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A科研動態【第23期】


【動態1】美國中期選舉後的對華政策及對中美關係的影響

美國中期選舉接近塵埃落定,除部分州的計票程序還在進行,參眾兩院勝負已見分曉:民主黨以多出一席的極微優勢保住了參議院,而共和黨已憑藉220個議席成為眾議院多數黨。民主黨和拜登政府已失去全面掌控“立法-執法”流程的能力。共和黨則將利用眾議院的立法、預算、外貿條約審核、調查權以及眾議院獨有的彈劾權與民主黨博弈,為未來兩年的大選作鋪墊。

從本次選舉的過程和數據中,我們發現美國政治的幾個基本趨勢:比如共和黨的基本面在增強,特朗普對共和黨依然重要,女性對政治影響的加大等。而這些基本趨勢對中美關係也將產生影響——尤其是在共和黨對華激進派掌握眾議院後,其主導下的專業委員會就涉華立法的影響。整體而言,共和黨掌握眾議院將限制拜登政府在涉華政策上的空間,刺激國會民主黨更加對華強硬,並可能導致更多激進的涉華立法的出台,特別是與“科技脫鉤”相關的立法。這些需要我們持續關注和準備好應對策略。

在對華政策方面,可以預見,拜登政府的外交權將更分散,美國外交將比以往更內向化、黨派化和個性化。在難以掌控全球局勢的情況下,美國政治力量很可能會進一步集中力量對付中國,並且變得非理性。中美關係越惡化,國際公共品的缺失則越嚴重,這也將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造成長期下行壓力。因此,中國應繼續保持戰略克制和忍耐,制定更精細的對美外交戰略,以避免被美國強硬派和反華派牽著鼻子走的情況。同時,中國要與美國應形成一定程度的合作,以保持國際環境的穩定與緩和,為可持續發展和現代化提供更多緩衝。

1

截止至2022年11月24日,美國中期選舉現狀

(圖源:BBC)

 

【動態2】G20後中國應如何回應美國和國際社會

當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處於歷史轉折點上,各種國際思潮交流前所未有,全球不穩定性更加突出。國際社會亟需新型合作機制凝聚共識,促進國際合作。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堅定維護多邊主義的負責任大國,肩負著與其他G20成員攜手推進和合作引領國際秩序重建的重要責任。

大國合作是維持國際公共品供應的政治基礎。在當前優質的國際公共品嚴重短缺的形勢下,中美通過元首會晤來緩和大國關係,不僅有利於國際社會的團結,也有利於中國的發展。中國應盡量把握歷史機遇,向國際社會釋放中美願意保持合作的信號。否則,國際社會將愈發陷入各自為政、分崩離析的困境。

我們建議,在回應美方時,中國可以著重強調,兩國必須管控衝突,提倡良性競爭和擴大合作。同時,以二十國峰會首腦會晤為契機,中國可以展開新一輪的外交攻勢。首先,繼續堅持對美國的“戰略忍耐”政策;第二,提出“包容性國際戰略”,引領國際議程;第三,改變外宣策略,把外宣和內宣區分開來;第四,借助“兩會”期間的窗口機遇,向國際社會解釋中國的發展經驗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願景。

 

3

圖源:G20官網

 

【動態3】歐洲對朔爾茨訪華的爭議及中國的對策

11 月 4 日,德國總理朔爾茨率商業代表團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為期一天的正式訪問。這是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歐洲國家領導人首次訪華,也是朔爾茨就任德國總理以來首訪中國,距其前任默克爾最後一次訪問中國已達三年之久。在此期間,德國組成了新的三黨(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聯合政府;世界經濟和國際局勢受到新冠疫情疊加烏克蘭危機的不斷衝擊,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正當美國在推動對華“脫鉤”議程、歐盟視中國為“系統性競爭對手”和德國重塑對華政策之際,朔爾茨對中國的“閃電訪問”在歐洲引發了激烈爭議,也暴露出德國內部、歐盟內部、德(歐)美之間的各種分歧。最終,朔爾茨頂著內外壓力,力排眾議堅持訪問北京,傳遞出怎樣的信號?中方又應如何看待朔爾茨此次訪華以準確把握中德(歐)關係的走向?我們認為,朔爾茨不顧歐盟反對執意單獨訪華的舉動,本身就是一種信號,表明在對華關係上“脫鉤”不是選項。對於中國來說,我們要看清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做好兩手準備,力求在大環境中維繫平衡。

2

習近平會見德國總理朔爾茨

(圖源:新華社)

 

 

GBA Review 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