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研院每週科研動態【第1期】


來源:GCCS微信公眾號

 

動態1:美國風險投資與政府產業政策研究

美國風險投資基金行業在經歷了70多年的發展後,橫跨美國東西部,不僅帶來了矽谷和華爾街生態圈的崛起,更成為助推美國創新經濟起飛的重要力量。通過募集社會閒散資金,以專業化和分散化為投資原則,有效地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和應用,並合理規避了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會遇到的風險,成為促進美國科技成果轉化的最有效途徑。

同時我們要意識到,美國風險投資業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絕不僅是市場經濟無拘無束自由發展的產物。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美國的國家意識和政府行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一個國家要打造出一個成熟的風險投資業,都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其中的一個必要條件是需要有一個能與之匹配的高效的金融和資本市場,使得風險投資基金公司可以通過推動其所投資的初創企業上市而獲利並退出,而這一點正是目前中國所欠缺的。再者,風投基金公司為中小企業提供的不只是資金,還需為它們提供量身定做的專業運營知識輔導,並幫助這些初創企業與廣泛的行業網路取得聯繫,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探索的方向。

 

動態2:“橄欖型”社會結構研究

橄欖型社會(也被稱作紡錘型社會),是一種強調極富極貧階層很小而中間階層龐大的社會階層結構,也被很多學者認為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個理想型社會組成模式。

我國的社會結構也經歷了幾次變化。從倒字型,轉變為字形,再逐漸到現在的金字塔型。金字塔型的社會結構是一種低收入群體占大多數,富人占少數,同時貧富差距較大的社會結構。在這種結構下,階層矛盾和衝突會很激烈,比如當下的仇富情緒,而這些不穩定因素都容易引發社會的動盪。橄欖型的社會結構則有效地解決了貧富差距的問題,讓不同階層的普通人看到實現階層流動的希望。

參考一些發達國家社會結構的演變過程,學者們認為一個橄欖型社會結構的形成是在產業結構、職業結構、管理階層、科學技術隊伍、現代教育、社會福利保障、收入分配、藍領和白領階層八個方面實現轉型後,才逐步實現的。而我國又將如何在這個過程中順利度過轉型,這是一個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

 

動態3:警惕“中產階級陷阱”,中國“個稅改革”將何去何從?

2018年年底,我國進行了個稅改革,國家將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從3500元提高至5000元,並增加了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專項附加扣除。但我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在制度上仍存在很多不完善之處,比如沒有考慮地區間差異和家庭整體收入情況、沒有區分高收入人群和擁有大量資本人群的差異。而這些不公平的因素,致使個人所得稅逐步成為向中產收稅的專屬稅種,容易引發低欲望和毫無創造力的中產階層陷阱

如何調節收入差距、減少貧富分化和實現共同富裕,讓個稅改革真正起到調節收入分配,最大限度地實現返利於民、藏富於民的作用?這需要我們在三次分配上做出更多的反思和改革,也是我們後續研究的重點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