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定而後動,下好先手棋-百川論壇「第三屆中國外部環境變遷與評估:亞洲的安全與未來」2023研討會在深圳召開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當下,中國和亞洲都站在百年變局的十字路口——在過去的數十年裡,亞洲是世界上發展最 快,也是最和平穩定的區域,但今天,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美西方國家強行推小圈子政治,亞洲和平與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外部安全挑戰。

 

在此背景下,2023年11月24-25日,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主辦的百川論壇-「第三屆中國外部環境的變化與評估:亞洲的安全與未來 」2023年研討會在深圳開幕。 本次論壇邀請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南海研究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等智庫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蘭州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的各界專家 學者分享對亞洲安全問題的深刻見解,共同對中國週邊安全情勢進行全面評估,並探討可能的解決方案。

1

現場嘉賓合影

(圖源:主辦單位)

 

在開幕致詞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首先指出亞洲和中國對國際關係的重要戰略意義。 「亞洲具有世界性,世界具有亞洲性,我們要從整體國際關係來理解亞洲的局勢,也要從整體國際關係來尋找亞洲安全及其未來。作為亞洲最主要的國家,中國在這個過程中無疑 扮演一個核心的作用。”

 

「不同於西方,中國很少透過武力擴張強行打開別國市場,而是透過單方面開放促進市場形成。」鄭永年提出,就亞洲區域秩序而言,中國並不缺失自身的寶貴經驗和教訓, 一直以來被誤讀的「朝貢體系」就可以成為中國處理國際關係的原則,其意義應該被重新評估。 他認為,「朝貢體系」這一秩序的本質是中國對週邊國家實施了單方面的開放,中國透過「朝貢體系」向周邊國家開放了市場,在促成周邊儒家文化圈形成的同時催生了當時「 共同市場”的形成。

 

鄭永年強調,中國對週邊國家的「納貢」從來不是剝削性的,用今天的概念來說,「朝貢體系」體現了中國在這一等級秩序中的「普惠式」外交理念,隱含 著「大國責任」的概念。 今天,無論是「一帶一路」倡議或是上海進博會,都富含了中國文化傳統中單方面開放和普惠式外交的智慧邏輯,與西方資本擴張所伴隨的「鐵與血」殖民主義和 帝國主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00

鄭永年教授致開幕辭

(圖源:主辦單位)

 

北京大學燕京學堂名譽院長、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袁明在作主旨演講時討論了“國際問題研究的中國味道”,並提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需要回顧自身的歷史道路、現實道路與未來路徑。 袁明教授提到中國國際關係史學者王繩祖先生寫於20世紀80年代的論文——《從班吉到巨文島:英俄鬥爭史上的一頁》,該文闡述了19世紀末的各國霸權之爭。 袁明認為,從19世紀末至今,亞洲的地理格局基本上沒有改變,但在這段歷史進程中,中國在亞洲的角色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

3

袁明教授主題演講

(圖源:主辦單位)

 

面對國際動盪複雜的安全環境,中國將如何自處?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後動”,只有把握大趨勢,才能下好“先手棋”。 本次百川論壇為期兩日,共設有六大議題。 議題一到議題三分別研討中美戰略競爭如何塑造亞太安全格局、「印太戰略」中的印度、北約與亞太安全,討論中國面臨的最嚴峻的外部環境挑戰,同時展望了亞太安全秩序的未來 。 議題四到議題六則從區域視角入手,探討東南亞地區的合作與安全挑戰、東北亞地區安全局勢與動向、中亞地區的地緣政治與安全挑戰。 六大議題皆以中國週邊外交的區域為落腳點,全方位觀察亞太地區的權力變化,並給予冷靜的評估。因應當前民眾關切的台海問題,本次論壇最後也專門設立圓桌討論環節,集中討論中美兩國在台海地區的博弈態勢,審慎評估台灣地區的穩定與和平。

 

和平、發展和穩定三者之間是互相強化的。 亞洲過去40多年共同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強迫地區國家選邊站隊、組建排他性小圈子不得人心,共同實踐有助於促進地區政治關係和安全關係的改善,真正的多邊主義才是正確選擇。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製”,對問題保持前瞻性和預見性,才能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牢牢把握住發展的主動權。

 

3

論壇現場

(圖源:主辦單位)

 

「中國外部環境的變化與評估」是「百川論壇」系列研討會中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從2021年開始,至今已連續舉辦三年。 我們期望能秉持「強化戰略思維,保持戰略定力」的要旨,將國內外的思想力量聯合起來,將更多仁人誌士聚在一起,對中國的外部環境做出全面系統的評估,與諸君共同 把脈中國外部環境和亞太安全,為區域和平發展建言獻策。

 

新華社、光明日報、中新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網、環球時報、新京報、新民晚報、南方日報、21世紀經濟報道、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香港商報、深圳特區報、 深圳衛視等主流媒體會同步追蹤通報此次研討會。

 

GBA Review 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