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論壇——全球氣候治理與中國“雙碳”戰略2022研討會在深圳前海開幕


俄烏衝突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關於歐洲能源危機的討論,未來可能出現的俄歐能源脫鉤已經是大概率事件,這無疑將重塑全球能源供需格局,也讓全球氣候變化治理面臨極大的挑戰和不確定性。而氣候變化作為全球治理的核心議題之一,在未來的地緣政治博弈中也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因此對於中國而言,推進雙碳戰略無論是對外還是對內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此背景下,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主辦的百川論壇——全球氣候治理與中國雙碳戰略2022研討會今日在深圳前海拉開帷幕。本次研討會為期兩天,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會議邀請了來自國家生態環境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深圳)、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歐盟中國商會、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跨國公司碳中和50人論壇等各領域的專家、企業家、資深政策研究人員,以及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的知名學者,並得到了國內主流媒體的鼎力支持。希望借此契機,共同探討和評估全球氣候治理與中國的雙碳戰略,為中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提供更為開闊的思路和更具操作性的方案。

 

1

參會嘉賓合影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發表開幕致辭,從政策層面和大家分享了幾點他對全球氣候危機與中國如何落實雙碳目標的看法。

 

鄭永年教授首先指出,隨著地球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極端天氣出現的概率持續提升,氣候風險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峻挑戰。加強氣候治理已逐漸成為全球共識,氣候治理也上升為全球治理的核心議程。在這一宏大議題中,傳統能源結構的轉型備受關注,這是一個眾多因素彼此交織、相互作用的過程,涉及地緣政治關係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新能源技術創新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制度變革等諸多因素。同時,俄烏衝突及其產生的外溢效應,使得眾多歐洲國家的傳統能源結構調整面臨更為艱巨的挑戰,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也將因此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展望未來,大國地緣政治博弈將在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發揮更為重要的、具有實質性的作用。

 

鄭教授還強調,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參與全球氣候治理過程中,主動承擔了大國責任。2020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聯合國大會時,就向國際社會宣告了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願景。在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盛行的當下,應對氣候變化也成為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維繫多邊主義、推動國際合作的重要著力點。今天,中美關係陷入低谷,兩者的關係越來越呈現出對抗狀態,應對氣候變化更成為了中美推進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這一新型大國關係的壓艙石

 

從中國內部發展而言,應對氣候變化也契合了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低碳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在需要。鄭永年教授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最具代表性的國家級發展戰略之一,始終秉持綠色發展、保護生態的基本原則,在創新雙碳目標的實現路徑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而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偉大進程的先行者排頭兵,在推動我國傳統能源結構轉型、開創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應有所為,也大有可為。以能源結構調整為抓手,以綠色發展為突破口,實現傳統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在高端加工製造業、新興科技產業以及廣義的數字經濟領域,形成新的全球競爭優勢。

 

1

鄭永年教授進行開幕致辭

 

 

隨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工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潘家華教授發表了精彩的主題演講——碳中和的源動能分析:顛覆性技術創新與發展範式轉型

 

潘教授在演講中提到,我們的經濟、社會整體變革到了分水嶺的時期,現在的競爭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政治上的競爭(當然還有很多停留在這個層面),但更多在於內在動能(的競爭),這也使得碳中和的進程會不斷地提速,不斷地向前推進。

 

潘教授從碳中和的動能角度進行了具體的分析。他指出,碳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化石能源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第二類是生態系統迴圈的碳;第三類是人工生產的一些含氟氣體。我們真正需要做工作的是化石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要把化石能源管控住,能夠有序退出,碳中和才是關鍵所在。所以碳中和進程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就是化石能源退出的進程。

 

潘教授認為,顛覆性技術的成熟非常重要,化石能源主要是提供能源服務,而我們的能源服務並不一定需要碳,碳並不是社會福祉必然的一部分。既然不是我們所需要的,如果我們的能源服務跟碳沒關係的話,我們就只需要能源服務,化石能源就可以自然退出。

 

潘家華教授還強調,中國能源安全有兩大痛點,一個是中國的遠洋軍事投放能力不足所導致的海上運輸安全風險;還有是一個支付方面的問題,國際的支付系統把控在歐美國家的手中,而中國現在煤炭、天然氣、石油的進口都非常大,如果我們還是按照慣例以非本幣結算,風險顯然是非常大的。

 

化石能源長期被地緣格局和資本壟斷。石油、天然氣的儲量在中東就占了一半,中國的占比非常少。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規模的人口、第一大汽車市場,我們的能源與這個地位非常不匹配。而低碳這種再生能源可以很好的解決壟斷問題,地緣格局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我們的能源安全格局將會得到重塑。

 

吗

潘家華教授進行主題演講

 

 

雙碳主題一直是近年來全球範圍內熱議的話題。本次論壇共設置了六個議題,對深圳經濟往何處去、國家經濟往何處去、整個世界往何處去的問題進行深刻探討。從全球的視角,看氣候治理對世界格局重塑的影響;到如何理性對待中美、中歐關係;再到如何做好國內的雙碳轉型,在這場變局中抓住機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並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智慧,都將是本屆百川論壇重點關注和分析的主題。

 

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兩個大方面的問題展開深入交流:第一,對外來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中國應如何認知、構建、實踐自身的定位與角色?應當與美國、歐盟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形成怎樣的氣候治理合作機制?第二,對內來看,為保障能源安全、實現雙碳目標,中國應在哪些領域進行突破,又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與會嘉賓分別圍繞不同主題發表各自的真知灼見,為我們帶來了精彩紛呈的演講。

 

m

會場現場

儘管由於疫情封控,很多嘉賓不能到場,只能線上上參會,但此次百川論壇依然是一場思想上的盛宴。各位專家、學者暢所欲言,碰撞思想,凝聚共識,共同描繪了全球綠色發展的藍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明天,為中國的雙碳戰略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和發展貢獻思想力量。

 

 

 

編輯:GBA Review 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