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4日,“百川論壇——當代世界產業政策2021研討會”在深圳龍崗圓滿落幕。本次論壇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暨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主辦。這場縱觀政治與經濟領域的盛會,吸引了來自社會各界人士的目光,並得到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領導、深圳市龍崗區領導、深圳市企業界代表及社會各界媒體的鼎力支持。研討會彙聚了近百位不同領域的專家、企業家,並邀請到中國社科院、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上海社科院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國內高校的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其它各領域的專家前來與會。嘉賓們帶來了精彩而深刻的主題演講,為探討和評估當前世界主要經濟體產業政策的重大變化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與會嘉賓合影
本次論壇旨在通過理性討論和思想碰撞,共同解析中國政府提出的“國內國際雙迴圈”經濟政策,把脈新冠疫情影響下世界各國經濟領域的競合關係新變化,關注熱點問題對產業政策新形勢的影響,從而理清目前錯綜複雜的國際經濟環境帶來的矛盾和挑戰,為中國企業發展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路徑。
論壇共設置七個議題,並通過“四大主題”和“三大區域”依次展開。首先將目光聚焦於近期國際上的四大熱門議題——“新冠疫情”、“中美技術標準制定競爭”、“半導體產業鏈國際佈局新動向”,以及“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實現”。
首個議題“新冠疫情對各國產業政策的影響”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人文社科學院代行院長、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教授主持展開。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賀俊研究員率先為我們分享了“面向製造強國的中國產業政策”這一主題,他認為“過去中國是製造大國,未來中國是製造強國”,而成為製造強國有兩個要素——既要“安全”,還要足夠“強”。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的朱華晟教授則將自己在地理學當中對產業的觀察跟大家分享,帶來以“新冠疫情下中外產業創新政策動向比較——以生物醫藥產業為例”為主題的演講,分享了他從微觀的角度看一個宏觀政策走向問題的研究。“後疫情時期日韓數字經濟政策”是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產業經濟研究室副主任蔣媛媛副研究員的演講主題,她從數位經濟領域入手,探討了後疫情時期日韓兩國的政策制定狀況,以及中日韓三國在此領域的產業合作和政策創新的情況。
議題一:新冠疫情對各國產業政策的影響
第二個議題“中美競爭新前沿:技術標準制定”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的宋新甯教授主持評議。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吉林大學美國研究所副所長史本葉教授為我們分享了“中美科技競爭:從底層邏輯到頂層表現”這一主題,他提到2020年外交政策有一個說法,即中美之間的“斯普特尼克”時刻,從中美科技競爭來看,如果底層是體系之爭,那麼在頂層就是技術標準之爭。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世界經濟系、美國加拿大經濟研究所亢梅玲副教授則探討了“全球高科技產品貿易網路的演化機制及其現實挑戰”這一主題,通過資料和模型來看高科技產品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特徵。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張芳博士則聚焦“中美在低碳能源創新領域的競爭與合作”,她從技術創新、國家研發投資等角度分析了中美在此領域中的競爭與潛在的合作機會。
議題二:中美競爭新前沿:技術標準制定
近年來,中美兩個國家在科技領域的競爭日益突出,其中半導體產業無疑處在核心和關鍵的位置,因此第三個議題“半導體產業鏈國際佈局新動向: 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的影響”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該議題由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王達教授主持評議。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基礎研究學者陳曉東研究員,以“產業鏈安全可控:地緣政治經濟視角”為題發表演講,他將產業鏈安全的未來發展方向歸納為六個方面:一是要突破核高基;二是體制和合力;三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四是核心增長極和集群之間的協同;五是國內國際雙迴圈的新格局;六是規則的銜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段嘯林博士,就“近十年來中國稀土戰略的調整及其對世界市場的影響”這個主題,從世界稀土的儲量分佈、國家政策和國際市場的影響等幾個方面展開全面的探討。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Anton Malkin博士,以“中國在全球半導體價值鏈中的機會和制約因素:技術週期、地緣經濟學和政策選擇”為題發表演講,他提出美國針對中國的科技封殺,確實對中國帶來挑戰,但也為中國公司進入半導體行業更先進的領域創造了機會。
議題三:半導體產業鏈國際佈局新動向: 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的影響
第四個議題聚焦近期熱議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中國產業政策的影響”,並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袁冉東博士主持。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王燦教授首先通過“碳中和技術體系及政策需求”這一主題,為我們解讀了碳中和的背景、技術體系和產業影響。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丁丁教授則為我們講解了“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法律規制”,分享了碳市場的政策發展與自下而上的立法進程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的重點規則與內容。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社會科學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城市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黃平博士就“體用一源:如何構建具有生態文明內核的低碳產業政策”這一論題,為我們深度解析了生態文明這一不同于工業文明的社會技術形態。
議題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中國產業政策的影響
論壇還對三大國家和區域——美國、歐盟和日韓的產業政策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與會嘉賓分別圍繞不同主題發表了精彩的演講。
首先,議題五聚焦“美國產業政策”,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段嘯林博士主持。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文科百人計畫研究員耿曙教授,以“美國常保繁榮的秘密: 解析‘隱藏的發展型國家’”為題,為我們生動的解析了美國的產業政策,並指出了中國可以從中得到的啟示。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百人計畫研究員俞晗之研究員,討論了“新興生物技術的產業發展與全球治理”這一主題,並提出當前新興生物技術的全球治理模式出現失靈,對於我國來說既是使命又是機遇。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劉戒驕研究員,帶來主題為“從製造業看美國產業政策”的精彩演講,為我們梳理了美國製造業政策的演變。
議題五:美國產業政策
議題六則關注“歐盟產業政策”,主持人是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的何恬博士。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副院長丁純教授,為我們清晰地梳理了“歐盟產業政策的歷史演變、定位成因與發展前景”,並分析了歐盟產業政策的困境和政策趨向。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首席研究員(副所)、教授張茉楠研究員,分析了“歐盟戰略主權下的產業政策動向”,探討了歐盟戰略主權的背景及表現,指出了歐盟產業政策的變化及重點。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劉露馨博士的演講“在發展與競爭之間:歐盟與美國科技產業政策的協調與衝突”,解讀了歐盟與美國科技產業政策的演進邏輯,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美歐當今的科技產業政策。
議題六:歐盟產業政策
最後一個議題關注“日韓產業政策”,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李傑博士主持。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北京大學企業與政府研究所所長宋磊教授,講解了“創新促進或能力構築:日本產業政策的關鍵主題”,從理論到實踐詳細講解了產業政策的類型。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田正副研究員,展開了以“日本產業政策動向及其對中國的影響”為主題的演講,解析了日本產業政策邏輯的轉變思路。山東大學東北亞學院、山東大學中日韓思想庫網路研究基地(威海)主任李冬新副教授,分享了“新冠疫情背景下韓國產業政策的應對與革新”,通過對韓國當下經濟現狀、產業發展現狀、政策的應對與革新和中韓產業合作的思考與展望為我們全方位地分析了韓國的產業政策全域。
議題七:日韓產業政策
論壇最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郝雨凡教授進行閉幕致辭。首先,郝雨凡教授代表高研院向所有前來參加“百川論壇——當代世界產業政策2021研討會”的嘉賓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表示本次論壇是“充滿智慧的、真知灼見的、收穫匪淺的兩天”。
郝雨凡教授還指出,本次論壇是一個深層次的、理性的、邏輯的、有“新東西”產生的探討和交流。研討會涉及的內容不管是當下正火的數位化經濟、產業鏈安全、碳中和等政策前沿,還是學術理論的創新,目的都是為了探討出“中國模式”下的產業政策。總的來說,就是“中國產業政策”在面對變化多端的國際挑戰時,該如何謀篇佈局或者說進行合適的戰略定位的問題。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雖然“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但國際格局不穩定的形勢依然嚴峻。中國如何在新發展格局下,避免造成無序競爭,構建和發展出一個更為開放和包容的產業政策,創造一個能夠與世界合作共贏的經濟環境,都是我們需要在未來持續思考的問題。
郝雨凡教授進行閉幕致辭
“當代世界產業政策”是“百川論壇”系列研討會其中之一,我們曾在上個月舉辦了“中國外部環境評估”研討會,未來還將有更多的系列。“百川論壇”取名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是期冀通過集思廣益、思想交鋒和積厚流廣的方式,孕育一個凝聚各方智慧的海洋,將國內外的思想力量聯合起來,對當前國際環境及各國產業政策領域的重大變化做出全面系統的評估,為中國制定相應的戰略和政策提供理論和現實依據。長遠來看,我國在經濟發展的實踐上已經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而對產業政策的深入研究和梳理也將對我們構建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產生非常積極的作用,這也是我們未來將要求索的方向。
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深圳特區報、深圳報業集團、21世紀經濟報導、鳳凰衛視、深圳衛視等主流媒體會同步跟蹤報導此次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