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觀察 | 俄烏戰爭陷入泥潭,將以何種方式結束?


導讀 · 2023.08.30

俄烏戰事持續已久且未有結束的跡象,烏克蘭春季大反攻不盡人意,美國及部分西方國家投入甚多、心急如焚。上篇IIA譯文談到,西方支持的戰備損耗很大,代價頗高,烏克蘭要想贏得全面勝利幾乎不可能。

 

本文作者來自蘭德智庫的高級顧問詹金斯,他預測了戰爭的最終走向,認為戰爭很可能在各方都認為無法承受代價之下自動撤退,而烏克蘭也無法在未來可能的談判桌上取得決定性的主動權。俄烏戰事究竟何去何從,我們將持續關注。本文由IIA學術編輯組組織編譯,IIA將定期關注國際熱評和權威報告,供讀者參考。

 

 

如今,烏克蘭面臨著新的危險。這並不是因為戰場上發生了什麼,而是西方的急躁情緒可能會迫使烏克蘭陷入它最不想陷入的境地——與俄羅斯談判。更糟糕的是,談判桌上可能無法決定烏克蘭的未來。

 

烏克蘭的春季(目前是夏季)反攻正在進行,但進展緩慢。由於烏克蘭沒有給予俄羅斯致命一擊,而俄羅斯的軍事領導層又陷入了好似“權力的遊戲”一般的劇情中,一些人認為現在是時候結束這場衝突了,否則它會演變成另一個“泥潭”或“永遠的戰爭”——即使這意味著迫使烏克蘭接受一個對他們不利的解決方案。

 

據上週的新聞報導,美國前高級官員在今年春天會見了俄羅斯外長,討論結束烏克蘭戰爭的談判的可能性。白宮和國務院表示,拜登政府沒有批准或支持這些秘密會議,但這可能無法完全消除烏克蘭或歐洲各國政府的對美國另謀出路的懷疑。隨著北約維爾紐斯峰會的召開,拜登總統可能不得不向緊張的盟國保證,美國不會袖手旁觀。

 

0

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與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

在北約維爾紐斯峰會合影

(圖源:美國駐華大使館和領事館)

 

俄羅斯依仗(編者註:戰爭帶來的)恐慌和疲乏來削弱西方的決心,瓦解對烏克蘭生存至關重要的北約聯盟。要使這一戰略奏效,普京必須說服西方受眾,讓他們相信俄羅斯願意不惜一切代價贏得這場戰爭,相信俄羅斯將這場戰爭視為生死存亡之戰。俄羅斯前總統、普京的盟友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曾警告說,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的對峙將持續數十年。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西方的唯一出路就是默認俄羅斯的條件。烏克蘭人可能還想繼續戰鬥,但西方必須介入阻止他們這麼做。

 

走上談判桌後可能的結局

 

俄羅斯對局勢的描述支持了那些認為戰爭已經陷入僵局的西方觀察家的看法。儘管俄羅斯願意徵召更多的部隊並且承受其嚴重的傷亡,但它無法粉碎烏克蘭的抵抗。無論烏克蘭軍隊多麼英勇、戰術多麼高明、武器多麼精良,都無法將侵略者趕出烏克蘭。有些人從一開始就認為,戰爭只有通過談判才能結束,而這種對僵局使得他們更有底氣這麼說了。

 

談判的支持者們提出了幾個論點。其一是人道主義:西方國家必須進行干預,以挽救烏克蘭人的生命和本國公民的生命,從而防止俄羅斯可能發動的核攻擊。普京不斷亮出核牌,西方需要提醒烏克蘭人核威懾的危險。其二是把問題從戰場轉移到談判桌上也將使糧食運輸得以恢復,從而拯救那些因全球糧食短缺而岌岌可危的人們的生命。其三,這還能讓經濟拮据的各國政府重新分配用來支持烏克蘭的資金以滿足國內需求,並讓美國集中精力應對中國的威脅。

 

通過談判結束戰爭也能讓西方政治領導人擺脫困境。迄今為止,對烏克蘭的支持比預想的要強烈,但公眾對戰爭的看法是分裂和善變的,而這正是俄羅斯信息戰不斷利用的一點。面對國內的反對聲,西方政治領導人可能會樂於結束衝突。他們也希望世界重新回到那個暢通無阻、利潤可觀的全球化時代,一邊享受著廉價的俄羅斯天然氣,一邊看著雙刃劍一樣的各種制裁被取消,各國不再針鋒相對。

 

另一方面,烏克蘭知道與俄羅斯談判的結果是什麼,這意味著更多戰事會發生。 1994年,烏克蘭同意向俄羅斯移交蘇聯解體時留在烏克蘭的蘇聯導彈、轟炸機和1900枚核彈頭,而作為回報,俄羅斯同意尊重烏克蘭的獨立。三年後,俄羅斯與烏克蘭簽署了另一項條約,即互認邊界不可侵犯。

 

但在烏克蘭逐漸捨棄獨立身份而與北約走近時,不可侵犯性並沒有阻止俄羅斯在2003 年佔據克里米亞沿岸的圖茲拉島,俄羅斯聲稱該島沐浴著哥薩克人的鮮血,因此對他們來說是神聖的。這些協議並沒有阻止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也沒有阻止俄羅斯在2014年向親俄派提供直接的軍事支持。克里米亞衝突引發了進一步的國際談判,雖然談判代替了部分戰事,但它並未結束衝突或阻止俄烏戰爭爆發。過去的二十年裡,俄烏衝突不斷升級,從無休止。

 

 

1

克里米亞事件漫畫

(圖源:澎湃號)

 

事實上,自入侵開始以來,普京從未下令俄羅斯軍隊撤軍,又或者暗示過俄羅斯可能會從被佔領的土地上撤軍,也從未在他關於“烏克蘭並非一個真正的主權國家”以及“烏克蘭政府的聯盟必須支持俄羅斯安全”的主張上退縮。如果認為普京除了結束西方對烏克蘭的支持外,還準備就其他問題進行談判,那就大錯特錯了。

 

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俄羅斯擁有戰略主動權,可以選擇推進或升級。事實證明,俄軍可以休整數月或數年,然後重新開始其長達20年的軍事行動,一些俄羅斯官員坦率地將其描述為重新征服。而作為防禦方,烏克蘭唯一的選擇就是反擊或屈服。

 

相比之下,一些談判的支持者已經表示願意將克里米亞讓給俄羅斯,並允許俄羅斯佔領其目前在烏克蘭東部和南部的土地。他們指出了繼續戰鬥的代價和風險,但是談判本身也有內在的代價與風險。

 

其他前蘇聯和華約國家,特別是波羅的海共和國和波蘭,會如何看待承認俄羅斯佔領烏克蘭領土這一協議呢?作為北約成員國,他們的安全保證就足夠了嗎?又或者,如果普京再次以核武器威脅,盟友的安全保證是否會動搖呢?

 

烏克蘭的勝利之路

 

僅僅停止炮火也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執行新協議?在俄羅斯再次進軍的持續威脅下,難民如何安全返回?只要俄羅斯軍隊仍準備隨時重新開戰,那麼烏克蘭的重建又能吸引多少投資?

 

談判是另一種形式的戰爭。在這個戰場上,勝利被重新定義為達成協議。一旦脫離了媒體的聚焦點,關鍵問題就很容易被遺忘或在尋求達成協議的單一過程中被搪塞過去。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烏克蘭只有將俄羅斯趕出去才能贏得戰爭,但事實未必如此。阿富汗的抵制運動並沒有將蘇聯軍隊趕出阿富汗。面對與日俱增的損失,俄羅斯在沒有征服該國的情況下同意從阿富汗撤軍。塔利班也並沒有將美軍趕出阿富汗,在戰爭的最後幾年,美軍也沒有造成重大傷亡,而美國決定撤軍是因為他認為繼續留在阿富汗的代價不值得。

 

 

2

2021年5月美軍開始從阿富汗撤軍

(圖源: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阿富汗的例子在之前的戰爭中並非孤例。經過多年的慘重損失,德國同意停戰,並最終在1918年進攻失敗後選擇投降。美軍在越南也沒有被打敗;美國公眾反對他們所認為的“戰爭泥潭”。蘇聯軍隊沒有被趕出阿富汗,美國軍隊也沒有。他們是從一場代價太大、持續時間太長的較量中撤出的。

如今,烏克蘭是俄羅斯的泥潭,是一場永遠的戰爭。據報導,許多俄羅斯精英不再相信能贏得這場戰爭。當局可以無視公眾的態度,但不可能永遠如此。

 

烏克蘭人的最終籌碼是他們可以轉入地下,永遠武裝抵抗俄羅斯的統治,即使俄羅斯有吞併整個烏克蘭的能力。如果要說烏克蘭人現在還有什麼優勢的話,那就是這場戰爭不斷以直觀的方式提醒著人們關於他們的英勇防衛和俄羅斯的野蠻行徑,而這在西方引發了公眾的同情。如果烏克蘭選擇利害關係複雜,且北約主導、沒有自主權的談判,那他們將失去這一道德高地,失去西方社會的民心;而這可能是其最有力的武器。

 

同時,西方領導人應該牢記,烏克蘭削弱俄羅斯對北約有利。與其擔心這是一場永遠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北約沒有一名士兵喪生),北約的使命應該是確保這是一場對俄羅斯來說永遠的戰爭。

 

這就是烏克蘭的勝利之路,而俄羅斯對此心知肚明。

 

本文作者

 

Brian Michael Jenkins(布萊恩·邁克爾·詹金斯):蘭德主席高級顧問

 

*免責聲明:本文所闡述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不代表大灣區評論或IIA機構立場。

 

*本文原載於蘭德智庫2023年7月11日,譯者為楊騫。文章略有刪改。

 

GBA Review 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