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疫情與世界:共促全球發展,構建共同未來”為主題的博鼇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於4月20日在海南省博鼇鎮拉開帷幕。本屆論壇為期三日,圍繞國際社會最為關注的疫後世界經濟復蘇與可持續發展等議題,進行對話和交流,從而凝聚共識、貢獻智慧,為處於十字路口的中國與世界謀劃未來發展的方式與方向。習近平主席在博鼇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大會發表主旨演講。來自42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名線下代表、近400名線上代表參加了本屆年會,並在這裡展開了智慧和思想的碰撞。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受邀於線上參與了媒體見面會、主會場開幕式、“南海可持續發展的新願景與新路徑”分論壇,以及“彌合全球大分化”分論壇,進行了精彩的發言和分享,並對近期大眾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瞭解讀和回應。
博鼇亞洲論壇國際會議中心 (圖源:新華社)
在20日的媒體見面會上,談及關於俄烏局勢對中國的影響和啟示這一問題,鄭永年教授在回應《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中國來說,“教訓是非常深刻的”,如果遭受制裁,我們將比俄羅斯面對更難的狀況,因為“俄羅斯只是提供能源,而中國的強項在供應鏈”。不過,因為改革開放40年,中國是在開放情況下成長起來的,中國是世界經濟體系的一部分,因此如果美國(西方)真的要制裁,也將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在國家安全方面,鄭永年教授還指出,現在國際關係出現了“新封建主義”的趨勢,像印度、俄羅斯都想搞自己的“團團夥夥”。從這個趨勢看,世界將不僅僅是“去全球化”、“反全球化”,而是“逆全球化”。這種所謂的價值基礎之上的同盟(value-based bloc),更像是近代國家產生以前的封建形式,對於國際體系將是一個極大的破壞。因此,俄烏戰爭對世界格局的影響,遠遠不只是“安全”兩個字,新形態的國際關係和國際秩序也將影響到每個國家、每個人。
疫情問題也是媒體關注的熱點,對中新社記者所提到的“西方媒體近期對中國的動態清零策略持反對態度,宣稱中國此政策剝奪自由,也是對世界經濟的破壞”的說法,鄭永年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中國採取動態清零的政策,其本身的初心就是保護人民的生命”,而“實際上西方大部分的老百姓也不是自由地選擇死亡的,只是他們的政府和國家無力提供有效的保護罷了”。
至於“對世界經濟的破壞”這一說法,鄭教授指出,這更是無稽之談。“自新冠肺炎發生以來,中國對於穩定世界經濟的貢獻遠遠多於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為什麼世界各國對中國的抱怨那麼多,是因為他們對中國的期望過高——因為“中國是世界經濟體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歐美國家中低端的供應鏈對中國有非常高的依賴度”。鄭教授還強調,“我們還需要讓他們理解,中國是動態清零,而動態清零不是清零,和武漢早期的清零政策不同,動態清零表明中國也在根據疫情本身的性質變化不斷地調整政策”。而“西方看中國疫情的方式已經意識形態化”,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回歸科學、回歸理性,而不是從意識形態出發來批評”。
在21日“南海可持續發展的新願景與新路徑”分論壇上,鄭永年教授在發言中提到,美國現在的大戰略是想把世界秩序兩極化,這對亞洲有非常負面的影響,因為“如果美國製造出一個亞洲版的‘北約’,那麼亞洲將永無安寧”。同時他還強調,亞洲國家有很多共同的發展經驗,也應當有能力來掌握自己的命運,不要被其他域外大國的利益影響。
鄭永年教授在“彌合全球大分化”主題分論壇上進行發言
(圖源:博鼇亞洲論壇)
在談及全球化議題時,鄭永年教授在22日的“彌合全球大分化”分論壇上表示,全球化會受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影響,但“經濟全球化發展符合人性、不會消失,反全球化發展不符合人性”,因為“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上層建築”,因此“彌合全球大分化就是要解決脫鉤問題,當前各國應該比拼誰更開放,最後的贏家就是那個最開放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