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君:以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應對世界變亂交織的挑戰


導讀  · 2022.01.10

本文由IIA學術編輯組根據于洪君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主辦的百川論壇——「第二屆中國外部環境的變化與評估:如何實現亞洲的持續和平?」2022研討會上的主旨演講內容整理而成。

 

當今世界變亂交織。我們如何在風雷激蕩、滄海橫流的世界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並保持足夠的戰略定力,成為必須回答的時代之問。

在黨的二十大上,總書記就當今國際形勢有一段精彩論述。他說:「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一方面,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決定了人類前途終歸光明。另一方面,恃強淩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等霸權霸道霸淩行徑危害深重,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取決於各國人民的抉擇。」

下面我講三個方面的問題。

 

當今世界變亂交織的主要表現

首先,要全面認識我們所處的這個風雲變幻、日新月異的時代,全面認識錯綜復雜的大國關系、熱點問題和我們的周邊環境。

2013年3月總書記出訪俄羅斯時,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了有關國際形勢和中國對外關系的政策性演說,旗幟鮮明地闡明了他對當今世界的看法:「這個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國際力量對比繼續朝著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方向發展」「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裏,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裏,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他特別強調:「各國應該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各國人民應該一起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正是從這時起,總書記反復呼籲國際社會: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二十大報告指出:「世紀疫情陰霾未散,局部沖突硝煙又起,冷戰思維和集團政治回潮,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擡頭,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觀察國際形勢,一定要有辯證的思維和方法。觀察、思考這個變亂交織、動蕩加速的世界,一定要認清「變」在哪裏、「亂」自何方?

(一)大國關系持續緊張,力量對比進入新周期

大國關系是整個國際關系的核心。大國力量對比是國際戰略格局變革的重要引擎。

首先看美國。美國仍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在許多方面擁有其他國家、其它力量不具備的特殊優勢。但美國的社會製度設計存在重大缺陷,兩黨政治綁架了整個社會。這幾年,美國各種問題集中爆發,導致國內民粹主義、種族主義惡性膨脹,對外關系失序,孤立主義、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扭曲結合。我們說美國正在衰落,並非故意唱衰美國,而是因為美國已經進入下滑通道。同上世紀50-60年代相比,包括同冷戰結束初期相比,美國處理內外問題的能力和手段已力不從心。美國對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的拉動作用,已被中國超越。

2020年,美式民主漏洞百出,社會撕裂登峰造極,兩黨惡鬥無以復加,就連國會都被「攻陷」。美國的形象和美國的製度,成了全世界的笑料。雖然美國中期選舉比公眾預期的平穩,共和、民主兩黨都對選舉結果表示樂觀,但整體看,美國未來仍充滿變數。特朗普已公開宣布,他要參加2024總統大選。拜登雖未明確表態,但他極有可能投入2024大選。美國向何處去,國際社會正在拭目以待。

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最重要也最復雜的雙邊關系。兩國建交40多年來,政治互動不斷加強、利益交織不斷擴大、人文交流不斷深化、安全對話不斷拓展,兩國人民和國際社會受益良多。但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根深蒂固,美國無法承受中國迅猛發展、快速崛起給國際關系和世界格局帶來的新變化,無法接受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卓有成效的國家治理給發展中國家和整個國際社會的示範效應。近年來,美國對中國的遏製、打壓、圍獵和封堵,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中國的核心利益受到來自美方的巨大威脅和挑戰,兩國關系也正面臨建交以來最緊張也嚴峻的考驗。

1992-2024年全球最大經濟體預測

“”

數據來源:IMF, Statista

 

當前,國際關系體系中的另一重要行為體是歐盟。歐盟曾是區域一體化的樣板和楷模,但經過近些年的內部沖擊、外部挑戰,再加上改革失誤、內耗增大,歐盟已呈現「碎片化」狀態。從2021年1月1日起,英國退出歐洲單一市場與歐盟關稅同盟,這對其沖擊很大。但歐盟畢竟是個超國家行為體,各成員國向歐盟領導機構讓渡部分主權,使歐盟在國際事務中擁有相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1975年5月6日,中國與歐盟的前身——歐共體建交,開啟中歐關系新階段。此後,中歐關系不斷發展,但由於價值觀體系不同,對許多國際問題的政策主張不同而一波多折。

歐盟和美國建立了較為穩定的跨大西洋夥伴關系,相互之間雖有分歧、摩擦和矛盾,但終究還是戰略夥伴,不會分道揚鑣,更不會形成截然不同的對立勢力。在打壓俄羅斯、遏製中國方面,歐美立場基本一致,參與國際治理的戰略目標和利益訴求,彼此相同或相近。未來相當一段時期,歐美還將是國際上密切合作的同盟者。相互協調並深化合作,仍將是歐美關系發展的主旋律。

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使中歐關系顯示出某種積極跡象。只要我們努力爭取和推動,繼續把歐盟看作多極化進程中的重要力量,堅持中歐「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攜手共進、打造夥伴關系的既定原則和立場,中歐關系得以改善的可能性就還在。但我們還是要充分估計中歐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對歐盟緊跟美國、加大遏製中國的外交態勢,我們要做充分準備,否則就會犯戰略性錯誤。

俄羅斯也是世界多極化的重要推動力。作為擁有獨特文明的斯拉夫大國和資源豐富的新興經濟體,俄羅斯能量巨大,且特立獨行。2020年俄羅斯修改憲法,取消總統任期屆數限製後,普京時代可能無限延續,成為了俄羅斯同歐美分歧加劇、對抗升級的重要因素。再加上2008年俄格戰爭、2014年俄羅斯「收回」克裏米亞,種種因素相互疊加,俄歐、俄美關系雪上加霜。2021年底俄與美國、北約的戰略穩定對話破裂,導致2022年2月俄烏戰爭全面爆發。如今,俄同美國、北約及歐盟的關系形同水火,大有不共戴天之勢。這是當前大國關系乃至整個國際關系嚴重惡化的鮮明例證。

1

橙色為北約成員國,藍色為歐盟成員國,

紫色為同時是北約和歐盟成員國的國家。

(圖源:維基百科)

 

相比之下,這些年來,中國已成長為負責任、敢擔當、有作為的發展中大國。中國成就、中國道路、中國經驗的國際認可度越來越高。國際力量對比「東升西降」,不僅表現在經濟層面,同時也表現在政治、文化、科技、國際事務等諸多方面。正因為如此,總書記在二十大上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這是當今世界國際力量對比重大變化的現實圖景。

(二)新老問題盤根錯節,地區沖突此起彼伏

談及地區沖突,人們首先想到俄烏沖突。實際上,更長期、更難化解、對國際關系和人類文明進程影響最大的,是中東地區的動亂和沖突。冷戰結束30多年,中東的歷史積怨和地區問題一個都沒有解決,世界兩極結構崩潰引發的矛盾和沖突接踵而至。曠日持久的阿以沖突、美國發動的兩次海灣戰爭,以及十多年前爆發的「阿拉伯之春」,使整個中東愈發動蕩和混亂。如今,伊拉克、利比亞山河破碎,也門、敘利亞在硝煙戰火中呻吟,庫爾德問題久拖不決,「伊斯蘭國」成世界公害。伊朗、沙特、埃及、土耳其等地區大國的博弈互有進退,外部勢力的爭奪此消彼長。土耳其異軍突起,領銜建立突厥國家聯盟,給中東的地緣政治環境和安全態勢帶來新的變數。

冷戰結束後的非洲地區,普遍接受了西式民主,許多國家陷入「逢選必亂」的怪圈,有的還發生了大規模內戰和族際沖突。近年來,該地區的不穩定性與不可測性明顯上升。乍得、索馬裏、尼日利亞、埃塞俄比亞等國出現不同程度的動亂和沖突。在拉美地區,許多國家社會抗議頻發。近年來,美國進一步插手幹預,不少國家面臨政局動蕩與社會沖突相互疊加的現實風險。

當然,目前對國際關系影響最大的地區沖突,當屬俄烏戰爭。俄烏之戰是歐洲大裂變和世界大變局相互牽動的變奏曲,其根源在於北約東擴。北約作為冷戰的產物和工具,冷戰後非但沒有自我了結,反而無底線東擴,對俄羅斯安全構成重大威脅,終於導致戰爭爆發。這是俄羅斯反抗美國霸權、抵禦北約東擴、威懾歐盟的無奈之舉,是針對西方代理人的特殊軍事行動。被動挨打的烏克蘭獨立後親美親歐,加劇了俄烏之間的對立和沖突。俄羅斯全面出兵烏克蘭,自然還有更深遠的戰略考量。所以說,俄烏沖突不僅是歐洲大裂變全面開啟的前奏曲,也是世界百年大變局深入發展的風向標。這場烈度最大的地區沖突何時結束、以何種方式結束、外溢風險到底有多大,我們目前仍無法作出準確預估。

(三)周邊形勢充滿變數,熱點難點依然無解

中國是周邊環境最為復雜的世界大國,長期奉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睦鄰友好外交政策。目前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總體上看,仍然處於建國以來最好或者說相對較好的時期。

首先,從東北亞方向來看,尹錫悅政府上臺後,對外政策親美疏華,中韓關系前景模糊。日本現政權追隨美國、遏製中國,在臺灣、南海乃至中國內政問題上幹預勢頭加大,中日關系走勢堪憂。日韓兩國持續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同盟,甚至直接參與北約峰會,這尤其值得警惕。

其次,我們關註東南亞方向。美國在臺灣和南海問題上變本加厲地挑戰中國底線,沖擊中國核心利益,另有一些國家跟風作亂,導致地區局勢不時緊張。沖突風險、戰爭風險始終未除,但中國和東盟的關系持續穩定,務實合作穩中向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即RCEP協定)生效後,中國與東盟各國領導人頻繁互訪,特別是總書記去年出訪東南亞,引領中國與東盟關系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印尼、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發展對華關系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有包容性和建設性。

再次,南亞方向,印巴之間齟齬不斷,嚴重妨害地區和平與發展。中國和印度的關系總體穩定,但兩國間邊境問題一直無法解決。在此背景下,印度迎合美國印太戰略,加入美日印澳四方對話機製,參與所謂的「印太經濟框架」,抵製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拒絕參加RCEP,種種跡象都表明中印關系遠沒有完全理順。相比之下,中巴關系非常穩定,「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毫不動搖,但巴基斯坦國內局勢復雜,恐怖襲擊不時發生,「中巴經濟走廊建設」面臨很大沖擊。中國與尼泊爾等其他南亞國家的關系持續向好,「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互利合作,進展順利。

最後,中亞方向也值得引起註意。中亞五國均為穆斯林國家,蘇聯解體前後,塔吉克斯坦曾發生大規模戰亂,吉爾吉斯斯坦後來也幾次發生「顏色革命」。不過,總體上看,中亞地區並未出現全面失控局面,這一點令人欣慰。但今年情況有變,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均出現較大規模動亂,雖然得到控製,但社會不穩定已無庸置疑。中國和中亞國家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傳統友誼與時俱進,務實合作卓有成效,特別是共同打擊「三股勢力」,各方合作緊密。去年,「上合組織峰會」在烏茲別克斯坦成功舉辦,這表明中國與中亞五國的共同發展與安全將出現緊密聯動、和諧共榮的新局面。

 

以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應對世界的「變」與「亂」

2013年3月,總書記以國家元首身份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發表講話,向全國全世界鄭重宣告:「中國人民愛好和平。我們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致力於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履行應盡的國際責任和義務,繼續同各國人民一道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後來,總書記又多次闡明,面對變亂交織的世界,中國提供的方案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

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上,總書記還特別談道:「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  

秉持這樣的理念,這些年來,我們黨始終把和平發展道路作為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唯一選擇。通過自身發展為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提供機遇,成了我們黨和國家的堅定意誌。我們發起了一系列重大的主場外交,譬如兩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G20杭州峰會、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峰會,以及多次國際互聯網大會、博鰲亞洲論壇、上海進口博覽會等等。這些規模盛大、氣勢如虹的主場外交,充分顯示了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宗旨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強大走勢和輝煌前景,顯示了中國共產黨人胸懷天下,即「以天下為已任」的偉大氣魄與膽識。今年,我們將迎來共建「一帶一路」10周年。近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取得了巨大成就,有14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和中國簽訂了200多份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倡議及相關主張寫進了聯合國和多個國際組織的文件,這是任何國家未能做到的,也是任何國際組織中都未有先例的。

2

圖源:CGTN

 

如今,中國已經是響當當的、名副其實的、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大國就要有大國的樣子。在對外關系方面,就要彰顯中國式大國特色、大國氣派、大國風格。在當前大國關系走勢依然曲折復雜的嚴峻態勢下,中國處理大國關系,自然要「謹言慎行、舉措適當」,自然要做出巨大努力,以防大國關系全面脫軌、總體失控。

毫無疑問,中美關系今後仍將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復雜的雙邊關系。中國反復強調,世界需要健康穩定的中美關系,推動兩國關系回到正常發展軌道,符合雙方共同利益——這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特朗普執政時期,中方為穩定和改善中美關系做了大量工作。盡管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態度反復無常,但為了兩國關系保持穩定,為了兩國關系正常發展,中國盡了最大努力,表現出了最大誠意。

拜登上任後,總書記和拜登多次進行電話溝通,多次進行視頻會晤,又在巴厘島舉行了舉世矚目的面對面會晤,向世界傳遞重要信息。只要美方與中方相向而行,中方對待中美關系這一原則立場和建設性態度就不會改變。

歐盟的近況很復雜,有人說歐盟前景不太樂觀。但目前看,中歐關系是當今世界十分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盡管中歐關系面臨許多問題,中國仍在盡最大努力推動中歐關系向前發展。2021年,中歐貿易額首次突破8000億美元。2022年前三季度,中歐進出口總額達6460億美元,同比增長7.9%。其中中方對歐盟的出口大幅增加。中國與歐盟不存在直接的地緣政治沖突,不存在安全利益對抗,問題是歐盟追隨美國,搞「價值觀同盟」,幹擾中歐關系與務實合作正常發展。盡管如此,中方對中歐關系未來發展仍滿懷善意,也充滿期待,正在盡最大努力推動中歐關系向著符合雙方利益、符合國際社會期待的方向發展。   

俄羅斯目前處境較為艱難,但新時期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與時俱進,本色不改。盡管俄烏沖突使中俄關系面臨著一些考驗,但中方一如既往,仍盡最大努力鞏固和加強雙方政治互信,拓展和深化雙方多領域務實合作,尤其是能源合作。

中國近年來高度重視周邊事務和周邊外交,2013年曾專門召開過周邊外事工作座談會。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次召開的有關周邊工作的重要會議。中國始終認為並公開表示:周邊地區是中華民族生身立命之所、繁榮發展之基。這些年來,中國在周邊工作努力開拓,銳意進取,成效卓著。「區域全面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協定」(RCEP)的簽署就是中國周邊外交的重大突破。有了這個規模龐大的新型自貿區,去年中國與協定內十四國進出口總額達人民幣12萬億,增幅約18%,占中國外貿總額的30%以上,成績可賀。

簡而言之,國際大環境和周邊小環境變數增多,挑戰增多,總的特點是變亂交織,利弊相關,挑戰與機遇並存。只要我們善於因勢利導,把握機遇,就能把握歷史主動,有所作為。

 

世界經濟大勢和中國對外經濟關系

近年來,國際舞臺亂雲飛渡,世界經濟千變萬化,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世界大勢沒有改變也不可能改變。2017年,面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幾大難題,總書記向國際社會提出「發展倡議」、「合作倡議」和「治理倡議」。國際社會,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共同努力,抵製住了霸權主義和霸淩行為的幹擾破壞,維持了世界經濟總體向好的大方向。

2019年,各國的GDP按美元計價,美國世界第一,中國緊隨其後。當時中國GDP約為14.3萬億美元,總量約為全世界的16%,人均GDP首破1萬美元,製造業規模超過了美、日、德三國之和。2020年,新冠疫情對世界經濟沖擊很大,全世界經濟下滑,但中國經濟依然保持增長,呈現出「風景這邊獨好」的局面。2021年,世界經濟形勢依然嚴峻,中國經濟受到疫情的沖擊比2020年還大,但中國率先吹響經濟復蘇集結號,使得GDP總量和人均GDP更上一層樓

3

圖源:港大經管學院官網
 

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2021年經濟總量已達到114萬億人民幣,占全球總量18.5%,與美國的差距進一步縮小,人均GDP達到1.2萬美元新高。基於這些成就,總書記滿懷信心地告知全世界,中國已進入創新型大國行列。這些來之不易的成就足以證明,中國早已不是歷史上那個動輒封閉、熱衷保守、滿足於守成的大國。中國是一個全面開放、銳意進取、廣泛合作的創新大國。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已經站在進步發展的更高歷史起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備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完善的製度保障,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國各族人民將全心全意地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將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決履行「永遠不稱霸、不擴張」的鄭重承諾,繼續致力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最後,可以用一段話來作總結:以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應對變亂交織的世界,中國與世界同行、與時代同步的良性互動,未來可期。

 

作者于洪君

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副會長、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全國政協參政議政特聘專家。

 

*免責聲明:本文所闡述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不代表大灣區評論或IIA機構立場。

 

*原創聲明:本文版權歸微信訂閱號“大灣區評論”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部分或全部內容,侵權必究。

 

GBA Review 新傳媒

no rec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