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1】俄烏戰爭之下的
俄歐能源博弈 及對中國的影響
自2月24日俄羅斯宣佈對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以來,戰火已持續半年有餘。在過去幾個月,由歐盟與俄羅斯在能源方面的制裁與反制裁引發的歐洲天然氣供應的緊張局面,讓能源危機成為關注的中心。9月初,俄羅斯完全停止通過“北溪1號”(Nord Stream 1)管道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緊接著受此次能源危機影響最嚴重的國家德國宣佈,在俄羅斯逐漸削減供氣量的情況下仍比原計劃提前一個月完成了10月份的天然氣儲存目標,並與鄰國達成能源雙邊協議,計畫在10月份達到過冬需要的95%的儲氣量——這意味著歐洲的能源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暫時得到了緩解。同時,烏克蘭發動反攻奪回部分領土,俄羅斯繼而放棄之前在烏克蘭只攻擊軍用設施的交戰原則,對烏克蘭民用基礎設施熱電站發動導彈襲擊,正面戰場又重回關注焦點。
9月21日,普京發表電視講話,加強核威脅並宣佈“部分動員令”,試圖在重大失利後重整攻勢,這也意味著戰爭會繼續僵持並存在升級的重大風險。那麼,這次“閃電突襲”行動究竟還會持續多久?最終會以什麼方式結束?哪一方能堅持到最後?從俄方來說,關鍵是看它的經濟能支撐多久;從烏克蘭這一方來說,棋手不動,棋子本身是難動的,烏克蘭能堅持到什麼時候要看美國期望達成的目標還有歐洲支援烏克蘭的持續性。因此,想要分析這場能源博弈對中國帶來的影響,我們需要持續關注以下幾個問題:即將到來的冬季會不會成為衝突的關鍵節點?俄歐的能源博弈將怎樣影響戰爭的走向?在當前局勢下,歐洲和俄羅斯在經濟外交方面的選擇讓中國面臨怎樣的處境?
“北溪-1”天然氣管道
(圖源:中新網)
【動態2】中國如何應對
美國的科技脫鉤
對華科技封鎖和技術脫鉤已經成為美國國內的戰略共識,不會隨著政黨輪替而改變。我們必須對這一基本事實有清晰和準確的認識,拋棄不切實際的僥倖心理。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來應對?首先,要系統研究和梳理美國對華正在採取和大概率將繼續加強的脫鉤措施。其次,面對美國全方位和系統的脫鉤舉措,我們認為,“錯位開放”和“精准掛鉤”是要堅持的兩大基本原則——我們要通過錯位開放推進美國商品與中國市場、美國資本與中國產業的精准掛鉤,同時與美國以外的國家進行深度科技掛鉤和經濟捆綁。
在具體的應對上,我們認為,應充分發揮我國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優勢,讓民企和國企在被圍堵和“不自由”的全球市場中明確自己的定位。其中,民企應在對外開放中扮演主要角色,成為中國避免與世界科技前沿脫鉤的中堅力量;央國企則應向國內收縮,以維繫和加強國家安全為本,在不與民爭利的前提下推進企業內部的市場化,形成企業內部的“聯邦化”競爭,並在“軍民融合”等關鍵領域以軍事技術轉化推動民用前沿技術“從0到1”的突破,充分釋放我國軍事技術能力的經濟社會紅利。
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完成第二階段海試
(圖源:中國船舶集團)
【動態3】中國如何引領
國際秩序重建
今天,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濟疲軟,貿易保護主義、經濟民族主義抬頭,全球化浪潮正快速地向逆全球化轉型。國際格局發生變化,美國霸權無以為繼,中國、印度等金磚國家逐漸崛起,區域多極化趨勢初顯。再疊加新冠疫情、俄烏戰爭等黑天鵝事件,進一步加劇了全球能源危機、糧食危機與社會不平等問題。
二戰以來形成的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與國際秩序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困難時期。這是因為二戰後的國際秩序是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主導下建立的,西方的價值觀是國際秩序的主導原則:一方面國際格局與國際權力之間的不對稱性阻礙了新興國家參與國際公共品的供給,另一方面美國意圖推進世界兩極化制約了國際社會的合作。
國際秩序需要重建,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有物質基礎、有強烈意願、且有豐富的國際事務參與經驗,中國應發揮大國的引領作用,為國際秩序的重建提供“中國方案”。具體來說,中國應堅決維護並推動聯合國體系的改革,繼續推進、引領全球化進程,對美國提倡“加強合作、良性競爭、管控衝突”的策略,繼續踐行開放、包容、不針對協力廠商的多邊主義,並在國際戰略上做到三個平衡,引領國際秩序重建。
圖源:攝圖網
GBA Review 新傳媒
編輯 | 馮簫凝 黃紫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