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28日,博鼇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在海南博鼇舉行。本屆年會的主題是“在世界變局中共創亞洲未來”,會程為期4天,共舉辦50多場論壇活動,全球政商學界代表齊聚一堂,凝聚智慧,共創未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受邀參加“高端對話:在世界大變局中重建信任”與“全球南方:共同邁向現代化”主題分論壇並進行發言。
博鼇亞洲論壇現場(圖源:主辦方)
以“共同現代化”化解發展差距 以“單邊開放”重建信任
3月26日,博鼇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舉行“高端對話:在世界大變局中重建信任”。鄭永年在發言中指出,“當前全球面臨信任缺失、發展不均衡等挑戰,亟需重建信任,推動更加平衡和包容的全球化”。
過去十年間,全球化浪潮推動了各國的知識積累與交流,但近年來卻出現了人為製造的“人為去全球化”趨勢。“企業界並不希望看到脫鉤,沒有人願意看到全球化倒退。”鄭永年表示,國與國之間的信任,根本上源於各自國內的發展狀況。經濟和社會基礎的不穩固,往往加劇國家間的摩擦與分歧。全球化所帶來的紅利在國家之間的分配不均,也是當前反全球化情緒上升的重要誘因。
鄭永年認為,應以“共同現代化”化解發展差距。一個國家富裕之後,應當幫助發展中國家共同富裕,實現全球範圍內的發展共用。各國發展階段不同,國際社會應給予發展中國家更多理解與支持,尤其是在其基礎發展尚未完善的情況下。
在談到如何幫助重建大國間的信任時,鄭永年表示,應通過“單邊開放”為其他國家提供更多發展機會,同時繼續推進開放合作,包括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投資等,推動各國實現共同現代化與共同繁榮。
*資訊來源:博鼇亞洲論壇官方網站。
鄭永年在“高端對話:在世界大變局中重建信任”上發言(圖源:主辦方)
未來15年美國在許多領域或將依賴中國原創
如何看待“美國長於創新,中國長於模仿”這一觀點?鄭永年教授在博鼇亞洲論壇期間接受採訪時表示,當前中國已經積累足夠基礎轉向創新,未來10到15年,在某些領域,美國可能反而需要依賴中國的原創。
鄭永年指出,每個國家都要經歷過從模仿到創新的階段。“事實上,美國也並非一開始就善於創新。美國的創新始於二戰後,美國購買歐洲的技術,從歐洲大量吸引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人才,這才積累了創新的基礎”。
“近代以來,很多‘0到1’的原創技術確實來自西方。但這不代表其他國家沒有原創性機制。鄭永年表示,創新建立在技術擴散的基礎上,這是後發國家技術發展的普遍規律。“比如日本和韓國,在經濟起飛的前二三十年,它們普遍應用西方技術。但當它們積累了一定技術後,肯定會轉向原創。”
“中國已經有了‘0到1’的原創。”鄭永年指出,最近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進行了大量調研後發現,哪吒、DeepSeek和宇樹等只是‘冰山一角’,中國的創新態勢非常強勁。“隨著中國轉向技術原創,美西方的打壓限制事實上為時已晚。未來西方甚至可能在一些原創技術上依附於中國”。
*資訊來源:《環球時報》系列報導。
鄭永年接受媒體採訪(圖源:主辦方)
中國式現代化是“開源的”
面對不確定性和複雜性上升、個別國家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的外部環境,“全球南方”應該如何加強協同合作?中國能在其中發揮哪些作用?
在“全球南方:共同邁向現代化”主題分論壇中,鄭永年表示,過去40年來,全球最和平的地區就是亞洲,中國的現代化經驗是“開源的”,這是給“全球南方”的特殊貢獻,中國已有能力從“抓住機遇”變為“創造機遇”。
鄭永年表示,“全球南方”面對的主題是發展,是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最成功的就是現代化的經驗。“我把它稱為開源式的現代化,就是中國自己發展起來,也要幫助其他國家發展起來”。他指出,“中國的成功沒有照抄照搬西方的經驗,我們是一個學習型國家,我們學習其他國家好的實踐經驗,並根據自己的國情和文化進行‘修正’。”
“中國的現代化經驗,其他國家都可以參照,也有權利去‘修正’,這就是‘開源’”。鄭永年強調,“把最優解放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個比較好的模式。技術進步的機制是這樣,一個國家的進步也是如此。”
*資訊來源:京報網和長安街知事微信公眾號。
“全球南方:共同邁向現代化”主題分論壇現場(圖源:主辦方)
GBA Review 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