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快評】周志巧: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綠色債券市場發展


導讀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綠色發展,保護生態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基本原則之一。[1]綠色金融是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柱。目前,中國的綠色金融市場主要以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為主。2021年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餘額近16萬億元人民幣,境內外綠色債券累計發行規模已突破1.73萬億元。[2]Climate Policy Initiative報告指出:早在2019年,中國綠色債券市場規模已達約120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綠色債券國家市場。[3]中國綠色債券市場正處於蓬勃發展的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可以發揮其獨特優勢,從構建統一標準、提高資訊披露透明度及市場參與度等多個層面推動綠色債券市場國際化進程,從而加快中國綠色金融高水準發展的步伐。

 

  積極構建中國綠色金融標準 

 

目前中國綠色債券發行主體認定評級標準尚未與國際接軌,債券市場聯通性不足,導致國際話語權較低。 [4] 在國家層面,中國人民銀行同發改委、證監會於 2020 年共同起草新版《綠色債券支援專案目錄》,公開徵求社會公眾意見,更新綠色債券標準。在區域層面,粵港澳大灣區也在積極探索適合本地情況的綠色金融標準。 [5] 例如香港品質保證局( HKQAA )出臺 “ 綠色金融認證計畫 ” ,參考國際發改委及多個國際機構標準,設立國內外發行人及投資者共同認可的綠色債券標準。在評估機構方面, 2021 月,中國綠色債券標準委員會發佈《綠色債券評估認證機構市場化評議操作細則(試行)》,致力於規範綠色債券評估認證標準, [5] 培育一批獨立、專業、有市場聲譽的協力廠商機構。 [6]  這些措施有利於進一步提升中國綠色債券品質,吸引國際投資者,增強中國綠色債券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

 


香港金融管理局
(圖源:中新社)

 

提升綠色債券資訊披露透明度 

 

提高資訊披露透明度是構建高效率債券市場的基礎。從發行人的類別來看,近六成的中國綠色債券是由商業銀行及政策性銀行主導發行的。 [7] 但通常是銀行發行綠色債券後再確定具體投資去向,這導致有一半的募集資金未有明確投向。由於中國綠色債券融資可以將一定額度的資金用於補充日常營運資本,資金去向不夠清晰,有限的資訊披露降低了資金使用的透明性。 2021 年粵港澳大灣區綠色基礎設施投資機遇報告統計,大灣區各級政府規劃在低碳交通、綠色建築、可持續水資源及廢棄物管理等方面投資數十億美元的基礎工程建設專案。 [8] 這些使用去向較清晰的綠色債券頗受機構投資者青睞。 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可以進一步開展創新試點,充分披露綠色債券融資專案資訊,加強建立規範高效的資訊平臺,提升綠色債券資訊披露品質。

 

發揮香港優勢 

推動綠色債券市場國際化發展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是國內外綠色債券投資者大展身手的平臺。《香港綠色債券市場:為可持續增長建設健全的市場生態》調查中,七成受訪的現有發行者和 100% 受訪的現有投資者表示,有計劃在未來參與香港的綠色債券市場,均對香港綠色債券市場前景充滿信心。 香港金融市場實行頗具透明度的 ESG 資訊披露,並佔有大量國際市場投資份額, [9] 在中國綠色債券市場國際化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 債券通 ” 交易機制的實行,讓香港作為投資橋樑,連接了國內外投資者的債券投資需求。未來可以適當擴寬境外投資者的投資範圍,設立綠色通道,簡化審核流程,鼓勵國內外企業在香港證券交易所發行綠色債券。 [10]

 


香港聯合交易所廣場

(圖源:網路)

 

不同于西方國家綠色金融的發展路徑,中國綠色金融改革結合了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的發展模式。 國家層面提出 “ 碳中和 ” 目標,地方政府響應中央號召,根據自身特色,出臺相關政策,調動企業的參與度,協調投資者需求,給予市場發揮空間。但這過程仍存在認證標準不清晰,資訊披露不完備等問題。這意味著綠色金融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與企業共同努力,循序漸進推動市場建設。中國綠色債券當前多為境內投資者持有,國際投資者占總體市場規模不到 2% ,國際化發展空間巨大 。在大灣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應進一步發揮香港的獨特優勢,提升中國綠色債券金融市場的開放水準,形成互通有無、互聯互助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