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 新時期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暨南方周末城市論壇圓滿落幕


3月2日,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暨南方周末城市論壇圓滿落幕。該研討會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與南方周末研究院聯合舉辦,匯聚學術、媒體、企業等各界優秀代表,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效,探索新時期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1
                                                                   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暨南方周末城市論壇現場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副社長、副總編輯,南方周末報社黨委書記、主編王巍在致辭中介紹,南方周末於2017年啟動智庫化轉型。如今,南方周末研究院已建成10個研究中心,擁有30余名專職專崗的研究員。除了一如既往地做好深度新聞報道之外,以調研報告、建言文章、各類榜單等智庫成果與產品,不斷拓展著南方周末作為機構媒體和文化知識型機構的內容邊界。

1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副社長、副總編輯,南方周末報社黨委書記、主編王巍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致辭中表示,此次研討會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與南方周末研究院合作的開始。他認為,智庫跟媒體一定要結合起來:「一是產學研政一體化要推廣起來;二是要接地氣,無論做媒體還是做智庫。」

1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

 

新時期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在舉國談論高質量發展時,存在兩個亟須捋清的重要問題:一是什麽是高質量發展,二是高質量發展從何而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隨後的主題演講中指出,社會保障、醫療教育和公共住房等「軟基建」的建設也是高質量發展,是擺脫中等收入陷阱、走向高收入經濟體的關鍵。在此基礎上,鄭永年教授與團隊圍繞著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三駕馬車」:科教與基礎科研、科創與應用技術、金融體系。鄭永年教授強調,高質量發展需要一大批具有基礎科研能力的大學跟機構,一大批能夠把基礎科研轉化為應用技術的企業或機構,以及金融體系的支持,這三者缺一不可。此外,還需要兩方面背景做統籌:一是有規則、規製、標準和管理的製度性開放;二是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問題,一直是廣東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軟肋」。廣東縣域振興的破題關鍵是什麽?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陳鴻宇指出,縣域經濟是經濟區域的最基本的經濟單元,縣域具有經濟單元和行政單元雙重屬性,通過「賦權強縣」來激發縣域經濟的活力,需要賦予縣(區)一級更為充分的財權、事權和用人權:一是達成「縣域強省市才能強,縣域活鎮村才能活」的共識;二是要遵循「應統則統、能分盡分」的原則,切實提高縣一級承接統籌下沈資源、政策的能力;三是建立縣一級統籌使用下沈資源的考核機製,明確縣一級統籌全縣、鎮村協同發展的主體責任。

1
                                                                           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陳鴻宇

數字醫療、數字交通、數字金融等數字化產品已經在我們生活中被廣泛應用。但是在實踐中,數據的共享與開放仍面臨諸多挑戰。如何打破信息系統之間的壁壘,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更深層次的融合發展?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院長申明浩從數據賦能的維度出發,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的模式構想。他認為,錢跨境、稅平衡、人往來、數流動,各種要素的交換是灣區創新生態系統形成的前提。其中,數據是未來經濟的血液,無數據不產業。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展數據跨境流動不可替代的試驗區,但是數據流動仍是一塊「硬骨頭」,其根本矛盾在於數據流動具有「三元悖論」,諸如數據產權、數據歸屬如何確定等問題,仍是全世界範圍內的未解難題。

1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院長申明浩

粵港澳大灣區之間的相互合作令人期待。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框架下,琴澳一體化發展格局已初步建立,促進粵澳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支撐作用初步顯現。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葉桂平在主題演講中指出,未來廣東可以根據珠海尤其是橫琴的產業發展實際配合澳門特區的發展策略,系統性研究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形成「澳門平臺+國際資源+橫琴空間+成果共享」的產業聯動發展模式,為內地企業「走出去」和國際企業「引進來」提供樞紐平臺。

1
                                                                                  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葉桂平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教授陶然在主題演講中聚焦城市更新與土地利用的模式創新。他認為,城市更新中容易出現「博弈困局」,並帶來「時間陷阱」,其破局的關鍵是在更新政策設計上實現「兩個競爭+一個騰挪」:一是設計更為合理的博弈規則和更為市場化但基本穩定的統一拆遷補償標準,並在此基礎上推動潛在土地供應方的有效競爭;二是地方政府經過土地供應方之間競爭挑選出準備推動的更新片區之後,設計一個有效機製去激勵潛在土地需求方的有效競爭;三是加大規劃的靈活度,充分發揮前兩類競爭作用。合理調整更新片區範圍,利用更新片區附近的農地、產業用地乃至片區內部相對連片且容易拆遷地段去製造出一個有效的「騰挪空間」。

1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教授陶然

騰訊研究院資深專家李孜指出,數實城鄉融合是指基於數字服務體系與線下城鄉基礎設施、公共與商業服務設施融合的一種新的城鄉一體化範式,是新時代縣域鄉村發展的戰略框架(數字政務與公共服務,數字商業與產業服務)。他認為,數實城鄉融合可以帶動信息技術、資本、人力資源、能源、物流、生態文化的城鄉流動,這樣的服務體系和數實的基礎設施,可以為縣、鎮、村三級融入城市網絡帶來更好的政務服務、公共服務與商業服務,同時促進鄉鎮居民數字素養的提高。

1
                                                                                  騰訊研究院資深專家李孜

以「世界工廠」著稱的製造業產業集群,是速度和規模的保障,也是廣東的驕傲。在新的全球化局勢下,廣東發生了什麽樣的變化?南方周末研究院副秘書長、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主任戴春晨基於微觀主體訪談實錄的研究,在集群視野觀察廣東高質量發展。他認為,區域經濟最大的中國特色是非均衡的區域發展格局和超大規模市場。廣東高質量發展如何先行一步?他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重視科研成果轉化,港澳能夠發揮大作用;二是保住供應鏈,引導大型企業給供應鏈企業提應用要求;三是將消費政策和產業政策連同起來;四是給員工幸福,尤其是一線研發人員和車間工人。

研討會現場,戴春晨介紹道,南方周末研究團隊將啟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白皮書》課題研究,深入不同市縣區進行實地調研,探索新時期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1
                                                南方周末研究院副秘書長、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主任戴春晨

 

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的關鍵問題

精彩紛呈的學術幹貨分享為在場觀眾帶來了思想啟迪,圓桌對話也讓本次研討會碰撞出了新的思想火花。

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如何融合」系列問題,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研究員黃抒田,廣東省政協委員、畢馬威中國華南區咨詢服務首席合夥人彭富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助理院長、副研究員袁冉東,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客座教授王達分別闡述了自己的思考。

彭富強從人才視角出發,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路徑。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最難解決的問題是人才,要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一是大灣區既需要聯通,也要吸引國際人才;二是企業有責任將人才利用得更好;三是大學可以在多個層次帶動優秀老師、學生互動起來。

黃抒田指出,在我國自貿區創新內容和導向選擇都趨於瓶頸的背景下,南沙、前海、橫琴中央都給予了相對創新的方案。南沙不光是自貿區,還是傳統行政區、國家級新區,其創新是整體性和綜合性的;橫琴方案是一國兩製的重大創新,它具有高度試驗性,但復製推廣性相對較低;前海擴區不是單純的地理空間和經濟體量擴容,而是在全球金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背景下,針對中國當前供給側改革和產業轉型中所面臨的核心問題提出的示範性解決方案。

袁冉東在談及中國人口負增長的問題時認為,珠三角仍然有很多依靠人口紅利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這是擺在我們面前重大的挑戰。人才是科創的關鍵,而大灣區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呢?他強調,要大力提升「軟基建」水平,這也是鄭永年教授提出的打造「地域嵌入型國際經濟平臺」的有效抓手。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現在傳統基礎設施已經不輸給發達國家了,而像大灣區這樣的地方,缺的其實是住房、教育、醫療等「軟基建」,需要進行重點突破。

袁冉東建議,未來五年內在深圳建500萬套平均60平米的公租房。這樣做有多層意義:第一,有助於徹底解決深圳住房問題,將深圳升級成為不受住房難困擾的「中國矽谷」,而這是連美國矽谷都無法做到的,這必將對全球人才和優質資本形成無法抗拒的強大吸引力,是幫助深圳留住人才和企業的定海神針和使深圳成為「地域嵌入型國際經濟平臺」的撒手鐧。第二,大規模的公租房建設本身就能撬動經濟發展,每年至少能為深圳帶來八個百分點的額外的GDP增長,五年下來,深圳人均GDP有望超過4萬美元,達到高度發達經濟體水平。第三,公租房建設絕不會出現空置浪費現象,是能產生長期穩定回報的有效投資,是地方財政收入模式轉換、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將土地出讓的一次性收入轉為長期穩定收入的有力探索,在當前許多地方財政過度依賴賣地收入的困局下,對全國具有巨大的借鑒意義。

王達從金融方面對粵港澳三地的未來經濟活動談了自己的三個思考:一是在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大潮下,中國金融業的發展和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二是金融的底層邏輯是信用,數字技術讓信用風險定價的方式發生了變化,這是中國金融科技發展面臨的歷史性機會;三是粵港澳大灣區有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的基礎和條件,應該為中國金融業的高質量發展開辟新路徑。

在呈上豐富多元的「思想盛宴」之余,袁冉東亦帶來了最新的研究成果——IIA前沿研究叢書系列首冊《產業政策變革:中國與世界》。產業政策在學術界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在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的產業政策轉型的方向在哪裏?如何才能跟上新形勢,使中國經濟實現創新驅動型的可持續包容性的高質量發展?這些問題需要以科學理性的思考來尋求正確的答案。該書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舉辦的「百川論壇——當代世界產業政策」研討會的學術精華,凝聚產業政策領域前沿學者的深度思考,期望打造一套具有學術研究價值的、具有全球性和前瞻性的、有史料保存價值和啟蒙意義的權威性政策研究叢書。

1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助理院長、副研究員袁冉東

此外,南方周末研究院邀請多位專家擔任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南方周末報社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南方周末研究院院長姚偉新為各位專家頒發聘書。

1
                                                                           南方周末研究院特聘專家證書頒發

作為以「影響力、研究力、市場力」為建設標準的媒體型智庫,南方周末研究院於2020年6月成立了城市(區域)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研究中心深耕城市與區域研究,已推出一批深度與廣度並存、研究與傳播並重,有質量有影響力的智庫產品。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以「研究世界、探索前路、體認天理、經世治平」為理念,與國際事務研究院采用「一院兩翼、協同發展」的運營模式,致力於打造一個集智庫、研究生院、國際論壇三位一體的綜合型研究院,使之成為立足深圳、放眼全球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思想重鎮與政策研究型智庫,培養具有國家情懷和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為區域及國家的戰略發展提供及時的、富有預見性的政策分析。

GBA Review 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