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開放與大灣區的融合發展


導讀  · 2022.10.17

本文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三周年: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而成。

 

今天我想從開放與大灣區融合發展的角度來展望未來。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灣區的前途在哪裡?國家的前途在哪裡?甚至整個世界的前途在哪裡?每天看新聞,有的時候想這個世界實在太亂了。在國際層面,我們的確進入了一個亂世階段。但是光抱怨世界亂也沒用,我們應當思考我們能做些什麼?無論是大灣區的發展、國家的發展甚至世界的發展,所有這些問題需要我們有機統一起來才可以回答。

一方面,國際局勢的變化在深刻影響著我們國家的發展,影響著大灣區的發展。在過去的40多年裡,大灣區是在全面參與全球化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但這些年,我們面對的是逆全球化,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年西方接受我們和我們自己積極主動融合世界的時候,跟現在西方不接受甚至拒絕我們的情況很不一樣。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回答,在這樣的情況下,大灣區能夠做什麼,能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什麼樣的貢獻;中國能做什麼,能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什麼樣的貢獻?

我們很驕傲,中國終於崛起了,我們走向了世界舞臺中心,也有人說我們已經站在世界舞臺中心了。但是,站在舞臺中心並不僅僅是表明你的強大,更是表明你的責任——你在舞臺中心做什麼,能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什麼?現在世界很不穩定,我們一直主張,一定要堅持鄧小平先生對國際和平與發展的判斷與追求,即使其他國家放棄了,我們也不要放棄。

我們一直在討論大灣區的融合發展,即通過內地9個城市跟香港、澳門的融合以實現共同的發展。這些年,大灣區9+2城市融合發展取得了一些成效,像廣州深圳等城市做了很多探索,南沙也做了很多。這些我們需要肯定。但大灣區的融合發展離我們的期待還是很遠。

 

微信图片_20221101153646.jpg

圖為伶仃洋大橋。深中通道主要由中山大橋、伶仃洋大橋、以及沉管隧道等主體構成。該通道的建成通車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生活圈的大動脈。

(來源:南方都市報)

 

大灣區迄今還沒有成為一個統一的市場。從世界範圍內看,歐盟由多個主權國家組成,形成了歐盟統一市場;北美自由貿易區也是一個統一市場;東盟也在形成一個統一市場。中國本身也參與了一些多邊、雙邊和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中國加入WTO、中國-東盟自貿協定、中國紐西蘭自貿協定——無論是國際層面還是區域層面的,中國市場的開放性質大家都是認同的。我從90年代初一直關注廣東的發展,發現包括世界銀行在內的一些國際組織早就發現中國的各個省都喜歡和外國的國家地區做貿易,而不喜歡跟鄰居的省份做貿易;中國的企業都喜歡和外國的企業做生意,而不和其他的中國企業做生意。這種現象可以理解,但也反映了一個問題——我們國家到今天還沒有建立起全國統一市場。今年4月,中央頒佈了很重要的一個檔《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這次新冠疫情也凸顯了這個問題,驗核酸一個省內都統一不了,一省一個核酸碼都還在努力,國務院要統一的核酸碼就更難。統一市場建立不起來,經濟交易成本高居不下,內迴圈就會有難度。

大灣區還沒有形成統一市場是什麼原因呢?主要原因在沒有達到高水準的相互開放。融合的本質是開放,只有互相開放的條件下,才能互相融合。如果香港向我們開放,我們向香港開放,大家就互相融合;如果互相不開放就不可能互相融合。就是說,如果大家抱著互相開放的心態總能找到解決辦法的,最終實現融合發展。

這裡,我們需要科學和現實地理解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的提法。不變是不可能的,只要有發展就會有變化。因為在實踐層面,所有方面都在變化;如果實踐發生變化了,我們的制度不變就會出現很多的問題。今天我們在實踐層面實際上已經發生變化了,但我們的意識上還沒有發生變化,所以我們跟不上。

 

微信图片_20221101153709.jpg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於今年上半年正式發佈,目標是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掃清阻礙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為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各類市場主體提供更優質發展環境和更大發展舞臺。

(圖源:中國日報)

 

客觀形勢的變化迫切要求大灣區的融合發展。美國已經把中國界定成為唯一有能力和意志在全球範圍內對美國構成挑戰的競爭者,並且美國也表明了放棄改變中國的企圖,而轉向了塑造中國的外部環境——所以美國在花大量的精力塑造東南亞。大家不要光盯著南海問題,美國、日本等正在著力塑造越南,如果越南變成繼日本、新加坡之後的另外一個非西方的西方國家,那麼對我們國家的影響不僅是經濟上的,更重要的是地緣政治和政治體制上的。越南的變革對我們國家的方方面面都會產生很大的壓力,很多人對這個還沒有深刻的理解。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所取得的所有方面的成就都和西方接受我們有一定關係,尤其是大灣區。如果中國沒有加入WTO,大灣區會怎麼樣?從深圳到廣州的城市帶將如何崛起?現在美國把我們當成冷戰時期的蘇聯,並且努力地搞世界兩極化,搞一個世界兩個市場”“一個世界兩個中心。如果美國的計畫成功了,對中國會有什麼影響?中國會有什麼樣的國際壓力?這些年我們對東升西降沒有足夠正確的理解。東升西降總體是對的,中國崛起得非常快,但東升西降並不是說西真的衰落了,而是表明升得快一點,西升得慢一點,但西並沒有走下坡,所以東升西降只是相對而言的。

從基辛格秘密訪華到中美之間關係友好,美國大體上沒有給我們很大的麻煩。但如果從現在開始美國真的要給中國找麻煩,成為中國的trouble maker(麻煩製造者),我們就會面臨無窮的麻煩。尤其在我們的周邊,美國都可以給我們找麻煩。實際上,在經濟上的卡脖子和脫鉤,地緣政治上的南海和臺灣問題,意識形態上的香港、新疆等問題,美國已經給我們製造了很多麻煩。

自然,我們不能無動於衷,而是要主動出擊。大灣區便是一個很重要甚至是一個關鍵的抓手。美國為什麼強大?原因就在開放。美國以前有四大開放系統:一個是開放的企業制度和創新體系,第二個是開放的教育和人才體系,第三個是開放的金融系統,第四個是開放的政治體系。這四大體系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和互相強化。但美國現在發生很大的變化,前面三大系統還在,第四個開放系統出現問題了。以前美國是精英民主,同時中產階級龐大,所以美國的政治開放實際上保證了前面三大系統的開放,但今天美國的民主已經變質,已經從精英民主變成民粹民主,所以美國的政治系統越來越為三大開放系統帶來很多的問題,甚至阻力。

 

微信图片_20221101153727.jpg

美國三藩市灣(San Francisco Bay

圖源:百度百科

 

中國需要建立這三大開放系統,可以用政治上的優勢去促成前面三大開放系統的發展。首先,要建立開放的企業與創新系統。美國是全球最發達的國家,從企業創新來說,好的資本都往美國跑,好的技術都往美國跑,好的人才都往美國跑。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個開放的企業和創新系統,尤其是以民營企業、製造業為重點的創新系統,這一點大灣區做得不錯。

第二,還要有開放的教育人才系統。國際上人才競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美國在所有方面都講對等開放,你不向我開放我也不向你開放,但在人才方面,美國永遠是單邊開放的。美國是移民國家,一戰二戰後吸引了大量的歐洲科學家;冷戰期間,美國吸引了大量的蘇聯東歐國家的科學家;中國改革開放後,美國也吸引了大量的中國人才。經驗地看,冷戰期間美國是用全世界的人才包括蘇聯東歐的人才把蘇聯給打敗了。而今天,美國又在用全世界的人才包括中國的人才跟中國競爭。所以我一直在強調,兩個東西很重要,即財富和人才。我們不要光是想著培養人才,還要想著如何建立留住人才的機制。如果財富留不住,人才也留不住,還能談什麼未來呢?

第三,要有開放的金融體系。中國崛起,如果金融上沒有國際競爭力的話就很難。所以中國能不能搞雙金融中心?上海的金融中心可以為實體經濟服務,為國內金融穩定服務;在大灣區也可以依靠香港打造一個能與華爾街競爭的金融中心。雙金融中心從機制上設計並不難,主要是政治判斷和政治決心。

 

微信图片_20221101153750.jpg

深圳市福田區香蜜湖新金融建設中心概念規劃示意圖

(圖源:新華網)

 

我一直建議大灣區要打造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臺,其重點就是三大開放系統的建設。首先,需要一大批能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大學和研究院;其次,需要一大批具有轉化能力的企業;三是需要有專業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服務。如果大灣區9+2城市單打獨鬥,這些就很難實現,但如果大灣區真正融合起來,未來10年、20年就很可能成為亞太乃至世界的經濟中心。這便是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意義之所在。

 

(本文內容原載于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