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GCCS微信公眾號
2021年12月13日下午,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暨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主辦的首期海納講座“共同富裕與中國企業發展前景”在深圳前海萬科會議中心成功舉辦。本次講座吸引了來自社會各界的目光,並得到市委政研室、市前海管理局、南山區、寶安區、龍崗區、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以及知名企業和媒體的大力支持。
海納講座現場 在過去的40年裡,也就是中國開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擁有4億中產、促成8億人口脫離絕對貧困,這是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曾經“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改革開放的主題,為中國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環境,讓企業成為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體。如今“共同富裕”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高議程之一,也將決定和影響今後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中國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 基於這樣的時代背景,本期講座聚焦“共同富裕與中國企業發展前景”這一重大主題,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人文社科學院代行院長、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教授作為主講人,為在場來賓分享他對“共同富裕”的解讀,並對中國企業未來的發展提出更多可行性方案。 主講人鄭永年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人文社科學院代行院長、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先後獲中國北京大學法學學士、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碩士、博士,並在美國哈佛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主要從事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關係研究。先後出版和主編著作近百部,其中英文專著10部。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鄭永年教授進行演講 講座內容回顧 1.什麼是共同富裕? 鄭永年教授首先闡述了共同富裕的內涵,他認為“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義,也不是均貧富”。平均主義在中國具有很強大的傳統,歷史上也存在著這樣的故事,但均貧富的結果是普遍的貧窮。他指出,共同富裕必須具有基本的社會公平和正義,因為社會是一個由人組成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如果過於分化,就很難形成合力。因此,基本社會公平或者說人們可以接受的差異,是這個共同體存在的先決條件。 共同富裕是純粹的烏托邦嗎?鄭永年教授認為,共同富裕是具有現實可行性的,但它是一個歷史過程,要通過發展來實現。對中國這樣一個超大社會來說,實現共同富裕需要更多的時間。而且,共同富裕是一個動態起伏的過程,沒有一個社會可以保持永遠的富裕,富裕程度隨經濟狀況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共同富裕必須是一種包容式、開放式的發展。就中國來說,包容和開放式發展的實現取決於處理好三個主體之間的關係,即企業、政府和社會的關係。 2.為什麼要追求共同富裕? 鄭永年教授解讀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要追求共同富裕這一問題。他講到,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使命型政黨,在中國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其使命,而“履行使命”簡單地說就是兌現執政黨向人民所作的承諾。歷史地看,傳統大同社會的理想歷經數千年直至今天依然存在,富起來和強起來是每一個中國人的“中國夢”,因此,共同富裕也就成為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的追求所在。 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四十多年間,中國已經從貧困社會上升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促成了8億多人口脫離絕對貧困。儘管這已是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鄭永年教授依然希望中國可以保持清醒的認知。“中國的中產比例還不到30%,很多人剛剛脫離絕對貧困階段,還存在著返貧的可能性。儘管我們從全球化獲益,但全球化也導致了我們的收入分化狀況的加劇。”如果不能實現共同富裕,尤其是包容和開放式發展,就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反過來就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共同富裕面臨哪些挑戰? 鄭永年教授從共同富裕的角度,將全世界的國家和地區分為三類。第一類,貧窮國家,或者說低度發展國家,這類國家是大多數。第二類,富而不公、富而不平國家。這些國家儘管發展起來了,但財富和收入分配差異過大,社會高度分化,美國是最典型的。第三類,共同富裕國家,比如北歐國家的社會主義成分厚重、福利水準高,這類國家是極少數的存在。可見,共同富裕本身就是一個極難達到的標準。 鄭永年教授指出,中國的共同富裕面臨著內外雙重挑戰。從外部環境看,中國現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美關係全面惡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美國和西方構建著各種排擠中國的經濟集團,涉及到晶片、貿易、投資等各個領域;中歐關係複雜化,《中歐投資貿易協定》被擱置;中國企業海外營商環境迅速被“政治化”。從內部環境看,中國短板問題也很多:第一,技術被“卡脖子”,雖然我國技術發展迅速,但大都是應用性技術,原創性技術少而又少;第二,製造業工藝仍然處於低端水準,比如晶片,華為可以設計卻不能製造;第三,規則被“卡脖子”,國內市場表現為大而不強、規則不統一,市場規模轉化不成規則,結果就是國內市場被西方企業和標準所分割;此外,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還要警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4.為什麼中國能實現共同富裕? 儘管面臨重重挑戰,鄭永年教授對中國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景仍然持樂觀態度。他認為,首先中國具有制度優勢。中國的三層資本、三層市場構成的混合經濟,和多元市場主體的作用,使得不同資本之間可以分工合作;而且,中國國家動員能力強,新型舉國體制也是中國的優勢,扶貧方面就是這樣取得成績的;和西方國家比較,中國政治是穩定的,改革開放以來同時實現了可持續經濟發展與可持續社會穩定,背後就是制度支撐所為。 其次,中國已經積累了相當的財富基礎與經驗。中國已經實現全面小康,諸多方面有繼續增長空間。而且,技術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轉向原創性。 另外,美國(西方)已經無力圍堵中國的發展。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力量,大資本不想放棄中國市場。同時中國有反制能力,中美關係、中歐關係已經不是美國和歐洲一家說了算。 5.如何實現共同富裕? 講座的最後,鄭永年教授對如何構建共同富裕提供了一些可行性的思路。 首先,是要做好可持續發展。從內部來看,要發揮市場和政府的作用,強化發展作為政府的責任,並加強內部消費社會的建設。從外部來看,中國進入了“第三次開放”階段,甚至是單邊開放,比如和東盟國家簽署了RCEP,並正式申請加入CPTPP。要踐行新政策的概念,雙迴圈、制度性開放並行。 其次,努力實現公平社會與共同富裕,這需要正確理解三次分配——上不封頂,鼓勵致富;下要保底,做好社會保障、醫療、教育、公共住房等;還要解決城鄉問題,城鄉雙向流動,社會資本下鄉。更重要的是要做大中產。稅收問題是難點,現在的稅收體制對中產不利,對社會底層也不利,這一塊浙江的實踐值得借鑒: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平衡,分工合作;外資和內資的平衡;區域分工合作與平衡發展;逐步把統籌提高到省一級。 最後,要進行體制改革與完善,要堅持包容式、開放式發展,把握好三個主體之間的關係——企業是經濟主體,民眾是社會主體,政黨是政治主體。政策要協調好各方的利益,極左政策和極右政策都是有害的。 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日報、21世紀經濟報導、南方都市報、廣東廣播電視臺、深圳特區報、深圳晚報、深圳廣電集團、香港大公文匯報等主流媒體同步跟蹤報導此次講座。 海納講座 海納講座是一個系列的學術活動,取名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希望可以為國內外的思想者提供一個廣闊而包容的平臺,通過集思廣益、積厚流廣,為新時代的中國發展注入思想動能。海納講座系列從全球視角出發,將圍繞共同富裕、國際關係、內政外交、公共政策、城市管理、可持續發展等話題,聯合眾多高校學者、政策研究人員、企業家、業界先鋒力量,以及社會各領域的精英人才,組織開展不同主題的學術交流活動,為中國制定相應的戰略和政策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主辦方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簡稱GCCS)成立於2020年9月,並于同年在前海掛牌,成立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簡稱IIA)。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和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採用“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模式運營。研究院以“研究世界、探索前路、體認天理、經世治平”為理念,致力於打造一個立足深圳、放眼全球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思想重鎮與政策研究型智庫,培養具有國家情懷和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為區域及國家的戰略發展提供及時的、富有預見性的政策分析,並在粵港澳大灣區、南方共同市場、改革開放、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國際戰略和外交、全球發展與治理等研究領域成為深具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機構與國際學術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