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与腾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下的企业价值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前海成功举行。会议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平台型企业的价值重构,以及企业社会价值创新实践,通过主题演讲与研讨对话探讨了在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重塑商业生态时代如何构建融贯商业理性与社会责任的现代化企业价值体系。出席此次研讨会的嘉宾包括腾讯内部、外部专家和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研究员,腾讯方面出席的嘉宾包括腾讯副总裁、腾讯研究院总顾问、腾讯SSV高级顾问杨健,腾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刚(线上参会),以及腾讯研究院科技向善创新中心孙怡、陆诗雨等人员;外部专家包括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非常驻资深研究员、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ESG中心创始主任施涵,前滴灌通研究院院长孟昭莉(线上参会),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智库专家尹珏林,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副教授、助理院长姜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副院长黄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主任向勋宇,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研究助理张慧文共同参与了此次会议。
首先,腾讯研究院杨健向出席专家介绍了腾讯推动企业价值现代化的初心和实践,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汲取专家观点,推动互联网企业更好地实现企业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贡献力量。随后,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的黄平教授代表研究院企业价值现代化项目组介绍了前期的研究成果。研究报告阐述了商业组织的价值演变历程,引申出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开展企业价值创新发展的研究议题。通过对比和借鉴西方的企业社会责任(CSR)、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等理念,报告提出了基于企业实践的原创性企业价值研究体系。随后与会嘉宾共同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平台型企业价值创新路径,围绕企业社会责任(CSR)、环境社会治理(ESG)与创造共享价值(CSV)三大理论的中国实践,深入探讨了 “企业和国家视角下的企业价值”、“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革命下的企业价值”、“ESG、CSR和企业多层次责任观”等核心议题。
香港大学施涵博士指出,在逆全球化加剧的竞争格局下,中国企业构建现代化价值体系需遵循国际通行准则,并提出“全口径量化责任”理论框架。该框架要求企业建立环境和社会成本可视化系统,将碳排放、数字鸿沟等环境与社会外部性纳入财务报表,通过量化标准驱动企业运营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型。施涵博士强调,无论是ESG标准还是CSV实践,唯有实现平台企业商业行为与社会环境成本的量化映射,方能构建可验证的社会责任履行机制。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姜翰教授认为,CSR构成了企业社会价值内核,体现的是外部经济性;而ESG作为其操作化工具,需要通过建立量化指标体系,才能将抽象价值转化为可评估的管理标准。在探索中国式企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内平台型企业需要借鉴ESG量化模式摸索出一套符合自身业务形态的社会价值量化方式。
中山大学尹珏林教授认为在实现中国式企业价值现代化过程中,国内平台型企业可以借鉴ESG理念,找到价值逻辑契合点,实现三大价值跃迁,即从单一经济价值转向经济-社会混合价值,从零和竞争转向生态圈价值共享,从商业利润导向升级为涵盖用户、合作伙伴的人本价值创造。
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黄平教授指出,讨论企业价值现代化需要明晰国内国外两个需求点,即企业价值既要符合企业自身发展利益,创造符合国内诉求的社会价值,又要对接国际标准。头部平台企业因其业务性质原因,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求方面,肩负了比传统企业更大的社会责任,特别在老龄化、医疗、教育等“软基建”议题上。国际化发展方面,平台型企业可以对标国际领先企业的成功ESG实践,讲好中国企业的ESG故事。同时,应充分思考人工智能时代下企业可能扮演的更重要角色,跳出CSR和ESG的既有框架,探讨产业和社会智能化下企业价值定位,特别是平台企业的定位和价值。
学术研讨会现场
(图源:主办方)
GBA Review 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