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前瞻 | 鄭永年:共拓繁榮新願景,香港發展風光無限


導讀 · 2023.03.01

2023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實施四周年,也是疫情后內地與港澳人員往來全面恢復之年。按下“加速鍵”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受到各方關注。作為大灣區內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香港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航空樞紐,專業服務享譽全球,加上“一國兩制”的雙重優勢,在大灣區建設擔當重要角色。

日前,特首李家超及各界代表與內地密切交流,李家超還與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舉行座談會,他表示,“香港已與內地全面‘通關’,與世界重新接軌。”兩會即將開幕之際,香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將成為熱點討論的主題。重新通關的香港整裝待發,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促進大灣區高質量發展中將大有可為。本文內容原載於《光明日報》2023年2月28日港澳台專版。

1

《光明日報》2023年2月28日港澳台專版

近日,香港特區政府公佈2023/2024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預測香港2023年經濟將會實現明顯反彈,全年實質增長3.5%至5.5%之間。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香港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開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新年伊始,香港與內地和國際的往來迅速復常,整體經濟氣氛也隨著改善;國家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並將保持合理增長,亞洲區域內其他新興經濟體也會繼續較快增長,香港未來的發展充滿機遇。

 

大灣區發展空間巨大  香港大有可為

討論香港的未來,就要將其置於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之內。由於同時擁有三地的科創要素、政策條件和自由貿易港的國際化規則,粵港澳大灣區在科技創新和製造業領域展現出了極強的國際競爭力,未來發展空間巨大。作為中心城市,香港更可以有新作為。一方面,全球三大灣區都在努力轉型,在科技創新上競相尋求突破,粵港澳大灣區也正在積極通過協同發展,尋找創新突破;另一方面,廣東省春節後上班第一天就率先召開高質量發展大會,釋放出改革發展的決心,帶來不少政策利好。同時,隨著通關政策的調整,香港與內地的交流交往正逐漸恢復,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動力將進一步增強、速度也將提升。

1

香港與中國內地三年來首次免隔離通關

(圖源:BBC)

對比世界幾大主要灣區,可以發現一些共同特徵,即通過營造區域經濟、知識和規則一體化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環境,對世界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形成吸引力和向心力,推動區域優勢產業完全嵌入全球生產鏈,從而保持區域經濟技術持續升級。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讓香港融入內地高質量發展的大潮,乘勢而上,可以從打造科教—基礎科研、科創—製造、國際化規則三大平台著手,在此基礎上逐步建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發揮獨特地位和優勢助力灣區高質量發展

香港擁有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5所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的大學,具備強大的基礎科研力量。近年來這些高校、科研機構紛紛北上,落地深圳、東莞和廣州等主要城市,探索形成“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轉化”的科技產業協同發展模式。同時,深圳匯聚了眾多的高新技術企業,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能力在全球範圍內屈指可數。此外,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健全的產業體系和完整的產業鏈條,既有製造業基礎和國際航運、貿易基礎,也有國際化的金融平台為企業提供支持和服務,粵港澳三地呈現出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互補互促、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

2

香港中文大學校園

(圖源:CUHK Undergraduate Admission)

實現高質量發展,創新是核心驅動力。大灣區在粵港合作方面建設了不少高水平開放型合作平台,比如先後建成了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等粵港重大合作平台,可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發揮試驗示範作用。各個平台在基礎設施、投資貿易、金融服務、科技研發等諸多領域合作成效顯著,促進了技術落地、資金引進和人才流動。與此同時,香港也在打造本地的深港合作對接平台,提出了北部都會區建設計劃,加快深港科技創新一體化,更好與內地科創體系聯通,打造“國際創科新城”。

推進大灣區的融合發展,還需要製度性開放,即粵港澳大灣區體制機制一體化的探索和創新。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製度型開放”,香港的規則體系基本與國際接軌,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其他城市,可以藉鑑香港的規則,然後再做加法,建立一個共同的、與國際對接的規則體系。三地的規則銜接將快速推動三地人才、資金、技術、信息、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低成本高效便捷自由流動,進一步加快推進灣區統一大市場建設,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通過建立更加開放、更加國際化的大灣區,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有利於穩定發展信心,穩固市場預期,釋放巨大的經濟增長潛力和轉型發展動力,進而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廣東省完善財政科研資金過境港澳使用管理制度,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已向港澳開放;廣東省加快向港澳開放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國家超算廣州中心港澳網絡專線已服務港澳地區用戶超200家;10家廣東省實驗室、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運行良好,集聚了一大批港澳科研機構和科學家;全面取消港澳人員在粵就業許可、港澳居民可同等享受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和服務等舉措使得大灣區人才要素流通更加高效;同時,香港也已經宣布,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大灣區院校的學生畢業後,可申請在港就業簽證,這也將極大推動兩地人才互動和融合發展,為科技協同創新註入動力。

3

2019-2022年廣東省科研經費跨境撥付情況

(圖源:南方都市報)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的《關於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意見》,開啟了大灣區金融開放的新進程。金融開放無疑是大灣區發展的最有力抓手,因為無論是基礎科研還是應用技術轉化,都需要有效的金融支持。依托香港國際性金融中心和深圳“雙區疊加”優勢,合作性地創新發展金融產業,釋放金融的“乘數效應”,是助力我國經濟發展、實現高水平開放、維護金融安全與穩定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在全球金融、市場競爭激烈和經濟格局變動背景下的必然舉措。大灣區可以探索金融雙中心體系,一邊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金融,可依托廣深發展,服務實體企業;一邊是可與華爾街競爭的國際金融,這方面香港可發揮作用,共同搶抓機遇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第三極。

如今,香港國安法的實施為香港營造了穩定的社會環境。教育方面的改革,以及對港青創業、就業的扶持政策為下一代的發展和心向祖國打下基礎。 “這是天時地利人和,萬事俱備,香港的發展和機遇風光無限,振奮人心。”香港特首李家超表示,香港在全面復常的快車道上昂首向前。筆者相信,這也是香港人民共同的心聲。祖國全力支持,港人奮發努力,香港必將迎來更美好的明天。

 

GBA Review 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