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快评】港中大研讨会“粤港澳大湾区政策创新:‘双循环’战略下的区域融合发展” 纪要(三)


导读 · 2022.12.20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顺畅联通的“双循环”,提升发展的自主性、可持续性和韧性。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最国际化的地区之一,是“双循环”的重要衔接带。在回顾近年实践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发挥大湾区现有优势,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区域融合发展?这就需要大湾区进行“智慧”整合,并针对全球、国家和地方的新情况展开政策创新。

在此背景下,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CCS)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事务研究院(IIA)联合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政策创新:‘双循环’战略下的区域融合发展”主题研讨会于11月5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康本国际学术园成功举行。研讨会就大湾区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本文内容为研讨会纪要的第三部分。

 

研讨会第二部分“金融、创新与双循环”的研讨嘉宾包括洪雯博士(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研究主管)、曾铁勇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教授,数学人工智能中心主任)、夏江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教授,生命科学学院礼任教授)、夏添恩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查塔姆研究所亚太项目副研究员)、庄太量教授(M.H.,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副院长,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谢国梁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名誉高级研究员,中银香港经济研究前主管)、谭安厚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副教授)和Anton Malkin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助理教授)。研讨由黎晨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教授,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礼任研究员)和夏添恩教授主持。

在研讨中,洪雯博士结合多年的政策研究成果和在立法会工作的实践经验,分享了对如何提升香港创新能力,推动香港产业结构多元化的看法。洪雯博士指出,香港的产业结构越来越单一,成为了一个“离地”的国际金融中心。作为资本流通的平台,香港可以有效联通中国内地和境外市场,但这些资本跟香港本地没有什么关系,在香港本地不扎根。未来香港必须重新定义金融的价值,重新思考金融发展的模式,使之不仅仅服务于全球资本流通,也应该服务于本地产业发展所需资本的流通需求,成为一个“在地”的国际金融中心。其中一个切入点就是参考新加坡淡马锡和深创投的案例,政府直接运用金融工具引导产业发展。在这方面,成立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一个很大的突破。香港投资有限公司的站位要高,它不是用来赚钱的工具,而是配合香港未来长远战略发展的有效工具,是政府直接参与、塑造新经济增长的工具。

曾铁勇教授指出谈双循环和科技创新就离不开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就需要芯片,目前芯片是特别关键的问题。现在美国对中国进行高科技方面的全面打压,我们要紧跟发展趋势,芯片不能落后,一旦有新的机会时就要追赶。首先,我们要全面开放,可以借助和聘请一些日本、法国、德国、俄罗斯、以色列的科学家。大湾区有这个优势,比如香港可以高薪聘请这些科学家到大学工作,慢慢把芯片研发的拼图拼起来。另外,生产芯片最困难的就是专业机器的缺乏,这就需要顶尖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投入,把这些任务进行分解。芯片的发展是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的过程,大湾区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和高校的联系。

我的图图

主办方供图

夏江教授结合他在生物化学领域的科研经验,分析了大湾区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夏教授指出,大湾区的学校、企业和医院在科研合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有巨大发展机遇,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主要问题在于——竞争大于合作,隔离多于融合。以深港合作为例,两地的科研缺乏顶层设计、缺乏统筹协调,现在两地合作主要还是在科学家层面的合作,效率比较低,未来若能成立“粤港澳合作委员会”统筹两地的科研发展,会有利于合作的深化。深港合作创新区的建设目前仍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在科研人才方面,各地目前还是着眼于“抢”,而没有着眼于“分享”,人才往往面临“非此即彼”的难择局面。如果把香港的国际化和内地的产业机会相结合,我们一定能吸引更优秀的人才。政策制定是主动脉,但是政策落实就像毛细血管一样,影响着各行各业,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优化,大湾区政策创新一定会惠及千家万户。

夏添恩教授从全球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了大湾区的发展局势。在中美关系急剧恶化的五年间,全球的地缘政治和权力分配的局面也更加复杂。多极化世界中正在出现新的权力中心。香港以及其他大湾区城市作为连接世界各地的窗口,应该避免过度依赖一些传统的外部经贸伙伴,要增加与包括东盟国家的其他区域贸易往来,也需要更加认真地思考如何应对复杂的地缘政治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庄太量教授围绕服务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讨论了大湾区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难点。服务业对大湾区GDP的贡献相对较低,具体表现为:整体增长率较低,城市间增长差异较大。庄教授指出,没有强大的服务业,就难以保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很难留住人才。

我的图图

主办方供图

谢国梁博士讨论了粤港澳大湾区在复杂全球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大湾区是全球重要的制造基地。但在过去的几年里,全球供应链被打乱,大湾区也遭遇了严重的冲击。谢博士提出,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应该与全球市场保持联系,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渠道;香港需要持续发挥其优势,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谭安厚教授以华为举例,讨论了大湾区的创新发展。现阶段的中国非常重视创新,并已经取得显著的进步。谭教授表示,与客户距离的缩短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国的芯片创新。针对企业和行业的制裁将限制整个行业的发展,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将会促进中国芯片生产和开源设计的创新发展。

Anton Malkin教授讨论了大湾区半导体风险投资领域的发展情况。大湾区的半导体创新存在两个困境,一方面是美国的出口限制,一方面是由于半导体产业的特殊性,需要更多的长期投资。大湾区应该鼓励投资早期的科技公司,倡导长期投资。同时,香港作为内地高科技企业融资的主要目的地,在此过程中也起到关键作用。

 

GBA Review 新传媒

编辑 | 袁浩延

校对 | 蔡翌阳

审核 | 冯箫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