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前,全球貿易秩序正面臨特朗普政府「對等關稅」政策的嚴峻挑戰。短短兩個月內,美國對華關稅稅率飆升至125%,歐盟等主要經濟體亦遭波及,全球供應鏈與金融市場劇烈震盪。這場以「美國優先」為名的單邊主義行動,不僅衝擊了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更將全球經濟推向衰退邊緣。在此背景下,中歐作為全球貿易的「穩定錨」,亟需深化合作,共同抵禦逆全球化浪潮。
本文指出,中國通過擴大開放、優化營商環境等務實舉措,可為歐盟企業提供確定性,而中歐班列、投資協定等合作抓手更彰顯雙方「以開放對沖保護主義」的戰略智慧。面對變局,中歐關係的深化不僅是經濟互補的必然選擇,更是維護全球治理體系穩定的關鍵力量。
2025年4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對全球貿易夥伴加征「對等關稅」,嚴重破壞國際貿易秩序,導致全球股市大跌,給全球經濟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自今年2月1日起,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對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加征關稅後,截止到4月9日,短短兩個月時間對中國產品的關稅已加到125%。同時,特朗普宣佈對那些沒有以任何方式或形式對美國進行報復的國家,實施為期90天的關稅暫停措施,在此期間大幅降低對等關稅至10%。
根據聯合國統計數據,2024年中美雙邊貨物貿易額達6882.8億美元,是1979年建交時的275倍,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的8倍多。目前,美國是中國第一大貨物出口目的地國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國,2024年中國對美國出口、自美國進口分別占當年中國出口和進口總額的14.7%和6.3%。而2024年美國出口中51.7%的大豆、29.7%的棉花、17.2%的積體電路、10.7%的煤、10.0%的石油氣、9.4%的醫療器械、8.3%的載人機動車都銷往中國。2024年,全球的商品貿易總額約26萬億美元,中國、歐盟和美國合計的商品貿易總額約為16.72萬億美元,約占全球64.3%。
面對當前嚴峻的國際貿易形勢,我們要迅速評估這次美國發起的貿易戰對我國各行業帶來的影響,積極為企業開拓新興市場機遇,其中重點要加強中歐的經貿合作,共同應對當前國際貿易的挑戰。
特朗普第一任期的中美貿易戰回顧
回顧2017-2018年,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以「貿易不平衡」「保護知識產權」等為由,對中國發起「301調查」,隨後宣佈對大量中國輸美產品加征高額關稅,中國被迫採取反制措施,中美貿易戰全面爆發,導致中國對美出口企業訂單減少,出口額下降。2019年,中美雙邊貿易額同比下降14.6%。許多企業實施「中國+1」戰略,將部分產能轉移至越南、泰國、墨西哥或其他第三國。以越南為例,2019年,越南對美國出口額達613億美元,同比增長34.7%。從2017年到2024年,越南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從380億美元暴漲至1235億美元,6年翻了三倍多。
中美雙方於2020年1月15日在美國華盛頓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經濟貿易協議》,該協議又稱「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回顧過去的四年(2020-2024年),期間經歷了全球新冠疫情,俄烏衝突、以巴衝突等國際重大事件,各國把產業鏈安全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美國和歐盟紛紛減少在產業鏈方面對中國的依賴,一些外資企業出現撤離的現象。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從2020年的9999.8億元人民幣,下降到2024年的8262.5億元人民幣,下降了17%,但中國仍持續保持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地位。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出海呈現“井噴式”的增長,2024年中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達到1627.8億美元,同比增長10.1%。中國企業出海的動因主要包括:市場因素、成本因素、關稅因素、技術因素以及地緣政治等多重因素的考慮。
上海浦東的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圖源:路透社)
特朗普再度就任美國總統後的國家戰略調整
特朗普於今年1月20日正式就任美國第47任總統。早在2016年4月,特朗普最早在競選演說中使用「美國優先」一詞,2024年6月,特朗普與上一任總統拜登就一系列關鍵的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特朗普反復強調的「美國優先」一直貫穿其外交政策的始終。由曾擔任特朗普政府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的弗萊德·弗萊茨(Frederick H.Fleitz)編輯的專著《美國優先:美國國家安全的方法》系統地闡明了「美國優先」的理論和政策實施路徑。特朗普今年正式上任後,他的外交政策和貿易政策處處都體現了「美國優先」的特徵。
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2017-2021年),分別退出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移民協議、伊核協議、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中程彈道導彈條約》、《開放天空條約》等;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以來,分別退出了《巴黎協定》、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並曾多次威脅要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對俄烏衝突的立場上,他調整了對烏援助政策,試圖讓歐洲國家承擔更多對烏援助責任,把這場戰爭的負擔更多地甩給歐洲。在對其鄰國的立場上,宣佈對來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進口產品徵收額外關稅,還多次宣稱要將加拿大變成美國“第51州”,甚至荒謬地提出要購買丹麥的自治領地-格陵蘭島的想法。今年4月2日,特朗普宣佈對貿易夥伴徵收「對等關稅」措施,引發全球股市動盪。以上都充分體現出特朗普所謂的「美國優先」的外交政策。
中美貿易大戰可能加速中國的產業外移
回顧在2017年特朗普第一任期時對中國發動的第一次貿易戰,加速了中國企業往東南亞、非洲、墨西哥等地佈局生產基地;而這次的貿易戰,那些以美國市場為主的出口企業,被迫要建立中國以外的生產基地,以應對當前的關稅影響,這很可能會加速國內產業鏈往越南以及其他與美國達成較低關稅的國家轉移。除關稅之外,近年不少國內企業積極尋求海外發展機會,加上東南亞、非洲等國家的土地、勞動力相對便宜,多重因素疊加會令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
這次貿易戰要重點關注外資和民營企業的動向。從外資企業的角度看,2024年外資企業出口額占中國出口總額的27.4%,總額為9789億美元,外資企業貢獻了全國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50%,占中國製造業出口的30%。據估算,美國每年從中國進口的5000億美元商品中,約30%左右為美資企業在華生產後返銷美國的訂單,美資企業在中國對美出口中佔據重要的份額。
為蘋果進行組裝生產的富士康工廠(圖源:新華社)
在PC產業鏈當中,近年蘋果、惠普和戴爾等科技巨頭大規模將PC產業鏈從中國轉到東南亞。據悉,惠普計畫至2025年底達成90%北美產品於中國以外地區製造的目標。勞動密集型行業,如紡織、服裝、玩具、傢俱、電子等行業,早年已逐漸向東南亞、非洲、印度、墨西哥等國家轉移。近年,外資企業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出口增速明顯放緩,部分產品出口額同比下降。2024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262.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了27.1%。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部分美國企業可能會收縮在華的投資規模,顯得更為謹慎,如蘋果計畫將部分iPhone產能轉移至印度,特斯拉擴建墨西哥工廠以替代上海工廠部分出口產能。當然,會有不少美國企業加大對華內需市場的投入。例如,寶潔、可口可樂等消費品公司將銷售重心轉向中國二三線城市;福特汽車暫停對美出口,專注滿足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
從民營企業的角度看,美國是中國重要的出口市場之一,中美互加關稅後,中國對美出口預計縮減上千億美元(按2019年縮減14.9%推算)。許多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市場的民營企業訂單將大幅減少,被迫把生產轉移出中國,甚至面臨減產或倒閉的風險,將直接影響就業、稅收和產業鏈的完備。近年,我國的實體經濟比較低迷,這次貿易戰更是雪上加霜,我們要避免出現經濟蕭條,尤其是注意避免由實體經濟所引發的一系列宏觀經濟風險。不過,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完善的基礎設施、豐富的人才資源和完整的產業鏈配套體系,這些優勢仍然吸引著眾多企業在中國發展,中國在全球製造業中的重要地位依然不可替代。
關鍵時刻中歐致力合作共同應對全球不確定性
本次中美貿易大戰將嚴重影響中美關係,可能會導致中美兩國更難在其他國際危機上的合作。比如,在俄烏戰爭、伊朗和朝鮮核問題、全球氣候問題、人工智慧安全問題等。同時,也會影響全球的經濟秩序和國際地緣政治秩序。當前,要穩定世界亂局,關鍵還是取決於大國外交,而中國、美國和歐盟將對世界的穩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從美歐關係看,特朗普上臺之後,從俄烏衝突,再到雙邊的經貿,均出現嚴重的分歧,破壞了雙方的合作關係。歐盟對美國的關稅措施採取了反制措施,當地時間4月9日,歐盟27個成員國投票表決通過了對美國進口產品徵收25%關稅的反制措施,進一步加劇了雙方的貿易對抗。歐盟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歐盟向美國出口了5316億歐元的商品,進口了3334億歐元,貿易順差為1982億歐元,與2023年相比,出口增長了5.5%,而進口下降了4.0%。但美國新關稅政策下,歐盟對美出口前景充滿不確定性。
與之相反,中歐正致力於為世界經濟注入穩定性。今年1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通電話,是中國最高領導人同新一屆歐盟機構領導人的首次接觸,是在中歐關係承前啟後關鍵節點上的一次重要戰略溝通。去年,習近平對歐洲成功進行歷史性訪問,多位歐洲領導人訪華,雙方高層持續深入戰略溝通,推動中歐以長遠和戰略眼光看待彼此關係。今年3月,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訪華,明確表達了歐盟願以中歐建交50周年為契機,深化歐中經貿合作的意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海關總署署長孫梅君,以及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分別與馬羅什·謝夫喬維奇進行了會面,分別就落實中歐領導人共識,深化中歐經貿合作、海關合作、跨境電商監管、農食產品貿易等議題交換意見。隨後,法國歐洲和外交部部長、西班牙首相陸續訪華,體現出中歐關係的改善以及對世界穩定發揮著積極作用。
自去年以來,中國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首次在全國範圍內對跨境服務貿易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推動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不斷擴大免簽範圍,提升人員往來便利化水準,這一系列務實舉措為中歐增進交流、深化合作注入新活力。中國和歐盟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平均每分鐘貿易往來近150萬美元。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10萬列,成為名副其實的亞歐貿易「黃金通道」,雙方企業持續加碼投資對方市場,歐洲業界掀起一股「來華潮」。
2024年中國為歐盟最大的進口來源地,約占歐盟外進口總額的21.3%,而中國是歐盟的第三大出口市場,約占歐盟外出口總額的8.3%。2024年,歐盟對華出口貿易額為2133億歐元,進口貿易額為5178億歐元。2024年歐盟從中國進口的產品中,位居第一的是電機、電器和電氣零件(價值968億歐元);其次是電信和音響設備(價值609億歐元)以及辦公機器和數據處理機器,如個人電腦、伺服器等(價值459億歐元)。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以及不斷推進的改革開放政策,也吸引了越來越多歐盟國家的企業來華投資考察。中歐加強經貿合作,既是共同應對美國貿易政策的不利影響,同時亦是維護世界穩定的重要因素。
匈牙利布達佩斯的切佩爾港物流園內的中歐班列集裝箱貨櫃(圖源:新華社)
全力推動中歐各領域合作為雙方企業保駕護航
第一,在當前美國宣導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霸淩主義的國際形勢下,中歐應加強合作,共同維護世界多邊貿易體系,共同維護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的核心框架,秉持開放、透明的原則,宣導通過建設性對話與協商來化解關稅爭端。
第二,儘快重啟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中國和歐盟都需要通過加強雙邊投資協定來維護開放的貿易和投資體系,為雙方企業創造穩定、可預期的投資環境,共同來應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給全球帶來的風險。
第三,加強中歐在國際事務中的合作。雙方應加強在共同應對氣候變化、人工智慧安全、預防流行病毒、應對自然災害、全球治理等問題上的合作,通過在國際事務中的合作進一步加強彼此的政治互信和外交關係,進而使得雙方能夠在經貿領域深化合作。
第四,倡議成立一個高層次、高規格的中歐貿易政策、法規和標準合作小組,保障雙方企業在相互國家的投資、生產、經營和貿易活動符合雙方的要求。如歐盟的環保標準、產品安全標準等較為嚴格,透過該小組為企業提前瞭解相關的法規並做好應對準備,以避免貿易壁壘和糾紛。重點加強雙方在綠色能源、環保技術等領域的合作,鼓勵企業積極投身綠色產業的發展,共同推動中歐綠色經濟能源的發展。
本文作者
練卓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研究員,香港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
GBA Review 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