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島對話鄭永年:基辛格確實「有話要說」


導讀 · 2023.7.21

 

百歲基辛格再次來華。7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了基辛格,說「我們不忘老朋友」。中國對這位推動中美關系破冰的老朋友可謂情深義重。基辛格曾到訪中國100多次,這次是在中美關系陷入低谷、美方不斷就各種議題打壓圍堵中國的背景下來華。百歲基辛格能否再度助推中美關系「破冰」?他與此前美國高官密集來華有何關聯?為此,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接受了《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新媒體俠客島專訪,對以上問題進行探討。

 

1. 俠客島:先說基辛格和中國防長李尚福的會面。在外界看來,這種「民間重要人士」與中國軍方領導層的直接會談實屬罕見。5年前特朗普政府對李尚福發起了所謂「製裁」,非常霸道無理;今年新加坡「香會」期間,中方拒絕了美方關於兩國防長會面的請求。這種背景下李尚福會見基辛格,您怎麽看?

 

鄭永年:我個人對此並不驚訝。當然,百歲老人來中國,出於身體原因等考慮,確實不容易。基辛格在百歲生日前後,還接受了《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彭博社等媒體采訪,其密集程度在他生涯中很少有。

 

從這些采訪看出,基辛格確實「有話要說」,他很主動。當時《經濟學人》的報道題目是「如何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從中能看出基辛格的擔心。

 

而在我看來,基辛格目前最擔心的是中美關系。我最近在重讀他的一本書《重建的世界》(A World Restored),講法國大革命之後歐洲秩序如何恢復。他認為要達到我們所希望的道德水平,首先必須穩定。

 

基辛格說,他擔心中美關系如果按照現在的趨勢下去,有可能5-10年就會滑向戰爭。我們當然不這麽認為,但是從歐洲經驗、西方經驗出發就是如此,所謂「修昔底德陷阱」是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必然發生沖突。最近美國高官密集來華,布林肯來談外交,耶倫來談經貿,克裏來談氣候……這些議題都很重要,但基辛格認為這些還不足以構成中美間基底性的問題。

 

什麽是中美關系穩定的「基底」?作為一個國際政治現實主義者,基辛格認為,以前美蘇兩國能真正坐下來談判的關鍵因素是核武器,核互相威懾構建了「冷和平」。現在中美之間真正能坐下來談判的基礎,基辛格認為是人工智能。這是他眼中AI對國際政治的意義。

 

基辛格在采訪中曾說,中美都忍受不了戰爭的代價,因為等分出勝負的時候,世界可能就不存在了。既然如此,就要研究和平共存的問題。首要的就是對話。中美都是核大國,兩軍對話非常重要。要不說美國短視呢?你又製裁中國國防部長、又想對話,世上哪有這種道理?

 

基辛格就是為對話而來。他100歲了,中國人講人情味,尊重老朋友,更重要的是,中國領導人高規格會見基辛格,就是要釋放我們願意對話的積極信號,願意世界秩序恢復穩定,中國還是會繼續擔當和平發展的角色。

 

2. 俠客島:您談到基辛格對AI的觀點很有意思。有關王毅會見基辛格的通稿透露,雙方談的話題就有人工智能。最近俠客島摘編了《紐約時報》報道,其中談到美國為什麽要掐中國芯片行業的脖子,在一些美國官員看來,這是遏製中國的重要杠桿。

 

鄭永年:是的。各個大國都在尋找下一個能夠主導世界的東西。基辛格認為是AI,我同意他的觀點,我們有必要提升對AI的戰略性認識。

 

人工智能對國家社會、內政外交會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一旦被軍事化,不僅有可能激化國家間沖突,甚至可能對世界產生毀滅性影響。現在世界秩序得以維持的一個基本條件是不使用核武器,但AI可能會強化核武器,比如把AI運用到核武器上會發生什麽?

 

芯片很重要,因為它對科技進步和人工智能影響太大了。在真正高端、用於AI的芯片領域,中美競爭可能會越來越激烈。當年世界「冷和平」是因為美蘇之間都擁有毀滅對方的核力量,未來如果中美能在AI領域旗鼓相當,或許會有一個大談判(Grand Bargining)的新基礎出現。當年美蘇大談判的基底是核武器,包括承載核武器的導彈數量。氣候、經貿、公共衛生……這些議題是日常交流,是維持聯系,但還不是真正大談判的基底。

 

歷史上,地緣政治變遷往往跟技術變革相關,過去250年更是如此,是新技術的出現改變了地緣政治,而非經貿。近40多年來,因為經濟全球化,大家總覺得技術會永遠擴散下去,最終全球共享科技進步。現在呢?人家就在核心技術上卡你。

 

所以說關鍵核心技術要靠自己。大國崛起的真正標誌是經濟總量嗎?不是。大英帝國打敗大清帝國的時候,誰的經濟總量大?對國際政治不要抱有幻想,還是要從現實出發。維護世界和平,首先要有維護和平的手段。「止戈為武」,首先你要有「戈」。

 

0

1985年11月,鄧小平會見基辛格

(圖源:AP News)

 

3. 俠客島:中方在會見美方人員時,反復提到的一個表述「美方錯誤的對華認知」,也就是把中國的和平發展看作威脅,而非共贏的機會。錯誤的認知會導致戰略錯判,美方的這種錯誤認知是如何形成的?

 

鄭永年:我們要對西方文化、美國文化有清醒認知。美國的內政和外交是一體的,打壓中國跟他們國內兩黨之間打壓對手的手段類似。美國現在對中國幾乎處於一種「獵巫」狀態,極其恐慌。從以前美國對蘇聯的偏見、反共的麥卡錫主義,到現在的反華,都是一種集體恐慌。這種心態下還能有什麽理性認知嗎?

 

集體恐慌下不可能有統一的對華政策。白宮、國會、軍方、各州、黨棍,都有自己的「對華政策」。國會是黨爭之地,有不同意見可以理解,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有差異也難免,可行政團隊內部都缺乏一致性政策,這就匪夷所思了。比如現政府中,戴琪、耶倫、布林肯、沙利文,都有自己不同的對華看法。目前看,美國的內部行政矛盾還會繼續惡化。

 

某種程度上說,美國外交混亂和內部治理危機是同構的。以前尼克松、基辛格那一代被稱為「出類拔萃之輩」(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但現在民粹主導,美國政治一片混亂,衰落得很快。如果一個世界最大經濟體、擁有最強軍事實力的國家,各類政治不理性力量疊加,後果會怎樣?

 

中國一定要小心,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輕視或忽視美國。如果政府間溝通不穩定,兩國的民間外交就要積極行動起來。

 

0

王毅會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

(圖源:外交部官網)

 

4. 俠客島:現在,中美關系徘徊在建交以來的低谷,像基辛格這樣的百歲老人還要為兩國關系奔走,美國知華派、友華派現狀如何?有更年輕一代嗎?我們說中美關系要有穩定性、可預期、有建設性,但現在美國動不動就搞法案、製裁、管製,這種情況下還有「可預期」的穩定空間嗎?中國怎麽破局?

 

鄭永年:傅高義先生在生前跟我說過好幾次,他那一代以及之後的年輕一代「知華派」經常到中國考察。現在沒有了,都是在研究大數據。我註意到,由於美國把中國當作對手,美國各大智庫都在「大轉型」,把研究力量重點放在中國。這就造成很多不懂中國的人也跑來研究中國,真正懂行的人會被貼上「親華」的標簽受到排擠。

 

正如中國駐美大使謝鋒所說,現在美國很多對華友好的人都「躲起來」了,不敢說話。一旦有對中國相對客觀中立的人出來發言,馬上會被美國的國內輿論群起而攻之,這是集體恐慌心態蔓延到民間的表現。有些人認為這就是新麥卡錫主義,尤其一些智庫還喜歡錄用極端反華、仇共的人。這個動向一定要高度關註。

 

應該說,現在的低谷期首先是結構性的,因為美國把中國定義成競爭者甚至敵人。但結構性並非決定性,即便是「修昔底德陷阱」,16 次大國權力更叠發生了12次戰爭,也還有4次沒有戰爭。中國要有定力,既不變成蘇聯,也不變成現在的美國,中國還是要追求中國特色的崛起之路。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幾大倡議就很好,要堅持下去。

 

從俄烏沖突就能看出,世界範圍內「第三力量」崛起得很快。歐盟在爭取一定程度的戰略自主,東盟明確提出不想選邊站。從三個全球倡議來看,中國可以成為世界「第三力量」的支柱。

 

本文原載於「俠客島」公眾號。

 

GBA Review 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