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為中國經濟特區的先鋒,深圳的崛起是這一時期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縮影。客觀地看,深圳已經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整個中國一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並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發動機和全球經濟的重要參與者。
《深圳2035: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圳展望》基於「深圳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路徑研究」和「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研究」兩大研究方向,提出了深圳引領「三新」的歷史使命戰略方向和總體思路——其中包括「全面升級深圳軟基建基礎」「推進深港深度合作發展」等一系列具體策略。尤其是在戰略路徑的選擇上,創造性地提出了「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臺」概念,這對處於新發展階段的深圳和國家的建設具有開拓性意義。本文內容選自該書的序言部分,供讀者參考。
深圳崛起: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縮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為中國經濟特區的先鋒,深圳的崛起是這一時期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縮影。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邊陲小鎮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大都市,深圳只用了不過40年。深圳今天依然年輕,充滿活力,這種活力在深圳經濟活動的空間密集度上有著充分的體現。作為中國四大超一線城市中土地面積最小的城市,深圳土地面積只有北京的八分之一,僅占全國土地面積的萬分之二,但近年來深圳的地區生產總值卻幾乎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也就是說,深圳在空間上的經濟活動強度超過全國平均水準百餘倍。無疑,深圳已經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整個中國一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
如今的深圳是中國最先進的城市之一,擁有高效的城市管理體系和先進的基礎設施,是中國最重要的製造業中心和最具創新精神的城市之一,是華為、騰訊、中興通訊、比亞迪等世界級科技企業的總部所在地,是世界上重要的應用技術研發中心。深圳與世界經濟體保持著緊密的聯繫,是全國經濟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過去31年出口規模穩居內地城市首位,是中國走向國際舞臺的重要門戶,正全力建設國際貿易、投資與合作交流高地,不斷吸引著全球各國企業前來投資和設立業務主體。總的來看,深圳已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發動機和全球經濟的重要參與者。
華為深圳園區(圖源:華為官網)
應當強調的是,上述舉世矚目的成就來之不易,它們既得益於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特區建立帶來的政策紅利,也是幾代深圳人不懈努力的結果。
中共中央、國務院於2019年2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確立了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四大核心引擎之一的戰略地位。同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中提出深圳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示範區的方向前進的要求,以及探索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路徑。這兩份重要的政策檔在半年內相繼出臺,它們不僅是區域發展的規劃,更是符合新時代需要的國家總體發展規劃的一部分,也是對深圳在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地位和作用的肯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們標誌著深圳迎來又一個重大歷史機遇,也是繼興辦經濟特區之後,黨和國家賦予深圳的又一項光榮使命。
2012年,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是「五位一體」;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戰略佈局是「四個全面」;2021年,我國成功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黨中央開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進程從此進入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階段。這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發展的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從初級階段向更高階段邁進的要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一個靜態、一成不變、停滯不前的階段,也不是一個自發、被動、不用費多大氣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過的階段,而是一個動態、積極有為、始終洋溢著蓬勃生機活力的過程,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日益接近質的飛躍的量的積累和發展變化的過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對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產生了重大作用,也是新發展階段發展實踐必然貫徹的理念。在新發展階段,我們面臨的發展環境和條件也都有了新的重大的變化。面對這種新的變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2年,黨的二十大概括提出並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念,國家進入通往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階段。
深圳一直走在時代變化的最前沿。在「雙區」(粵港澳大灣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利好疊加、「雙區」驅動下,深圳贏得了機遇。在全國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扮演領頭羊的重要角色,深圳必將在新發展階段創造出令世界更為震撼的新成就、令世人更為驚歎的新奇跡。
深圳後海夜景(圖源:人民網)
在黨的二十大之前,深圳已經開始思考如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這一問題。2021年8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開始對「深圳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路徑研究」和「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圳戰略路徑研究」這兩個相互關聯的課題展開深入研究,充分發揮研究機構的作用,集思廣益,對深圳的過去和現狀做深入的研究,展望深圳現代化的未來,歷時一年最終完成了兩份近14萬字的研究報告。
本書的內容就是在這兩份研究報告的基礎上提煉、發展而來的,又歷經兩年反復推敲後集結成冊,力爭使成果在內涵上具有綜合性、系統性、開放性和探索性,全書的研究分析聚焦在國際、國家、區域和深圳四個層面上。具體來說,研究深圳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三新」(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背景下的戰略路徑,就是要解決深圳在未來20多年應該是什麼(定位)、應該做什麼(功能)、應該怎麼做(戰略和具體策略)等一系列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做深入、系統地分析研究,幫助深圳更好地抓住「雙區」建設和綜合改革試點的重大歷史機遇,使深圳在新發展階段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重大作用,在全國努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扮演先行者和引領者的角色。
深圳下一步發展:「三個共識」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已進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又一個關鍵時期。在如此特殊的歷史階段,深圳應勇於擔當。我們的研究團隊在開展研究工作時形成了一系列共識,即深圳在謀劃下一步發展時至少應當考慮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對深圳自身而言,要建設成為向世界最發達經濟體看齊的高質量、高水準的經濟平臺,同時避免一些發達經濟體經歷過或正面臨的中產階層體量縮小、收入差異巨大、社會高度分化的局面,實現社會公平。在此層面需要解決深圳如何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礎上,邁步到發達經濟體的水準的問題。
儘管深圳人均GDP已經超過2萬美元,在數據層面上已經顯示不存在「中等收入陷阱」問題,但深圳仍沒有可掉以輕心的空間。因為深圳的發展水準較亞洲「四小龍」最後一位中國臺灣(中國臺灣2022年人均GDP為3.28萬美元)還有一定的距離(2022年,深圳人均GDP為2.72萬美元),更遠遠低於其他幾個經濟體(韓國、新加坡和中國香港)。深圳到2035年的發展目標應當是成為高度發達經濟體,人均GDP達到5萬美元以上(以2022年不變價計算)。但客觀地看,要達到這個目標,還需要持續努力,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增長。
廣東著名的「改革村」——深圳南嶺村(圖源:新華社)
第二,對粵港澳大灣區而言,深圳要起到核心引擎的作用,並充分發揮其毗鄰香港的優勢,全力配合香港實施「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促進香港與大灣區及內地其他地區的深度合作。考慮到「一國兩制」因素,深圳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內地需要發揮「一國」的比較優勢,實現大灣區內11個城市的協同發展,為香港的發展創造和提供更有利的資源和充足的空間。因大灣區建設而不斷豐富的「一國兩制」在大灣區的成功展現,也會為未來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提供有益借鑒。對深圳來說,要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要幫助香港,實現優勢互補、「一加一大於二」的深港深度合作發展。
第三,對國家而言,深圳需要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優勢和潛力,在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推動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等方面,發揮先行先試的示範作用。黨的二十大已經擘畫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藍圖,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現在距離2050年還有很長時間,但到2035年已經不遠了。到2035年,中國大陸至少要達到人均GDP3.3萬美元,即中國臺灣2021年的水準,而彼時中國大陸人均GDP是1.25萬美元。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不到300美元到2021年的1.25萬美元,無疑是個巨大的成就;但是從1.25萬美元到3萬多美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付出更多努力。如果整個國家到2050年要達到高度發達經濟體的水準,未來二三十年中國必須保持中高速發展。就國家整體來說,要實現這種長期可持續的經濟健康發展絕非易事。國家要保持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在明確和遵循這些方向、立場和原則的前提下,深圳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在努力探索新的發展模式——例如以大規模“軟基建”促進包容性可持續發展來代替過去很多地方曾推行的過於依靠土地財政和房地產拉動經濟的增長模式——及突破性的體制機制改革等方式先行先試,勇於創新,為國家發展貢獻深圳模式和深圳經驗——例如以行政體制改革來推進政府治理體系現代化。
深圳這座因改革而生、因開放而強的城市,這座始終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城市,在新發展階段不僅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為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服務,更要擔當起引領「三新」的歷史使命。需要意識到,對於像中國這樣的超大型國家而言,我們需要建設幾個超大型的經濟平臺來帶動整個國家的發展。深圳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就是在為中國打造這樣一個超大型經濟平臺,因此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如何建設「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臺」
以上這些思考貫穿了我們的研究,也形成了本書的幾大主題。在這幾個主題之中,我們認為,如何為中國建設起數個超大型經濟平臺,是現階段亟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之一。在這方面進行探索,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為建設目標的深圳應當承擔的責任。這種探索對於幫助實現本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十分重要的,深圳和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在這方面大有可為。那麼,這種超大型經濟平臺具體應該是什麼樣的平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內涵和屬性,我們在本書中提出「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臺」這個概念來幫助解答。
新發展階段明確了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即在未來的20多年內要完成將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也就是說,到2050年,我們在經濟建設方面的目標應該是達到高度發達經濟體水準。要完成這樣的目標,對中小型國家而言尚且不易,對於中國這樣的超大型國家而言更是充滿了挑戰。而不管是大國還是小國,要完成這樣的目標,如何創造財富、可持續地「把蛋糕做大」是其中無法回避的問題。我們提出「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臺」的概念,就是圍繞創造財富、留住財富和增值財富幾個環節來探討深圳如何先行先試服務於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臺」,就是指通過提供一系列條件,使一個地區或經濟體成為那些代表先進生產力、掌握高端核心技術的優質資本和人才都想進入,進入之後不會走、不想走,也走不了的經濟平臺。
2024年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3300萬標箱(圖源:網路)
財富,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學或者商業管理的概念,更是政治和社會概念。或者說,財富的創造、留住和增值需要經濟、政治和社會各方面制度的配合。因此,我們需要很多的探索。從這個角度看,深圳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意義更為重大。深圳的發展不僅要快,而且要平穩。回顧歷史,可以看到一些發展中國家可以在一段時間裏實現快速增長,但不能長期穩定增長,經濟經常回落甚至倒退。對開放型經濟體來說,挑戰則更大,因為全球化時代的資本具有高度流動性,來得快,去得也快。如果經濟增長不穩定,大起大落,就會出現停滯或呈現不發展狀態。
因此,深圳不僅要吸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經濟體的教訓,更需要研究相關的發達經濟體是如何維持其穩定發展的。且不論久遠的歷史,自二戰以來,發達經濟體儘管經歷了種種經濟、政治危機,但直到今天發達經濟體依然牢牢佔據著先進技術和優質資本高地,先進技術和優質資本並沒有流向其他國家。這也是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仍然能夠維持其經濟優勢的關鍵所在。資本主義國家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週期性危機,但往往「垂而不死」,經過調整又恢復生機,甚至是更快地發展。這背後的動力機制和邏輯是什麼?這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我們認為,擁有數個大規模的「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臺」是美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能始終保持其經濟活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新發展理念指向的是高水準發展、品質型經濟。對中國來說,數量型經濟擴張已經達到相當的高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高水準發展,無疑需要依靠品質型經濟,即依靠高端技術和優質資本。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新發展階段,在中國打造數個「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臺」,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助力構建「雙迴圈」新發展格局的有力抓手,也是幫助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大關鍵。如果能在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和成渝等地區形成幾個超大型「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臺」,其釋放的強大發展動能,將為中國在新發展階段成為中等發達國家、基本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就產業升級而言,中國需要形成數個高端產業鏈,這些產業鏈具有地域性,並不會因外在形勢的變化而迅速流失。珠三角曾經被稱為「世界製造業基地」,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但整體升級還沒有能夠完成,很多領域一直維持著勞動密集型運作。經歷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後,儘管東莞等地經過轉型也得到了發展,但沒有起到留住和繼續吸引優質資本應有的作用。幸運的是,深圳現在正在快速形成以高端技術和優質資本為核心的產業鏈,並且向周邊地區擴散和輻射。在全球化時代,資本是流動的,沒有國界,產業很難依靠政治和行政因素(例如國家安全)使資本駐足。「地域嵌入型」經濟就是提供一系列條件,使得優質資本和人才都想進入,進入之後不會走、不想走,也走不了。「地域嵌入型」經濟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如果整個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等區域都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質的產業鏈,在留住本土優質資本的同時吸引優質外資,那麼無疑將有助於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高收入經濟體,並且使經濟長期保持高水準的穩定發展。
京西智行深圳工廠落成投產,正聯合上下游企業打造全產業鏈集群(圖源:新華網)
我國已經進入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進一步對外開放階段。鴉片戰爭之後的第一次開放,是被迫的開放,觸發了中國長約一個世紀的革命和戰爭;改革開放這場第二次革命是主動的開放,通過與世界「接軌」,抓住每一次的歷史性發展機遇,造就了今天的中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更是中國主動的開放,也是中國通過爭取國際規則制定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在國際治理中扮演一個大國應有的角色所必須經歷的過程。本書希望通過對上述重要問題的研究,助力深圳在大變局之下主動迎接挑戰,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把握和創造機遇,以打造國際經濟平臺為契機,成為國家「雙迴圈」戰略交匯處的一個重要支點,為我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做出更大貢獻。
《深圳2035: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圳展望》
深圳出版社出品
掃碼即可預購
●當當購書鏈接●
●京東「尊享版」購書鏈接●
本文作者
鄭永年:《深圳2035: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圳展望》作者,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勤校長講座教授、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
段嘯林:《深圳2035: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圳展望》作者,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全球研究專案助理教授兼計算社會科學理學碩士、哲學博士專案主任。
袁冉東:《深圳2035: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圳展望》作者、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副院長、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內容節選自《深圳2035: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圳展望》。
GBA Review 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