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發布 | 跨越「中等技術陷阱」11篇研究成果在《中國科學院院刊》發布


 

00

發表期刊

中國科學院院刊

發表時間

2023年第11期

 

研究背景

近年來,美國推進對華的科技封鎖和技術“脫鉤”,其高科技出口管制在範圍、強度和影響上都達到歷史新高。 客觀地看,儘管我國在許多領域實現了技術突破,但仍有許多核心技術及關鍵零件對外依賴度非常高。 美國的科技圍堵對我國的科技創新與發展能力有負面的影響,我國跨越「中等技術陷阱」的外部風險逐漸增加。

 

專題推介

從中美貿易戰到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的遏制,科學與技術已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 近年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就在探索一個既能夠破局美國在科技上的圍堵,又能夠助力中國實現高品質發展、提升為 已開發經濟體的可行性方案。 在總結世界科技和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基礎上,透過對已開發經濟體及長期面臨發展問題的經濟體的比較分析,我們提出了「中等技術陷阱」的概念:一個經濟體要跨入高收入經濟 體的行列,必須跨越「中等技術陷阱」。 這個概念指向這一事實:無論從已開發經濟體成功的經驗,還是那些長期處於中等收入的經濟體的教訓來說,一個經濟體實現高品質永續發展的關鍵在於實現基於技術進步之上的 產業升級。

圍繞著這個概念,鄭永年教授發起並統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的合作研究,產生了一系列研究 成果。 《中國科學院院刊》這一期發表的「跨越『中等技術陷阱』與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系列文章,是我們在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 我們希望透過這項研究為相關決策部門提供決策建議,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充分有效的智力支撐。

跨越「中等技術陷阱」的相關研究,不僅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有重要意義,對世界性的比較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無論是已開發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無論是最先實現工業化的西方國家還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成為發達經濟體的後發國家,抑或是那些長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技術升級和由 此而產生的產業升級是一個國家從中等收入跨越到高收入經濟體的關鍵與核心。 想要實現高品質發展,科學研究和科學技術是我們永遠無法忽視的關鍵角色。

 

#1 | 中國跨越「中等技術陷阱」的策略研究

鄭永年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教授。 主要從事國際關係、外交政策、中美關係、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關係等方面研究。

無論從供應鏈、產業鏈或價值鏈等維度來看,中國目前的技術大體上正處於中等技術水平,具體情況是:(1)缺失原創性技術,即缺乏「從0到1」的技術創造; (2)發展以應用技術為主,在「1—10」的刻度內處於「4—7」的位置而缺少「8—10」的技術水平,即在很多領域還沒有達到世界頂尖水平,許多 核心技術及關鍵零件對外依賴度依然很高;(3)中國在某些應用技術領域取得了世界領先水平,但這些領域還處於零散的狀態而沒有形成系統,或者說中國技術的整體水平還 遠未達到全方位系統性的強大。 文章探討了中國在上述狀況下,如何尋求跨越「中等技術陷阱」。

00

 

#2 |中國中等技術現況分析

賴  格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研究興趣為全球價值鏈、亞太區域經濟整合和國際貿易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孟  渤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訪問學者。 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碳排放權交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客座教授。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製造業實力的提升有目共睹,製造業規模已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產業體系覆蓋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的工業門類,但仍然沒有擺脫“大而不強、全而不優 」的局面,該現象的討論引起學術界和政策界的廣泛關注。 文章認為技術進步是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核心,並透過實證研究發現,後發國家在經濟發展初期,透過技術模仿實現經濟成長從而促進收入提升相對容易,但在技術模仿之後要想實現技術趕 超和原創性技術進步並非易事。 基於這一事實,文章認為中國現階段正處於「前有埋伏」(來自先發國家的技術封鎖)、「後有追兵」(來自其他後發國家的低價競爭壓力) 的中等技術水平; 只有大力推動原創性技術進步,才能避免掉入「中等技術陷阱」。

00

 

#3 | 改善中國科研製度與研發體系的「雙軌制」構想

陳  璐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公共政策課程碩士研究生。

黃  平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科技創新與永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高級公共管理研修計畫中心執行主任,副研究員;英國雪菲爾大學城市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主要研究方向:科技與創新政策、城市永續發展、氣候變遷治理等。

透過對美國、德國、日本3種典型的科研製度和研發體系的梳理,文章歸納總結了科研製度和研發體系的六大共性特徵,並基於此分析了中國科研製度和研發體系的現狀和存在的 問題。 最後,文章提出要建立“雙軌制”的科研製度和研發體系:一方面,建立面向民營部門的研發政策“新軌”,解決民企“為什麼創新”、“在什麼地方創新”和“怎麼創新”的 問題;另一方面,逐步改革面向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科研政策“老軌”,逐步推進“體制外”的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研究經費資助方、出版社和學術期刊的發展, 倒逼「體制內」相關機構的體制改革。

1

 

#4 | 東亞經濟體成功跨越「中等技術陷阱」的經驗

賴  格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主要研究興趣為全球價值鏈、亞太區域經濟整合和國際貿易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黃紫藍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研究助理。 主要研究興趣為國際關係理論、中美關係及地區發展研究。

袁浩延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研究助理。 主要研究興趣為中國政治經濟學、國際政治經濟學。

20世紀後半葉,少數東亞經濟體基於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成功跨越「中等技術陷阱」。 這些經濟體如何善用外來引進的技術,然後追趕、超越中等技術水平,踏入技術進步的前沿? 這段歷史對我國跨越「中等技術陷阱」有著強烈的啟示作用。 文章以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和新加坡為研究對象,從外部及內部兩方面整理這些經濟體成功的共同要素:從外部來看,這些經濟體享有寬鬆自由的國際環境,人才、商品與資金的 跨境流動成為技術擴散和創新的重要載體;從內部來看,這些經濟體受益於逐步市場化的政策環境、高品質的教育體系與開放的人力資本,能夠把基礎科研成果轉化為應用技術的 企業科創系統,以及具有本土特色的金融體系。

2

 

#5 | 如何改進中國純基礎研究系統

袁冉東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助理院長、副研究員,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領域:科技政策、科學技術與社會、社會保障等。

隨著創新驅動型經濟的發展,純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越來越顯著。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在純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許多進展,但在純基礎研究、應用技術和金融支持三大系統分工協作的「三位一體」新型發展模式中,純基礎研究總體來說是「軟肋 」所在。 文章提出,要全面提升純基礎研究水平,首先必須釐清一些認識誤區,然後要找到中國純基礎研究相對較弱的根本原因,並在此基礎上製定改進純基礎研究的戰略思路。 中國的純基礎研究相對世界先進水準而言確實較為薄弱,但是相對落後的純基礎研究和所謂的被「卡脖子」沒有直接的關係。 被「卡脖子」主要還是技術不過關,隱性知識的累積和應用技術研發的投入還不夠。 文章認為,中國在發展真正的純基礎研究方面還沒有開始發力,是中國純基礎研究相對落後的根本原因,也因此潛力巨大。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上升,在能力允許的範圍內逐漸加大對純基礎研究的投入,是符合中國和人類的長遠利益的明智之舉。 文章指出,搞好純基礎研究的戰略思路,在於做大「科學人口」的規模並使「科學人口」人盡其才。 根據這一思路,文章論述了以滿足教育、管理和「軟基建」三大必要條件為核心的從根本上提升中國純基礎研究水平的具體策略。

2

 

#6 | 如何改進應用技術系統

薑   涵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研究員。 主要研究領域:科技政策分析、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等。

方偉創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副研究員。 主要研究領域:大數據技術與人工智慧應用、政策大數據建模與分析、基於數據的科技情報分析等。

突破「中等技術陷阱」的條件之一是需要有一些企業或機構能夠把基礎研究轉化成應用技術,這離不開應用技術系統的支援。 實務證明,完善的應用技術系統有利於提升國家科技實力。 文章認為,我國的科技創新具有明顯的應用導向,但在整個應用技術系統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現在傳統體制機制的束縛依然存在,計劃與市場並存的矛盾還沒有徹底解決;研究和應用 「兩張皮”,科技成果轉化不力,科技中介服務滯後;核心技術的對外依賴較強,標準制定權掌握在別人手中;區域勞動分工不足;人才的引進、培養和評價等體制機制仍需完善 。 據此,文章提出未來應重點改善的工作內容。

3

 

#7 | 科技人口、隱性技術知識與中國應用技術系統

袁冉東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助理院長、副研究員,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領域:科技政策、科學技術與社會、社會保障等。

突破「中等技術陷阱」的條件之一是需要有一些企業或機構能夠把基礎研究轉換成應用技術。 應用技術的進步,以及應用技術系統所產生的發明創造和新的產品與服務,對提高生產力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與純粹基礎研究的情況不同,中國的應用技術在歷史上曾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直到18世紀歐洲發生工業革命才開始落後於西方。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應用技術水準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40餘年裡,中國的應用技術系統得到全方位的快速發展。 但相對世界頂尖水準而言,中國應用技術系統還有很多有待提升的面向。 文章認為,要進一步提升中國的應用技術水平,首先應該全面深刻地認識該系統的現狀,然後找出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和補上的短板,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進方案與思路。 改進應用技術系統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工程,受制於多種因素。 文章從科技人口和隱性技術知識兩個層面來檢視中國存在的短板並討論如何改進。

3

 

#8 |創投如何助力中國科技創新

潘炫明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法治社會建設中山大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海斯廷法學院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公共政策、跨國金融監理、亞太區域發展及政治經濟學。

劉艾雯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副研究員。 研究方向:金融、經濟政策研究。

科技創新離不開金融支持。 無論是基礎研究或技術轉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但早期研發成果市場化的失敗率較高,與傳統金融體系的風險偏好並不匹配,而創投對滿足這方面資金需求發揮重要作用 ,並起到價值發現、引導研發方向等作用。 近年來,我國創投發展迅速,但創投體系仍有待完善。 文章針對全球具代表性的美國、歐洲、日本和新加坡的創投模式進行比較分析,發現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的有效整合可以建構更完整的創投體系。 我國有資本與民間資本各有優勢,但未能在實務上形成合力,導致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不足、企業資金需求與創投資金供給週期不匹配等問題。 因此,未來的改革重點在於推動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的有效整合,逐步建立一個針對科技企業全生命週期、具有高度開放性和包容性的中國版本創投體系。

4

 

#9 |中國晶片產業如何跨越「中型技術陷阱」?

譚   銳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主要研究領域:城市與區域經濟、產業技術經濟與比較政治經濟學。

由於中國對晶片產業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中國的晶片技術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與美國、日本、韓國與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中國在中高端 晶片產品市場上受制於人的情況還沒有根本改變。 文章認為,想要解決中國晶片技術的「卡脖子」問題,需要著手分析內部體制因素。 中國晶片技術進步需要多個行為主體,包括政府、企業、大學和科學研究院所等共同推動。 這些行為主體在推動技術進步的過程中有不同的動機,並面臨不同的製度約束,因而推動技術進步的效果不同。 文章對阻礙各行為主體推動技術進步過程中的障礙性因素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文章認為,中國的晶片產業技術要實現更大的進步,就必須進行更廣泛、更深刻的改革,集中優勢資源攻克技術難題,避免資源浪費,有效利用產業政策,並將市場化企業放在技術 創新系統的核心位置。

4

 

#10 | 企業如何透過開放實現技術進步

鄭永年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教授。 主要從事國際關係、外交政策、中美關係、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關係等方面研究。

徐蘭朦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博士生。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營經濟發展、國營企業改革。

企業是國家經濟活動的主體,將基礎研究轉化為應用技術,進而實現國家產業的技術升級。 目前在眾多關鍵技術領域,核心技術仍由已開發國家企業掌握,中國企業在實現前沿技術創新創造方面面臨嚴峻挑戰。 為避免陷入中等技術陷阱,中國應學習西方企業的成功經驗,即透過技術、制度、人才的開放,以及全球層面的專業化勞動分工,實現技術進步。 文章透過中西方企業體係比較及產業分析,為中國企業如何協助國家跨越「中等技術陷阱」提出建議:中國應向西方學習建構開放的企業系統。 在企業保持開放的同時,配合政府的立法和公共政策幹預,推動國家統籌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以實現供應鏈、產業鏈層面的3個開放,即企業間的開放、國內區域間的開放和 面向全球的開放。

5

 

#11 | 跨越「中等技術陷阱」:區域科創高地的角色與作用

何冬妮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學術副院長、資深研究員。 曾任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主要研究領域:中國經濟轉型、區域經濟合作、科技與產業政策。

易   達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研究員。

打造區域科創高地是破解「中等技術陷阱」難題的重要抓手。 區域科創高地承擔突破原創性技術、推動科技成果高效轉化、吸引匯聚全球高端科創要素、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等重要角色和重大任務,是我國跨越「中等技術陷阱」的 「引領者」「探路者」及「試驗田」。 為此,文章嘗試在回顧和梳理區域創新系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闡釋區域科創高地的角色,分析打造區域科創高地的要素,提出區域科創高地引領我國跨越「中等技術陷阱」的思路 和對策。

6

 

7

GBA Review 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