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鄭永年:牢牢把握國家統一的主動權


大灣區評論對話鄭永年 

如何看待「520賴清德就職演講?

 2024.05.20 

世界|對話|觀點

 

00

2024年5月20日,臺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在其就職演說上談及:「臺海和平已是全球穩定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更是國際社會高度的共識。」他還宣稱,將以持續推動臺灣民主和平繁榮的現狀為己任,致力發展五大信賴產業,包括AI與半導體產業,並扶植中小企業、促進經濟包容性成長等,承擔責任,積極貢獻世界。在兩岸問題上,賴清德提出了所謂「不卑不亢、維持現狀」的政策立場。

PART ONE

 

鄭永年談賴清德就職

 

雖然賴清德總體上延續了蔡英文時期的兩岸政策框架,但處處表現出超越蔡英文的意向。他的「520」演講通篇提及「臺灣」近80次,試圖將大陸和臺灣對等,強調所謂「中華民國」的存在。這類表述游離於「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之間,作為「台獨」力量的核心人物,他的講話仍然在製造兩岸矛盾,「台獨」風險依然在增加。儘管蔡英文時期已經離「一中各表」漸行漸遠,「九二共識」也已蕩然無存,但賴清德仍然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未來四年「台獨」風險仍然很高。

 

 

從島內和島外的因素看,共有四種因素在加速驅動「台獨」趨勢:

 

 

第一個因素是島內政治力量的推動。儘管賴清德只獲得了約40%的選票,但他依然主導了行政權,可以製造和挾持民意推動「台獨」。賴的副手與美國有著更緊密的關係,試圖加速臺灣地區與美國的整合。考慮到他和副手組成的領導班子基本上都是本土派系,他們的「台獨」傾向性非常顯著。

 

 

第二個因素是民進黨內政治力量的誤判。民進黨僥倖地認為,儘管這些年沒有承認「九二共識」,臺灣照樣生存下來了。他們天真地認為,這是因為美國、日本幫助臺灣地區拒統,是美國和日本阻嚇了中國大陸的統一行動。他們總覺得只要有美國、日本等國的支持,就可以組織對抗和威懾大陸,讓臺灣地區「武裝到牙齒」。同時,民進黨還認為中國大陸沒有解決臺灣問題的能力。隨著賴的班子與美日關係的進一步拉進,新上臺的班子對「台獨」的幻想不僅會繼續存在下去,而且還會得到強化。
 

 

第三個因素是美國極端的反華立場。美國正在進行認知戰,從外部塑造對中國的認知。美國和日本的行政當局,都認為中國大陸正在加速謀求武力統一。自特朗普政府開始,美國就強化了與臺灣地區的關係,採取西方所謂的「制衡」對策,以平衡中國大陸在臺海的影響力,設法阻礙中國統一。美國試圖從地緣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發動對華認知戰。一是如果中國臺灣與中國大陸統一,那麼美國盟友將失去第一島鏈——尤其是日本。美國也擔心自身被趕出第一島鏈。二是鑒於臺灣當前在國際晶片領域中占主導地位,如果大陸得到臺灣的晶片技術,中國就可以主導全球晶片產能。三是美國有意把臺灣地區塑造成類似「耶路撒冷」般的民主聖地,製造所謂「如果臺灣被統一,全球民主將遭受重創」的認知。美國的做法一方面進一步給台獨分子製造了錯誤的想像,強化了台獨分子的決心;另一方面為可能的軍事衝突作輿論準備。美國塑造所謂的「全球東方」,竭力渲染民主與專制的對立,在全球範圍內掀起所謂的「專制」與「民主」之爭,把中、俄、朝、伊等國塑造為「邪惡軸心」,這無疑加深了臺灣地區、日本等對中國的誤判。

 

 

讓人感到擔憂的第四個因素是民粹。我們內部也出現了一些民粹主義聲音,認為只要軍事力量足夠強大,就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臺灣問題。但不要忘記,臺灣人也是中國人,我們不能忽視臺灣同胞的感受。一味渲染戰爭的民粹思想其實與台獨分子和美國的窮兵黷武的思維如出一轍。
 

 

對此,中國要保持足夠的戰略定力,作出理性判斷,極力促進和平統一的方案。

 

 

客觀而言,時間仍然在我們這一邊。島內的政治力量高度分裂和分化,並非只有民進黨一派政治力量。超過40%的選票支持並不代表賴清德就能隻手遮天。與老一輩以意識形態看待中國大陸不同,對臺灣的年輕一代(Z世代)而言,民主越來越是虛幻的口號。他們生來看到的,就是一個強盛的中國,而島內的發展並不能滿足其個人的發展訴求。

 

大多數台灣民眾並不想讓台灣變成第二個烏克蘭,也不相信美國真的出兵干預台海衝突。要知道,一旦台海發生衝突,很難想像美國會出兵「拯救」台灣。畢竟美國面對的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我們要看到,雖然美國在台海問題上不斷挑釁,但卻也在極力避免直接的軍事介入,拜登政府提出的護欄(guardrail)政策本意正是如此。當前,美國對盟友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美國退出TPP(跨太平洋合作夥伴協定)後,再未能對其盟友打開市場。拜登政府構建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也有名無實,盟友們並沒有因此獲得實質性的利益。相反,美國還在不斷榨取盟友的利益。中國的崛起與前蘇聯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中國無意對外擴張,在南海等問題上也願意通過談判化解分歧,提出制定南海各方行為準則(Code of Conduct)。當前美國在臺海興風作浪,更多是為了渲染「中國威脅」,對中國形成心理威懾,而非真正準備與中國開戰。

 

1

蔡英文在2023年4月與美國前眾議長凱文·麥卡錫舉行會晤(圖源:半島電視台)

 

為了祖國統一這一歷史任務,我們必須把握主動、保持定力。一方面,不能低估「台獨」勢力崛起的風險;另一方面,不能被美國發動的認知戰牽著鼻子走。在對待島內問題上,不能只盯著少數「台獨」政客的言論,而要關注大部分臺灣同胞的真實訴求,尤其是對自身發展的利益追求。我們不放棄武力統一臺灣,但這絕非唯一的選項。即便只有萬分之一的機會通過和平方式推進統一,我們也要不懈努力。

 

 

解決臺灣問題,關鍵還在於我們自身。首先,加快國防現代化建設,福建艦的下水就是一個例證。我們不會放棄武力來解決臺灣問題,臺灣如果走向獨立,武力不可避免,但同時解決臺灣問題並不意味著像台獨分子、西方或者部分民粹主義者所說的那樣訴諸軍事是唯一的手段。我們仍應把臺灣同胞視為中國人。
 

 

臺灣政治大學自1994年起每年進行統獨立場民調,分別用六個分類調查民眾對臺灣未來的看法,包括儘快統一、儘快獨立,以及維持現狀偏向統一、維持現狀再決定、永遠維持現狀和維持現狀偏向獨立。其中「維持現狀以後再決定」於過去幾乎都占多數,但「永遠維持現狀」逐漸成長。後者的支持度從30年前的9.8%提升至如今的33.2%,超越了「維持現狀再決定」(27.9%),目前暫時躍居最高比例的選項。

 

我們可以對臺灣民眾的態度做一個解讀:儘管他們並不想立即追求統一,但也不想獨立,而是希望維持現狀、維護和平、避免衝突。這種態度值得我們理解和尊重。近年來,大陸在面對新冠疫情和俄烏衝突的衝擊也展現出了經濟韌性。中國式現代化為實現統一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對老百姓來說,發展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其次,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推動兩岸民間交流,為最終統一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我們可以探討以新的形式重啟與臺灣當局的溝通。我們還要學習運用更加靈活的策略,在堅定捍衛國家主權的同時,以「胡蘿蔔更甜」的方式爭取臺灣民心。比如,在經貿、旅遊等方面對臺採取單邊開放的政策,讓對臺政策紅利惠及廣大臺灣民眾,孤立和打擊島內的「台獨」勢力。同時,我們要高度重視對臺灣青年一代的工作,加速民間、地方交往,用務實的行動贏得他們的信任和支持。

 

PART TWO

 

對話鄭永年

 

基於「520」台灣賴清德就職典禮講話的背景,對於台海問題的現狀和未來,《大灣區評論》編輯組與鄭永年教授展開對話。

 

邀請嘉賓:鄭永年教授

本期主持人:袁浩延  黃紫藍

對話時間:2024.05.20

 

1

賴清德在大選獲勝後舉行新聞發佈會(圖源:路透社)

 

大灣區評論:

金門漁船事件於2月14日發生,直接影響了對臺旅遊開放,初期僅開放福建到馬島的旅遊。在中國大陸的對外交往中,大陸在處理對臺關係或外交關係時,傾向於先營造總體的友好氛圍;而西方或臺灣傾向於先推動實現事務性交流,只有事務性交流實現突破才能推動關係改善。兩方認為關係改善的步驟不同。對於現階段的兩岸關係而言,應該先改善總體大環境還是先推動事務性商談?先總體還是先細節?從2月14日到5月20日,跨越兩個情人節,時間上也達到了中國法律上規定的「離婚冷靜期」的時長。儘管大陸方面與島內在野黨的溝通較為順暢,但兩岸執政黨之間的交流付之闕如。面對民進黨獲得第三個執政任期,大陸方面應該如何審慎探討兩岸執政黨之間有序溝通交流的可能性?

 

鄭永年:

這是一個重要問題。一方面,要考慮到賴清德及其團隊畢竟強調所謂“中華民國”。儘管從論述上來看類似於「兩個中國」,但不管怎樣,島內至少還是有一定的「中華民國」認同。其實,臺灣面臨的還是發展的問題。例如,在「520」前夕,民眾黨發起集會抗議,怒吼民進黨執政8年跳票,認為蔡英文政府未能兌現施政承諾(deliver)。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探討以某種形式恢復「九二共識」這樣的表述,推動形成類「九二共識」。在這個基礎上探討如何恢復跟「臺灣當局」的溝通。

 

交流是有社會基礎的。馬英九不是來了嗎?洪秀柱也來了。為什麼一定要堅持官方管道溝通?如果官方管道未能恢復,那麼民間交流與社會交流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替代作用。

 

但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我們還是要爭取以某種形式恢復九二共識。總體的思路應當是「胡蘿蔔加大棒」。一是強化國防現代化,二是實行單邊開放。單邊開放的意涵在於,不對交流作任何設限,只要臺灣居民有意來大陸就讀、工作、定居,就可以順暢地在大陸實現其個人目標。我們在旅遊等多個方面也是要實行單邊開放。馬英九訪問大陸,是不是單邊開放的一種表現?這事關民生,對於鞏固兩岸關係的民間基礎與社會基礎至關重要。

 

大灣區評論:

兩岸關係如今除了旅遊開放之外,似乎沒有其他可以友好協商的領域,看似已經到了「山重水復疑無路」的程度。賴清德的「520」演說也提到了有意推動恢復兩岸之間的雙向旅遊。而另一個值得討論的議題在於,如果兩岸之間的旅遊實現開放,大陸居民能夠在疫情後再度到臺灣旅遊,對於兩岸民心相通而言是否構成重大利好?一般的觀點認為,旅遊能夠促進人文交流(people-to-people exchange),對於兩岸關係應該是利好因素。且其中存在一個假設,即旅遊可以促進海峽兩岸的民心相通。但是過去的經驗表明,本地居民對於外來遊客的感知往往集中在消極一面,例如擠佔當地資源、造成交通擁堵等。如果開放旅遊,對海峽兩岸關係是衝擊還是利好?

 

鄭永年:

我們對台實施單邊的旅遊開放政策就可以了。單邊開放就是允許台灣居民赴大陸自由就學、工作、定居、旅遊。台獨份子是不會主動到大陸來的,因此在旅遊方面對台灣實施單邊開放政策具有可行性。

 

大湾区评论:

如果對等開放旅遊,大陸居民能夠更好地了解台灣島內的現狀,把新聞上的國家大事轉換為兩岸同胞之間人與人的交流。這樣是否有利於壓制大陸方面的民粹聲音與力量?

 

鄭永年:

單邊開放更有利於壓制民粹,擁抱對臺政策的理性。民粹力量在海峽兩岸都存在。只有單邊開放才能壓制民粹。實際上,大陸年輕人跟臺灣年輕人有什麼區別?尤其是要強調年輕人的力量。部分親美老一代人的觀念被冷戰思維所壟斷,幾乎沒什麼希望。

 

大灣區評論:

賴清德的「520」演說有意推動兩岸旅遊的事務性恢復,大陸方面應該如何從政策層面予以回應?

 

鄭永年:

這一提議是根據賴清德當局的需要。我們還是要強調單方面開放。臺灣當局強調的「對等」還是基於以前冷戰時代臺海對峙的舊的現狀。那個時代,在西方盛行的是「紅色中國」與所謂「自由中國」的敘事,營造「兩個中國」的氛圍。而這種「對等」思維到今天已經過時了。像馬英九執政期間有意推動而最終未能落地的兩岸服貿協議,就是對等思維的產物。一旦對等思維把服貿協議政治化,這種對等談判就容易遭到反對,因為要經過正式的官僚政治程式。因此,單邊開放是我們可以考慮的政策發力點。

 

大灣區評論:

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提出要發展「五大信賴產業」。分別是半導體、人工智能、軍工、安控,以及次世代通訊。

 

鄭永年:

其實本質上就是大陸方面提出的「新質生產力」。

 

大灣區評論:

從今年開始,台積電的一部分產能將遷移到美國。這個遷移方案可行嗎?

 

鄭永年:

不可行。在美國,其中一種交易主義性質的觀點是「把臺灣賣給中國大陸就行了」。臺灣並不是西方所謂的民主聖地。這些產業遷移的措施都是美國在掏空臺灣地區的表現,不管這些措施是否成功。美國不是把自身最好的技術轉移到臺灣地區,而是讓臺灣地區把最好的技術轉移到美國。對美國強硬派來說,這就是最符合其自身利益的措施,同時又能以此遏制中國的崛起。賴清德團隊就是在出賣臺灣的利益。

 

2

2024年3月,報導稱台積電正在考慮在日本建設封裝產能工廠(圖源:路透社)

 

大灣區評論:

近年來,日美韓行程了更堅固的小多邊同盟。如今,台灣當局就指望著加入這類性質的夥伴關係,得到美國的庇護。

 

鄭永年:

是的,台灣完全淪為美國當代殖民地了,哪有什麼所謂的「主權」。日韓就是依附於美國的。

 

大灣區評論:

韓國的三星以及台積電都有意要轉移一部分產能去美國。

 

鄭永年:

是的。你看以前三星在中國有多少市場份額?美國霸權的其中一個做法是,毫無條件地推動盟友去服從美國的需要,包括盟國的產業。臺灣也必須服從美國的需要,最終只能「苟延殘喘」。

 

大灣區評論:

在賴清德就任台灣地區領導人的儀式中,出現了不少外方面孔。對此應如何看待?

 

鄭永年:

政治力量一直在根據自身的意願塑造兩岸關係的走向。這是認知戰的一部分,包括學界、政界、政策研究界都被捲入其中。我們要有意識地探討如何與美國打認知戰。這不是我們的能力問題,而是我們的意願問題,因為大陸方面仍然把臺灣人視作同胞。

 

大灣區評論:

對於美國而言,美國是否有意願而沒能力推動台海戰爭?

 

鄭永年:

是的。台灣和平「獨立」是美國最大的利益。台灣和平統一是中國最大的利益。但是我們要尋找更好的保護台灣人民利益的路徑。針對菲律賓近期在南海的「發難」也同樣如此。對中國而言是意願問題,而非能力問題。

 

 

| 原創聲明 |

本文版權歸微信訂閱號「大灣區評論」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部分或全部內容,侵權必究。公眾號授權事宜請直接於文章下方留言,其他授權事宜請聯繫 IIA-paper@cuhk.edu.cn。

 

*本文內容為《大灣區評論》編輯組根據與鄭永年教授的訪談內容整理而成。

 

GBA 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