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博鰲|鄭永年:中國如何給世界提供更多「確定性」?


導讀 · 2023.04.03

3月28日至3月31日,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在海南省瓊海市博鰲鎮舉行。本次年會以「不確定的世界:團結合作迎挑戰,開放包容促發展」為主題,契合當前形勢和各方關切,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大變局中,人們迫切希望能有更多更強大的確定性力量,來推動世界朝著美好的未來前進。基於以上背景,鄭永年教授就博鰲論壇主題探討了中國在維護國際和平安全、促進全球發展繁榮方面發揮的作用。

 

問: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主題是「不確定的世界:團結合作迎挑戰,開放包容促發展」;在議題設置上,聚焦「發展與普惠」「治理與安全」「區域與全球」「當下與未來」四大議題。您認為中國在這四大議題中能發揮哪些作用,具備哪些優勢?

鄭永年:現在不僅中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各個經濟體都面臨巨大的困難和挑戰。在發展遭遇瓶頸之後,對各國來說,「開放」依然最重要。歷史地看,「開放」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沒有開放就很難發展。

很多年來,美國從特朗普政府開始,因為經濟不好,國內貿易保護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盛行。現在西方把這種現象叫做「經濟民粹主義」。此前40年的「超級全球化」盡管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但是國內的收入分配越來越不公平,社會越來越分化,中產階級萎縮,所以導致大家都想采取貿易保護政策。在世界經濟不好的情況下怎麽辦?亞洲怎麽辦?整個世界怎麽辦?

「開放」是對特朗普執政以來美西方一些國家盛行的貿易保護主義、經濟民族主義和經濟民粹主義的一個有效回答。多數國家都面臨收入分配不公和社會分化的問題,但是解決這些問題,不是說關起門來就能解決,而是要在真正開放的狀態下解決。

我們強調的「發展與普惠」「治理與安全」「區域與全球」「當下與未來」,這些主題都和我們一直提倡的「包容性多邊主義」有關。只有自己一個國家發展起來,其他國家發展不起來不能叫普惠。亞洲這個平臺是向世界各個國家開放的,博鰲論壇本來是開放給亞洲國家的,但是現在也對歐美開放。博鰲論壇本身就是開放中國的一個象征,開放亞洲的象征。

我們現在面臨挑戰,如何來解決我們的問題?一句話,還是要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正如李強總理在博鰲論壇上所強調的,中國自己的大門會越開越大。博鰲論壇本來就是開放的一個結果,用開放來解決世界所面臨的信心問題。

1
                                                                                                   圖源:央視網

 

問:請您簡要分析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並在此基礎上談談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以及扮演的角色。

鄭永年:中國的角色很重要,現在各個國際組織都在調高對中國的經濟增長預期。根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的評估,因為銀行危機和金融危機,歐美今年即使沒有出現大的經濟蕭條,也很難去對世界經濟起到引領作用。

中國的引領作用變得很重要,中國今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有可能達到30%。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亞洲最大的經濟體,中國的開放本身早就已經是一個重要的國際公共品。

除了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我們還要避免沖突和戰爭。亞洲不能生戰生亂。現在美國和一些國家挑釁我們的亞洲秩序,面對外來力量,我們亞洲國家之間如何團結呢?避免卷入沖突,發生戰爭,我們今年還是面臨很多的挑戰。

 

問:當前世界發展面臨通脹、經濟增速放緩、區域沖突和全球貿易等問題。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用「喜憂參半的格局」來形容當前世界的不確定性。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李保東也認為,世界變亂交織,發展與安全兩大赤字更加凸顯。您認為在穩定世界秩序,為世界和平發展與國際合作提供更多信心方面,中國能做什麽?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怎樣為世界提供更多好的國際公共產品,為世界註入更多確定性?

鄭永年:發展與安全是兩個互相關聯的概念,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保證。今天,世界的發展與安全兩個都出現了問題。中國當然面臨一些挑戰,亞洲也面臨一些挑戰,但主要還是現在的西方尤其是美國的發展出了問題。因為西方一直是發達經濟體,美國是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國內發展出現了問題,歐洲國內的發展出了問題,就會直接反映到國際層面,演變成國際問題。

很顯然,有兩個因素造成了今天的發展和安全赤字。第一個因素就是美國。比起歐美,我們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勢頭還是很不錯的,但是因為我們亞洲國家(包括中國)的經濟是在開放狀態下發展起來的,所以美國和西方的發展問題也對我們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第二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俄烏沖突帶來的地緣政治變化。美國把中國看成競爭者,帶來中美關系的變化。地緣政治問題又演變成安全問題。當然,對亞洲來說,安全問題還沒有像歐洲那樣爆發出來。其中,中國在穩定亞洲局勢方面扮演了積極的作用。

發展動力和安全,這兩者就是中國為區域和國際秩序提供的最大和最核心的公共產品。二十大提出要「穩步擴大規則、規製、管理、標準等製度型開放」。這表明我們現在要用製度來保證開放,也就是用製度來保證中國為世界提供國際公共品。從維護區域和全球秩序的角度來看,大國要承擔更大的責任,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品,中國就是這樣。我們所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亞投行、金磚銀行等都是好的公共品。

 

問:亞洲博鰲論壇3月28日發布的《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3年度報告預測,亞洲經濟體2023年加權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4.5%,成為世界經濟暗淡圖景中的亮點。由此可見,亞洲是世界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動力。在您看來,未來亞洲經濟的動力核心在哪裏?亞洲經濟的優勢在哪裏?更進一步說,亞洲是否可以或者應該如何帶動全球經濟的發展?

鄭永年:第一點當然是技術進步,技術進步曾經是歐洲的增長動力,也在當代為亞洲國家提供了發展動力。

第二點是融合,體現在自由貿易和共同市場的建設,亞洲國家之間互相開放。比如,中國提倡國內統一市場的建設,東盟提倡區域內共同市場的建設,還有東北亞的自由貿易區等。

第三點是勞動力紅利。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勞動力紅利很大,印度和東盟國家的勞動力紅利也還很大,有很多優秀的年輕人才。

第四點是亞洲的消費市場和中產階級。亞洲國家的中產階級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群體。

第五點還有基礎設施投資,中國投資了「一帶一路」和亞投行,這些都是在進行的大規模投資建設。

比起其他地區,亞洲國家這幾塊的動力都很強大。只要亞洲國家之間不發生像現在歐洲那樣的戰爭沖突,我們可以說是前景無限好。

要看到亞洲的韌性和經濟能力。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是第三大經濟體,印度在快速崛起,東盟的中產階級也在崛起。亞洲現在是世界經濟的中心。亞洲現在可以說是在整體崛起。不僅是大國的經濟在崛起,像越南這樣的中等國家的經濟也在崛起。

亞洲經濟是有韌性的。新冠疫情三年,亞洲內部的供應鏈和產業鏈基本上沒受什麽大的影響。亞洲的經濟能力、消費能力、發展空間和發展動力都在那裏。亞洲還有開放精神。亞洲經濟體擁有開放的能力和意誌。在亞洲,中國在講開放,印度在講開放,東盟最想開放,沒有幾個國家說我們要搞貿易保護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這些都是我們亞洲繼續崛起的條件。

1
                                                                圖源:網絡

 

問: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先生出席博鰲亞洲論壇時表示,當雙邊和區域性問題難免發生時,確保經貿關系的正常化至關重要。在維持穩定可行的雙邊關系方面,中國應該如何加強與亞洲和世界各國的合作?在國家間競爭越來越劇烈、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擡頭的國際環境大背景下,如何確保亞洲和世界之間的經貿往來還能正常和有序進行?

鄭永年:李顯龍主要提了三點:對於亞洲國家,第一個方面就要加強跟中國的經濟關系,第二個方面加強亞洲國家之間的關系,第三個方面是加強亞洲和區域外經濟體之間的經濟關系。從新加坡自身的國家經驗來說,經濟的核心概念是「開放」,向中國開放,向其他亞洲國家開放,向歐美和印度開放,開放是新加坡的特點。

在這個時間點,堅持開放很重要。我覺得不僅僅要有穩定的雙邊關系,還要強調多邊關系。雙邊關系只是其中一個方面,雙邊的開放還是要以多邊的開放為基礎,經貿往往都是多邊關系。雙邊關系只是多邊關系的一部分。如果光是強調雙邊關系,比如美國跟新加坡之間的關系,而沒有其他雙邊關系,那就會導致一個國家依附另外一個國家的經濟關系,這是小國要極力避免的,整個東南亞都在努力避免這樣的情況。

東盟是一個開放平臺,向中國開放,向美國開放,向印度開放,它絕對不會被另外一個經濟體所主導。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我們一定要弄清楚。對新加坡和東盟國家來說,維護跟中國的關系,跟其他亞洲國家的關系,跟域外國家的關系,都很重要。

對開放型的經濟體來說,外貿非常重要,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包括我們中國的長三角、珠三角都是開放的經濟體,都是通過融入世界經濟發展起來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有經濟困難的時候,仍然要保持繼續開放。

經濟合作是一個系統,傳統的自由貿易概念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現在的需要了。中國現在跟東盟開始了自由貿易3.0版談判。不過,事實上,3.0版這個概念已經不夠用了,我們現在要提出「共同市場」的概念。世界的進一步全球化,就是推動世界的一體化,所以我們對任何開放的政策都歡迎。東盟向我們開放、向美國和歐洲開放,這是有效推動全球化的一個抓手。

 

問:李強總理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提出,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引領,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註入更多確定性。您怎麽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世界和平與發展之間的聯系?在國際新秩序的背景下,如何理解中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外交思想內涵對於世界的積極意義?

鄭永年:「開放」對我們自己有利,對其他國家也有利。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包括最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這三個倡議是互相關聯的。

共同發展和共同安全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部分。沒有安全,哪有發展?沒有發展,哪有安全?對任何國家來說,發展是最大的安全,大家都要發展。對區域和國家來說,不發展是不安全的,但是發展不見得一定會帶來安全,因為收入差異和社會不公平經常引發民粹主義的崛起。

所以,安全和發展要從兩個層面來看,一個是國內層面,一個是國際層面。從國內看,既要發展,又要有有效政府,能保證基本的社會公平,國家才會安全。從國際層面,在開放狀態下,要保證共同的發展。共同發展是人類命運體的一部分,這本身有它內在的經濟邏輯在這裏面,而不僅僅是一個口號。

另一方面,全球文明倡議更加重要。現在基督教文明、穆斯林文明、還有我們東方文明,好像進入了亨廷頓所說的「文明的沖突」的階段。我們現在為什麽提出文明倡議呢?文明倡議就是文明對話、文明交流和互學互鑒。西方近代文明的崛起實際上也是互學互鑒的結果,它並不是簡單的古希臘文明的復興。從文藝復興開始,西方把古希臘文明的價值找出來,從阿拉伯文明裏面把科學以及數學找出來,把世俗精神和理性主義從東方文明裏找出來。

西方近代以來的文明實際上是互學互鑒的結果,這也是我們中國所提倡的。我們為什麽提出人類文明新形態?近代以來,西方通過互學互鑒成為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西方文明。但近代西方強大了,用社會達爾文主義和「適者生存」來論證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先進」,我們要做這樣的文明嗎?

我們中華文明復興是追求和平發展的,我們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不是說東方文明要取代西方文明,而是我們不想走西方文明所走過的(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道路。

我們的現代化不是一部分人富裕起來的現代化,而是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對外我們要追求和平發展,而不是通過戰爭擴張,這就是我們為什麽要提人類文明新形態,我們要避免西方文明以前的擴張過程中對其他非西方文明所造成的損害和毀滅性的結果。

我們中國是世俗文明,世俗文明的本質就是開放包容,這是世界所需要的。中國的「包容性多邊主義」現在得到了其他國家的認同。在中國文明崛起和復興的過程中,不僅中國讓自己本身變得更加開放和包容,整個世界都要變得更加開放包容。

 

問: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先生提出,後疫情時代應鞏固「一帶一路」合作勢頭。亞洲和世界各國應本著團結合作的精神,攜手努力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正義,全面提高生活水平。「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正是團結合作精神最生動的體現。在推動亞洲和世界和平與包容發展方面,「一帶一路」倡議對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具體意義是什麽?中國還能在推進國際合作上做出哪些努力,讓更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受惠於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

鄭永年:「一帶一路」倡議現在已經有一百幾十個國家加入了,它本身就是一個國際公共品。建立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共同發展和共同現代化,這和西方以前的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有本質區別。

1
                                                                                                   圖源:雲南日報

 

中國的「一帶一路」和亞投行主要是幫助當地發展中國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從我們自己的經驗來看,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沒有基礎設施建設,經濟就發展不起來。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是把好的發展經驗分享給大家。

我們現在在非洲和亞洲修公路、高鐵、海港、航空港、醫院、學校和體育館,這些設施都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基礎設施。我們自己也是這樣走過來的,我們也希望這些國家能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在建設過程中,考慮當地國家的支付能力,有一些交換,但這不是西方汙蔑中國的「新帝國主義」。

我們要有信心,當地國家歡迎我們,那「一帶一路」就是可持續的。我們還是要有積極性。現在經過很多年的努力,中老鐵路和中歐班列都是成果,這些都是我們向世界各個國家提供的優質的國際公共品。

(本文原載於IPP評論)

GBA Review 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