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2日,第三屆“中國政治經濟研究上海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論壇聚焦“比較視野中的國家現代化”這一主題,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受邀參加,並在論壇上闡釋了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學理理解。本屆論壇由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和上海交通大學政治經濟研究院發起。
在此次題為《比較現代化中的時空問題》的演講中,鄭永年教授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比較現代化的概念,自帶著時空要素。中國的實踐經常在做從0到1的創新,但中國的理論學者,包括我在內,都應該思考,我們是否有從0到1的原創性理論?”我們亟待中國的社會科學工作者在理論構建上也能跟上中國實踐的節奏,鄭教授強調。
鄭永年教授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方供圖)
“中國式現代化,既提了要求,也給了我們學理闡釋的新空間。”鄭教授認為,從時間上看,現代化是較傳統而言;從空間上看,它發生在中國。有時空之別就有比較維度,這就要從物質、制度、思想三個層面探討,即這三個層面的因素是如何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的多元性屬性。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組合就有不同結果,從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南方國家、亞洲現代化、前沿國家、追趕國家等不同時段的描述,就可見一斑。 “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所有國家對現代化探索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上而言的。”
鄭永年教授還談到,中國式現代化是包容式的現代化,從全人類各種文明中吸取優秀的製度要素。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式現代化更是制度性開放的產物,是一種完全創新的原創實踐。 “我們的現代化,不是歐洲國家不到1億人口的現代化,也不是美國4億人口的現代化,而是14億人口的現代化。”鄭教授表示,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證明了我們與其他國家的現代化道路存在差異,證明了現代化的多樣性。在他的比較視野下,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 “一個國家的現代化只有符合自身的文化和國情,才能取得成功,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也應強調文明的交流與互鑑。”
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政治經濟研究院榮譽院長、英文期刊《亞洲政治經濟評論》主編鄭永年和中央編譯出版社副總編輯潘鵬分別代表各自機構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計劃建立常態化主題策劃組稿機制,充分發揮彼此在學術出版方面的優勢,共同打造促進政治經濟理論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國際傳播的優質平台。
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圖源:主辦方供圖)
本屆論壇以“比較視野下的國家現代化”為主題,還設有五個平行分會場。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廈門大學、南開大學、芝加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佛羅里達大學等國內外知名學府的專家學者參加了論壇並發表演講。
GBA Review 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