聚“特區中的特區”,讓中國政治經濟學理論在前海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與嘉賓合影
2023年4月22-23日,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國際事務研究院暨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主辦的百川論壇—— “第二屆中國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中國式現代化與高水平對外開放”2023研討會在深圳前海圓滿落幕。這場縱論中國式現代化與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盛會,吸引了來自社會各界人士的目光,並得到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市委、香港中聯辦深圳聯絡部、前海管理局、深圳市企業界代表及社會各界媒體的支持。研討會邀請到龍永圖部長、林毅夫教授、張燕生教授作為主旨演講嘉賓,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主任徐秀軍、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王正毅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田野教授、浙江大學副校長黃先海教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教授、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周晉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陳光炎教授、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黃小明教授、日本貿易振興機構高級研究員孟渤等海內外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和學者,通過多維度、深層次的交流,共議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開放的時代主題。
嘉賓演講精彩瞬間
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新的“三大法寶”,那就是改革、開放、創新
鄭永年教授在開幕致辭中表示,“三大法寶”中,“開放”是最重要的,開放是改革和創新的基礎或者前提條件。他認為,無論從哲學層面、人的層面、組織層面和國家層面看,開放和發展總是緊密相連。
“火藥是中國發明的,傳入歐洲之後,演變成為火藥學,對歐洲的化學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火藥在中國卻一直停留在初級應用階段。”鄭永年以中國唐宋和前蘇聯的科技發展史為例說明,“一旦封閉,即使原本先進的技術也會變得落後。”
他還指出,“相較於鴉片戰爭之後被迫開放以及1978年以後的主動開放,我們需要實施第三次開放。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本身的開放就是中國為世界提供的最好的國際公共品。在作為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盛行經濟民族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大搞經貿和技術系統脫鉤的時候,世界迫切需要中國提供'開放'這一當今世界最需要的國際公共品。”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
只有中國經濟發展了,社會穩定了,我們才能給全世界提供一個巨大的市場。
在演講中,龍永圖部長從當前國際形勢的基本特徵、全球化的問題以及中美關係這三個角度出發,分享了他對當前國際關係的思考。他表示,造成不確定性的原因包括持續了三年的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和中美關係的緊張。複雜因素疊加也導致了從民間到國家各層面的交流隔斷,誤讀、誤判和誤會隨之劇增。
談及溝通方式,龍永圖部長認為要以元首外交為起點,從基層到外交的各個層面要堅持溝通、建立信任,努力營造友好氣氛。只有這樣,全球的不確定性才有可能得到改善。面對不確定因素,他強調要“做好自己”,其中包括兩點:一是讓中國經濟繼續發展、社會繼續穩定;二是堅持開放。 “只有中國經濟發展了,社會穩定了,我們才能給全世界提供一個巨大的市場。”
國家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原副部長、博鰲亞洲論壇原秘書長、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首先需要有效市場跟有為政府兩隻手共同作用。
林毅夫教授從人口規模、共同富裕、物質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和自然和諧共生以及和平發展五個特徵出發,為我們解釋了什麼是中國式現代化。
如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林毅夫教授表示,要在有效市場跟有為政府兩隻手的共同作用下,以一個地區在每一個時點可變的要素禀賦和結構為切入點,依照每個地區的物質基礎和它們所決定的比較優勢,在市場當中幫助企業家把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做大做強,從而形成競爭優勢。如果從地區到國家層面都能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就可以實現共同富裕。
談及如何實現高水平開放的問題,林毅夫教授強調了改革的必要性,他認為“中國還要繼續探索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的的改革。只有這樣,中國才會有完善的市場,在完善市場當中發揮政府該有的有為作用。”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教授、院長,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
下一步的開放不要浪費中美戰略競爭的機遇,和高手博弈是我們推動制度型開放最重要的機遇。
張燕生教授以“新形勢下制度型開放助推高質量發展”為題作主旨演講。他認為,新形勢就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隨著中國的經濟地位不斷攀升,大國競爭愈演愈烈,中美合作共贏的前景並不明朗。
就中美關係而言,張燕生教授表示,下一步要在執行層面上落實兩國元首的表態,通過對話、溝通、交流,形成中美兩國管控風險和危機的框架協議和兩條底線:一是大國不直接發生衝突;二是在台灣問題上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回顧過去45年的改革開放歷程,張燕生教授發現,深圳、佛山、東莞和蘇州都有獨特的發展模式和成功經驗。這些經驗可以為中國下一步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思路。
在制度型開放的新實踐方面,張燕生教授認為,“下一步的開放不要浪費中美戰略競爭的機遇,和高手博弈是我們推動制度型開放最重要的機遇。”中國要在打造製造強國方面提質升級,就需要從金融、人才和科研以及法治、制度和規則三個方面做起,並要抓住數字經濟的機遇。他還表示,中國能夠在數字賦能、綠色賦能和科技賦能中走出一條中國的發展道路。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
要遵循世界的規則做事情,用世界的眼光來看中國,把中國的事情做好。
主旨演講環節結束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受邀發表講話。徐揚生對中國的創新經濟充滿信心。他認為,要遵循世界的規則做事情,用世界的眼光來看中國,把中國的事情做好。中國如今已經發展起來了,是世界的一部分。美國對華“卡脖子”的願望是沒辦法完全實現的,即使美國無法接受中國的崛起,也無法阻擋世界潮流。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
研討會期間,嘉賓們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與高水平對外開放”主題展開了多視角、深層次的交流研討。各路專家學者們為新形勢下中國與各國經濟領域的競合關係新變化把脈,理清目前錯綜複雜的國際經濟環境帶來的矛盾和挑戰,為中國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徑。
研討會現場
今後,研究院將圍繞“中國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這一主題,每年召開兩次同類會議,以期從更多方面豐富和加深對中國政治經濟學的學術交流和討論。同時,借助論壇形成一個研究網絡,開展經常性討論交流。該系列會議的優秀會議論文將以論文集形式出版,研究院將與《世界經濟與政治》《亞洲政治經濟學評論(Asian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等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展開合作,以特刊形式發表會議論文。
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經濟時報、南方日報、21世紀經濟報導、深圳報業集團等主流媒體會同步報導此次研討會。
活動品牌介紹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研究院以此為理念創辦自主學術活動品牌“百川論壇”,旨在為國內外的思想者提供一個廣闊而包容的平台,通過集思廣益,積厚流廣,為新時代的中國發展注入思想動能。自2021年起,研究院每年舉辦多場百川論壇,盛邀各領域專家和學者、資深政策研究人員、企業家及政府官員,深入探討有關外部環境、產業政策、雙碳戰略、中國政治經濟理論與實踐等多元話題,為中國製定相應的戰略和政策提供理論和現實依據。
主辦方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IIA)以“研究世界、探索前路、體認天理、經世治平”為理念,與 國際事務研究院 採用“一院兩翼、協同發展”的運營模式,致力於打造一個集“智庫 + 研究生院 + 國際論壇”三位一體的綜合型研究院。研究院由政治經濟學家鄭永年領銜,聯合眾多具有國際學術背景的傑出專家、學者和研究人員,將中國與世界研究緊密結合,為打造世界一流灣區、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和推進世界和平提供智力支持。我們的願景是成為中國智庫的中堅力量,把業界和知識界結合起來,填補學術界和政策界之間的鴻溝,為探索中國和世界的未來注入思想動能。
GBA Review 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