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1:拜登的美國先進製造業戰略研究
在拜登上任期間,美國製造業供應鏈的問題越來越明顯地體現出來。數十年金融化的進程使“離岸外包”成為美國製造業最主流的商業模式,而這不僅造成了美國本土製造業的大量流失和與之相伴的就業問題,還影響了美國整體的創新能力。一場爆發的新冠疫情,更暴露了美國當下供應鏈結構的脆弱性,使得美國在經濟發展上危機重重。
在此情況下,美國政府先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改善供應鏈結構所帶來的困境,並希望借此契機重振美國製造業。拜登上臺至今,政府發佈了《供應鏈百日審查報告》,強化了《購買美國貨法案》,推出了《美國創新和競爭法案》,更提出了想要重振美國經濟的“基建計畫”。
在拜登政府期間,想要解決美國國內一系列經濟與社會的問題,整合產業供應鏈從而將生產與創新重新連接是美國政府必須要採取的行動。那麼,美國政府的這一系列措施在多大程度上能推動供應鏈的重組?在中美科技競爭的背景下,中國又將如何評估美國的戰略調整,反省自身製造業及科技創新產業存在的問題,來為接下來的中美競爭做好準備?這都是亟待我們研究與思考的問題。
動態2:亞洲的軍事化動態研究
9月15日,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宣佈建立“澳英美聯盟”(AUKUS),澳大利亞計畫在美國和英國技術的幫助下建造至少8艘核潛艇。與此同時,由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組成的“五眼聯盟”,以及由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機制,也表明了由美國主導的針對中國的防務機制正在趨於完整,亞洲地區的軍事化進程似乎已經不可避免。
不過,美國為何要建立這些防務機制?為了遏制中國這個回答顯然過於籠統和簡單。因此,進一步分析美國試圖軍事化亞洲這一行為背後的深層動因和具體目標就變得至關重要。另外我們還需要關注的是,這些機制的發展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因為建立和維持這些正式和非正式的聯盟,需要美國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承擔更多的責任,那麼美國能否在付出和回報之間取得平衡?這些問題的答案對於中國未來的發展戰略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