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论坛——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双碳”战略2022研讨会在深圳前海开幕


俄乌冲突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关于欧洲能源危机的讨论,未来可能出现的俄欧能源脱钩已经是大概率事件,这无疑将重塑全球能源供需格局,也让全球气候变化治理面临极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而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治理的核心议题之一,在未来的地缘政治博弈中也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对于中国而言,推进“双碳”战略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此背景下,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主办的百川论坛——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双碳”战略2022研讨会今日在深圳前海拉开帷幕。本次研讨会为期两天,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会议邀请了来自国家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欧盟中国商会、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跨国公司碳中和50人论坛等各领域的专家、企业家、资深政策研究人员,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知名学者,并得到了国内主流媒体的鼎力支持。希望借此契机,共同探讨和评估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的“双碳”战略,为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更为开阔的思路和更具操作性的方案。

 

1

参会嘉宾合影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发表开幕致辞,从政策层面和大家分享了几点他对全球气候危机与中国如何落实“双碳”目标的看法。

 

郑永年教授首先指出,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持续提升,气候风险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加强气候治理已逐渐成为全球共识,气候治理也上升为全球治理的核心议程。在这一宏大议题中,传统能源结构的转型备受关注,这是一个众多因素彼此交织、相互作用的过程,涉及地缘政治关系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新能源技术创新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变革等诸多因素。同时,俄乌冲突及其产生的“外溢效应”,使得众多欧洲国家的传统能源结构调整面临更为艰巨的挑战,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也将因此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展望未来,大国地缘政治博弈将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具有实质性的作用。

 

郑教授还强调,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过程中,主动承担了大国责任。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联合国大会时,就向国际社会宣告了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愿景。在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盛行的当下,应对气候变化也成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维系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着力点。今天,中美关系陷入低谷,两者的关系越来越呈现出对抗状态,应对气候变化更成为了中美推进“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这一新型大国关系的“压舱石”。

 

“从中国内部发展而言,应对气候变化也契合了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需要。”郑永年教授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发展战略之一,始终秉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的基本原则,在创新“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而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在推动我国传统能源结构转型、开创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应有所为,也大有可为。以能源结构调整为抓手,以绿色发展为突破口,实现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在高端加工制造业、新兴科技产业以及广义的数字经济领域,形成新的全球竞争优势。

 

1

郑永年教授进行开幕致辞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潘家华教授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碳中和的源动能分析:颠覆性技术创新与发展范式转型”。

 

潘教授在演讲中提到,我们的经济、社会整体变革到了“分水岭”的时期,现在的竞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治上的竞争(当然还有很多停留在这个层面),但更多在于内在动能(的竞争),这也使得碳中和的进程会不断地提速,不断地向前推进。

 

潘教授从碳中和的动能角度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他指出,碳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第二类是生态系统循环的碳;第三类是人工生产的一些含氟气体。“我们真正需要做工作的是化石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要把化石能源管控住,能够有序退出,碳中和才是关键所在。所以碳中和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化石能源退出的进程。”

 

潘教授认为,“颠覆性技术的成熟非常重要”,化石能源主要是提供能源服务,而我们的能源服务并不一定需要碳,碳并不是社会福祉必然的一部分。既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如果我们的能源服务跟碳没关系的话,我们就只需要能源服务,化石能源就可以自然退出。

 

潘家华教授还强调,中国能源安全有两大痛点,一个是中国的远洋军事投放能力不足所导致的海上运输安全风险;还有是一个支付方面的问题,国际的支付系统把控在欧美国家的手中,而中国现在煤炭、天然气、石油的进口都非常大,如果我们还是按照惯例以非本币结算,风险显然是非常大的。

 

化石能源长期被地缘格局和资本垄断。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在中东就占了一半,中国的占比非常少。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规模的人口、第一大汽车市场,我们的能源与这个地位非常不匹配。而低碳这种再生能源可以很好的解决垄断问题,地缘格局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的能源安全格局将会得到重塑。

 

吗

潘家华教授进行主题演讲

 

 

“双碳”主题一直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热议的话题。本次论坛共设置了六个议题,对深圳经济往何处去、国家经济往何处去、整个世界往何处去的问题进行深刻探讨。从全球的视角,看气候治理对世界格局重塑的影响;到如何理性对待中美、中欧关系;再到如何做好国内的“双碳”转型,在这场变局中抓住机遇,提升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并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都将是本届百川论坛重点关注和分析的主题。

 

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两个大方面的问题展开深入交流:第一,对外来看,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中国应如何认知、构建、实践自身的定位与角色?应当与美国、欧盟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形成怎样的气候治理合作机制?第二,对内来看,为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应在哪些领域进行突破,又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与会嘉宾分别围绕不同主题发表各自的真知灼见,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演讲。

 

m

会场现场

尽管由于疫情封控,很多嘉宾不能到场,只能在线上参会,但此次百川论坛依然是一场思想上的盛宴。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碰撞思想,凝聚共识,共同描绘了全球绿色发展的蓝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明天,为中国的“双碳”战略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贡献思想力量。

 

 

编辑:GBA Review 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