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论坛——中国外部环境的变化与评估2021研讨会


来源:GCCS微信公众号

2021年9月11-12日,“百川论坛——中国外部环境的变化与评估2021研讨会”在深圳前海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暨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主办。论坛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前外交官、前国际组织官员和其它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和评估当前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希望通过此次会议的理性讨论,为决策者制定战略和政策提供相应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0

百川论坛与会嘉宾合影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教授致开幕辞,对前来与会和在线上参会的各界人士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并说明了百川论坛的举办初衷。近年来,国际政治风云变幻,西方主导的国际自由经济秩序面临各种挑战,全球化的方向开始发生变化;而各国内部经济上的结构性问题又引发了国家治理危机,使得民粹主义正在冲击西方传统的政治秩序;同时新冠疫情的持续给世界造成巨大的困境,使变局加速演变。对中国来说,我们面临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交无小事”,尽管我们已经强大起来,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这句话仍然适用今天的中国。因此,如何了解并看清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外部环境做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评估,帮助决策者做正确的、精准的、具有预见性的外交决策,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郑教授解释,“百川论坛”取名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希望各种思想、各种方法,不管是外来的、现代的,还是本土的、古代的,都可以在这里有一席之地,通过集思广益、思想交锋、积厚流广,慢慢在这里孕育一个凝聚各方智慧的海洋。郑教授表达了对本次百川论坛的高度期许,致力于把“百川论坛——中国外部环境的变化与评估”举办成一个年度的研讨会,邀请国内的学者、政策研究人员、各业界人士前来参与。希望借此契机,将国内外的思想力量联合起来,对中国的外部环境做出全面系统的评估。同样重要的是,通过集思广益,最终可以总结出一套比较科学的国际环境评估方法,为中国的外交思想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0

郑永年教授发表开幕致辞

杨洁勉博士,曾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现为该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以“世界格局的加速演变与中国的应对”为题作主旨演讲。杨博士指出,想要看清世界局势,首先就要立足现实,认识到世界格局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是常态,跨越发展是例外。如果希望对未来描绘一个大致的轮廓,首要就是解决现实问题和建构新型国际关系,并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起来。历史的传承和时代的创新是并存的,更是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

杨博士从四个方面深度剖析了当今国际形势和未来的中国格局:第一,想要重构和解读世界格局是什么,就要先理清资本主义问世以来国际格局的发展轨迹;第二,思想理论的研究必不可少,面对与时俱进的思想和不时徘徊回流的思潮,思想只有在不断的交流、交汇和交锋中才能步入成熟;第三,要有全球战略的思维和思考模式,中国在应对世界格局变化时需要制订近期、中期和长期的战略目标,做到顺势而为的同时也不回避逆势的挑战;第四,要进行体系机制的战略研究,梳理和审视现有体系机制并在结合长远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国发展的方案。最后,他强调,重构世界格局之路,仍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和国际社会共同建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0

杨洁勉博士进行主题演讲

会议第一天围绕“失序中的国际秩序”、“变动中的大国关系”、“中国与东亚”和“中国与南亚与中东”四个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度的探讨与交流。对“失序中的国际秩序”的讨论提供了这次研讨会的国际背景,尽管国际秩序的失序有多种原因,但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逃避失序所带来的深刻影响。经验地看,大国关系的巨大变动是失序的源头,如何调整大国关系也是构建新秩序的基础。对中国而言,我们不仅要看到中美两国关系的变动,更要重视这种变动对周边外交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东。

论坛首个议题“失序中的国际秩序”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郝雨凡教授主持和评议。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教授分享了他对“美国霸权衰落对国际秩序的影响”的看法;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达巍教授回望和分析了世界秩序的失序现状;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朱锋教授则从疫情冲击下的国际战略格局角度出发,探讨了中美关系的演变态势。

0

议题一:失序中的国际秩序

第二个议题“变动中的大国关系”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宋新宁教授的主持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教授认为如果要避免一场新冷战的回归,欧洲这支力量的影响和作用极其关键;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锋教授则从“深度多元主义”这个概念的角度探讨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大国关系的结构性的趋势;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的张昕副教授则提出,在大国关系中,除了中美欧三边关系之外,研究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格局也十分重要。

0

议题二:变动中的大国关系

第三个议题着眼于“中国与东亚”的关系,由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郭海博士主持和评议。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凌胜利副教授对朝鲜半岛局势进行深入分析;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南洋研究院的衣远副教授则聚焦于大变局下的中国-东南亚“一带一路”面临的合作与挑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的薛晨博士重新审视了边缘地带理论对解释中国周边安全的适用性。

0

议题三:中国与东亚

第四个议题关注的是中国与南亚与中东的关系,由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驻会研究员陆洋老师主持和评议。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的殷罡研究员从人文和大历史的角度探讨了阿富汗和中东局势的演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林民旺研究员评估了南亚战略环境的变化对中国的挑战;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的曾向红教授对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以后会怎样调整中亚政策的问题做出了推断。

0

议题四:中国与南亚与中东

如果说第一天的讨论是根据大国关系对区域关系的影响而展开的,那么第二天会议是根据几个重大的主题和议题来组织讨论的,包括“中国与全球治理”、“地缘经济”、“国家安全与危机管控”和“法律与规则”。

“中国与全球治理”是本次论坛的第五个议题,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袁冉东博士主持。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副会长、前国际能源论坛(IEF)秘书长孙贤胜博士梳理了新形势新变局下的全球能源治理新特点;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汤伟老师探讨了不同制度对疫情管控的影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天阳副研究员则指出了伪真相时代的极端化问题。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关天如副教授对这场讨论进行了评议。

0

议题五:中国与全球治理

论坛的第六个议题围绕“地缘经济”展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段啸林博士主持和评议了这个主题的讨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教授分享了他对在过去30年所形成的经济相互依赖的关系,现在却正在被“武器化”和“安全化”这一现象的看法;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李巍教授通过讨论企业目前生存的状态来描述复杂的中美经济关系中可能存在的不同前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朱杰进教授,探讨了中美之间在地缘经济、科技领域的竞争中展现出的不同模式,以及这个模式背后的逻辑。

0

议题六:地缘经济

论坛的第七个议题将目光聚焦于“国家安全与危机管控”方面,这个有很强现实意义的主题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李杰博士主持进行。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国家安全战略教研室副主任张弛副教授认为国家安全是国际关系的核心,并围绕中美之间的危机管控展望未来;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的高级研究员赵通老师探讨了引发军事危机风险的可能因素,分析了进行危机管控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进行危机管控的一些可行思路和具体措施;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蔡翠红教授则就最新的热点“人工智能”入手,提出了科技本位主义这个概念,深度剖析了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战略稳定。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的樊吉社研究员对这场讨论进行了评议,认为国家安全和危机管控正在发生一种深刻的变化,而技术的进步和扩散产生的影响亦是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

0

议题七:国家安全与危机管控

“法律与规则”这个议题虽然放在最后,但在谈到失序、规则重构、话语权重建等议题中,却是一个核心的问题。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总经济师梁晓晖研究员主持和评议了这场讨论。前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代表周健博士,分享了他对外部环境变化与国际秩序的看法;中山大学法学院的刘瑛教授详细讨论了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限制措施;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党和苹博士,通过孟晚舟案这一案件入手,探讨了美国长臂管辖到底对国际秩序带来了怎样的根本性冲击。

0

议题八:法律与规则

最后,郑永年教授进行闭幕总结。郑教授总结说,这次讨论达到了事先希望达到的目的,即通过理性的讨论达成共识。尽管大家来自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但对中国的国际环境变迁所带来的影响和中国如何回应这些变迁还是有很多共识的。尽管国际秩序因为大国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但无论是改革还是重塑国际秩序还是需要通过大国之间的合作。中国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越来越具有现实的需要,因为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得到解决,包括气候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公共卫生问题、互联网安全问题、极端民粹主义、恐怖主义问题等等。没有一个大国可以单独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再者,大家对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也达成了诸多共识。近代的国际关系理论是西方社会科学家根据西方(先是欧洲,后来是美国)的国际关系经验建构起来的。我们可以学,但不可以照抄照搬,因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必须基于中国本身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的实践。不仅国际关系是这样,国际法也是如此。

郑教授也指出了未来研讨会议题设置所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已经有参与者提出了中等国家、小国在国际关系上作用问题。尽管大国为国际关系提供了结构性因素,但中等国家的作用不可忽视。欧洲国家形成的欧盟、金砖国家、土耳其等都在寻找自己的国际定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同样,小国也非常重要。经验地看,大国政治危机往往是从小国开始的。大国之间的关系不会被忽视,但小国则容易被忽视。如何处理与小国的关系总是会深刻影响大国关系。

 

0

郑永年教授的闭幕致辞

至此第一届百川论坛圆满落幕。这场国际关系领域的盛会,吸引了来自学界、媒体和各界人士的目光,使深圳前海——这个“特区中的特区”再次成为瞩目的焦点。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发展前景尚不明朗。本次会议对中国外部环境做了全面系统的评估,将为来自各界的思想者提供一个更广阔而包容的研究思路,也为新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注入思想动能和贡献一份力量。

新华社、光明日报、香港大公文汇传媒、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21世纪经济报道、深圳卫视、广东卫视等主流媒体同步跟踪报道了此次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