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报告269期】郑永年 、徐兰朦:振兴民营企业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
发布于:2023-09-01
关键字 民营企业 民营资本 民营经济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在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提供就业、扩大税基、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56789”常被用来形容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不过,“56789”只是全国民营经济的平均水平,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民营经济发达区域,民营经济发挥的作用远不止于此。2021年中国民营经济(浙江)高质量发展指数显示,民营经济对浙江省贡献呈现“67789”的特点,即贡献了67%左右的GDP、73.4%的税收、75.5%的创新投入(全社会R&D人员投入)、87.5%的就业、96.7%的市场主体。
 

民营企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尤其在国家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的今天。从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毫无疑问,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出台政策措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强调恢复民营企业信心的重要性。

 

然而,在现实层面,众多重振民营企业信心的政策似乎没有产生理想的效果,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效果或者在一些地方起到了反面效果。经验地看,尽管当前中国进入疫情后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民营经济的发展却出现广泛的疲软现象。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私营企业利润下降21.3%。企业利润的下降也随之引发了投资的信心不足,据2023年一季度投资数据显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仅同比增长0.6%,国有部门投资增速则高达10.0%。2023年5月最新数据显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已同比下降0.1%。一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为54.2%,明显低于去年一季度的56.9%。而今年一季度投资增量中民间投资占比更是下滑至6.7%,低于2022年10%的增量贡献率,更远低于2021年79.1%的增量贡献率。同时,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国80%以上城镇劳动就业,民营经济的疲软与民营企业躺平所导致的企业大规模裁员、招聘指标缩紧也带来了严峻的就业问题。在一周工作一小时及以上就属于就业的低标准下,2023年5月全国16—24岁青年失业率仍然上升至20.8%,创下了2018年有该数据以来的新高。各项经济与社会指标无不反映出民营企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除官方统计数据外,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民营企业的调研结果也显示,民营企业普遍地对经济投资信心不足、动力不足。概括地说,民营企业目前普遍呈现出三种状态:第一,优先选择“走出去”,宁愿付出巨额资金成本也要逐步将资本外移、企业外移;第二,缺乏对未来的预期而选择躺平、不投资,有些甚至主动向政府提出愿意将企业直接交给政府;第三,大量的民营企业因为各种不利因素不得不关闭停产倒闭。可以说,不管是从经济数据还是从企业调研结果看,目前还看不到民营企业投资信心的增强,也看不到民营经济复苏的迹象。毫无疑问,鉴于民营经济在就业、税收和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民营企业得不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将会面临更大的问题。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研究,想要回答中国民营企业为什么得不到恢复发展这一问题,就要为民营企业解决三个相关的问题:第一,企业家为什么要做企业?第二,民营企业做什么?第三,民营企业如何做?这三个问题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第一个问题回答企业的目的,第二个问题回答企业的空间和内容,第三个问题回答企业发展所能得到的手段和工具。

研究问题

  • 企业家为什么要做企业?
  • 企业家做什么?
  • 企业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