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觀察 | 烏克蘭大反攻的戰損評估——難以取勝的戰場


導讀 · 2023.08.25

自俄烏戰爭開打以來,前18個月裡,烏軍大多處於防御狀態,以阻止俄羅斯獲取更多領土。然而,今年夏天,在西方提供的巨額軍事裝備加持下,烏克蘭發動了攻勢,試圖奪回俄軍控制的地區。不過在進行了兩個多月的反攻後,烏克蘭前線推進的速度僅以米為單位計算,且造成了大量的戰備損耗。在冬季來臨之前,烏克蘭軍隊是否取得了任何實質性的進展?美國及其北約盟友是否還願意把這場“代理人”仗打下去?

本文譯自美國媒體《信使報》(The Messenger),原文刊載時間為2023年8月11日。作者介紹了當前烏軍的戰備損耗情況,認為烏軍的反攻效率低,取得戰場上的勝利和突破已不太可能。這場戰爭中,烏克蘭及其外援要付出的代價注定很大。

 

自一年半以前俄烏戰爭打響以來,美國已經向烏克蘭提供了超過47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足以幫助烏克蘭軍隊阻止俄羅斯的推進,但不足以實現基輔奪回烏克蘭全部領土的目標。 8月10日,白宮要求為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再提供約130億美元的資金,相當於承認了在可預見的未來必須繼續提供援助。

 

與戰爭最初的幾個月相比,當時對沖突升級的擔憂限制了美國所提供的裝備類型,現在的援助包括美國軍火庫中一些最強大、最昂貴的武器和坦克,包括M1艾布拉姆斯戰鬥坦克、愛國者導彈防禦系統和“海馬斯”(HIMARS)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烏克蘭人及外援要面臨的不幸事實是,這些武器系統有不少已經被摧毀。

 

0

美國“海馬斯”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

(圖源:香港01)

 

據估計,僅在這一輪反攻的前兩週內,烏克蘭轉移到前線的武器(包括許多西方提供的平台)就有多達20%遭到損壞或摧毀。儘管這種巨大的損失率已迫使烏克蘭調整戰術(減少損失),但是(西方)世界或會約束自身對烏軍戰場上的支持力度。

 

當西方力量遇上銅牆鐵壁

 

美國的布拉德利戰車是遭受重創的武器系統之一。這些裝甲運兵車配備了重砲和反坦克導彈系統,許多烏克蘭軍隊認為布拉德利戰車在反攻中拯救了他們的性命。美國已承諾向烏克蘭輸送190輛布拉德利戰車,截至7月下旬,美國官員聲稱已將其中約一半的數量交付給烏軍。

 

0

美國的布拉德利戰車

(圖源:鳳凰網)

 

根據受廣泛引用的開源博客Oryx的說法,烏克蘭至少有23輛布拉德利戰車已經被摧毀(Oryx只記錄可以通過照片證據核實的設備損失)。另有21輛布拉德利戰車受損,其中5輛已被遺棄。

 

60多輛M113裝甲戰車、57輛MaxxPro防地雷車和100多輛悍馬車也遭到摧毀、損壞或丟棄。所有這些被毀設備的價值可能高達數億美元。

 

軍事專家表示,這些損失不應令人意外。退役海軍陸戰隊上校、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高級顧問馬克·坎西安對The Messenger說:“這些損失可能在意料之中。”

 

“突破準備充分的防禦是烏克蘭的目標,這非常難以達成。該目標總是造成人員和設備上的高損耗。令人失望的是,儘管烏軍努力嘗試,他們還是沒有突破這些防線。”

 

烏軍的高損耗率是由俄羅斯戒備森嚴的防禦陣地造成的,其中包括大片地雷的影響。與戰爭初期相比,俄羅斯的戰術也變得更有創新性和更有效。俄羅斯一直在利用KA-52“鱷魚”直升機攻擊,從而能夠十分有效地打擊烏克蘭的車輛和坦克。

 

戰術改變

 

關於國際社會向烏克蘭提供支持的大部分新聞報導,都聚焦於是否要提供特定武器系統的爭論,尤其是坦克和戰鬥機。一些分析人士稱,對北約尖端武器的關注導致了(烏克蘭方面)不切實際的期望。這些武器在預期中將產生多大影響,與實際情況並不相稱。

 

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的國防分析師弗朗茨-斯特凡·加迪(Franz-Stefan Gady)曾多次前往烏克蘭前線進行研究,他告訴The Messenger,“因為烏克蘭士兵非常擅長用西方的裝備進行訓練,人們有一種'技術樂觀',相信烏克蘭士兵能夠將西方裝備轉化為戰術技巧。”

 

“一些觀察人士高估了烏軍掌握這些武器平台的戰術熟練程度,高估了烏軍使用盟友武器的能力。”

 

1

美國記者連線弗朗茨-斯特凡·加迪就烏克蘭問題進行討論(圖源:CGTN America)

 

在進攻的最初幾週,大量裝備的損失迫使烏克蘭改變了戰術,不再把重點放在用戰車向俄羅斯陣地發起進攻上,而是更多地關注用重型火砲遠距離開火來削弱俄羅斯的防禦。

 

“這些損失的直接後果是,現在戰鬥主要由步兵領導,砲兵負責向俄羅斯陣地開火,”加迪說。 “只有在某些情況下,機械化部隊才會推進或進攻。”

 

加迪補充說,烏克蘭的戰鬥坦克現在主要用於提供遠程火力支持,許多人預計這些坦克將用以主導對俄羅斯防線的進攻。

 

就減少裝備損失而言,這些策略取得了一定意義上的成功。官員們告訴《紐約時報》,在反攻的頭兩週後,損耗率從20%下降到10%。

 

但這種形式的戰鬥非常緩慢,領土的進展是以米(而非公里)來衡量的。雖然這種策略減少了重型和昂貴的戰鬥系統的損失,但它更消耗彈藥。烏克蘭消耗常規火砲彈藥的速度遠高於西方國家的彈藥產量,並促使美國在7月做出了向烏克蘭運送集束彈藥這一有爭議的決定。

 

與此同時,無法實現由裝甲部隊主導的突破,也意味著戰爭將變得更持久,會有更多的烏克蘭人死於前線。

 

“一些烏克蘭官員現在談論的是贏得一場消耗戰,而非(在戰場上)取得突破,”退役海軍陸戰隊上校、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高級顧問馬克·坎西安說。 “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這是一個錯誤,因為即使這是一個成功的消耗戰略,代價也太高了。”

 

損耗之戰

 

從公開聲明來看,反攻的進展比烏克蘭和西方官員所希望的要慢得多。但另一方面,烏克蘭正在進行的消耗戰進展也確實難以衡量;且外部觀察人士掌握的俄軍信息少於對地圖上俄軍控制區域信息的掌握。

 

俄羅斯的裝備損失也很大,在某些情況下遠遠超過烏克蘭方面的損失。據Oryx稱,自開戰以來,烏克蘭損失了604輛坦克,其中既包括軍火庫中已有的蘇聯型號的坦克,也包括西方提供的新坦克。俄羅斯總計損失了2207輛坦克,這一數字令人震驚。

 

但令人不安的事實是,俄羅斯可能有更多的坦克可供備用。鑑於烏軍反攻取得快速而戲劇性的突破的可能性不大,烏軍要想繼續戰鬥,還需要更多的外國裝備和武器。烏克蘭還要接受部分武器服役時間不會很長的事實。

 

本文作者

 

Joshua Keating:《信使報》(The Messenger)全球安全記者,專注於國際新聞和外交政策報導。

 

*免責聲明:本文所闡述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不代表大灣區評論或IIA機構立場。

 

*本文原載於The Messenger,譯者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國際事務研究院研究助理袁浩延。

 

GBA Review 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