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為自冷戰後全球唯一超級霸權,近年來已愈發難以獨立支撐其全球領導力,全球治理呈現舊秩序鬆動失調與新秩序探索成型的交織狀態:舊的國際秩序動搖導致全球秩序的「板塊碰撞」,各種地方化區域化力量、國家或非國家行為體間的衝突開始湧現,造成了世界安全局勢的局部持續動盪,但是各國還未能就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達成新共識,亟需人們撥開迷霧,把脈關鍵趨勢變數。
如何統籌中國國家發展與安全目標、密切跟蹤全球主要大國關係、精准把脈中國外部環境安全態勢?2024年11月23日,百川論壇——「第四屆中國外部環境的變化與評估:中國與全球大國關係」2024研討會在深圳開幕。本次論壇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主辦,邀請來自高校、智庫的學者和企業界專家,通過對中國與全球大國關係不同視角的討論,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態勢進行全面評估,並探討可能的應對方案。
與會嘉賓合影
(圖源:主辦方)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開幕致辭中指出,在多極化呼聲高漲的表像下,大國們不僅渴望與美國共分國際權力,更在暗中劃定勢力範圍,鞏固自身影響力。今日之世界,愈發呈現出一種地域性「勢力範圍」的封建領地體系的特徵,國際秩序正悄然步入一種新型「封建化」階段。
鄭永年指出,國家之間的競爭核心在於制度,在於誰比誰開放。因此,「如果特朗普「革命」成功,美國無疑將孕育出一種更高效、更具競爭力的新體制,這將對中國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戰。」他進一步表示,中國也需要加快體制機制改革,而「單邊開放」策略可為中國的體制機制改革創造一種外在的動力機制。「在不要低估特朗普政府對世界貿易體系的破壞能力的同時,更不要低估中國開放政策重塑全球貿易體系的能力」,鄭永年強調,「歷史已經證明,最終贏得競爭的,必然是更加開放的一方」。
鄭永年教授致辭
(圖源:主辦方)
「國際社會正處於「過去不去,未來已來」的新舊交替時期,面臨何去何從的歷史性抉擇」。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諮詢委員會主任楊潔勉就「中國大國外交和大國關係格局:歷史軌跡回顧和未來方向探尋」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楊潔勉回溯了當代大國關係的變化特點——從歷史長週期看,冷戰的兩極世界不是常態;從時代進步的視角看,發展中大國的「群體性崛起」更具有迎接更加公正的世界體系的重要意義。
「自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更加重視戰略思維和頂層設計,增強了戰略主動和戰略定力,實現了從「對大國的外交」到「做大國的外交」的歷史性轉變」。楊潔勉認為,「東升西降」是趨勢,「東弱西強」是現實。因此,我們在作戰略判斷和戰略佈局時,切勿將趨勢等同於現實。應通過在各個領域、地域和議題上的努力,來塑造真正的世界多極化格局,建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
楊潔勉作主旨演講
(圖源:主辦方)
如何撥開迷霧,把脈國際局勢關鍵趨勢變數?本屆論壇為期兩日,共設置七個議題。在議題設置上首先聚焦中美關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兩國關係是今天世界秩序的重要支柱。因此,議題一和議題二分別從「中美關係未來走向」和「中美認知對抗」兩大視角來評估特朗普上臺後中美關係面臨的變化與衝擊。
特朗普二次入主白宮後,南海形勢將會如何變化?華陽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南海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吳士存分享了他對南海形勢的三大基本判斷。首先,南海形勢原本「趨穩向好」,但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作為的不確定性可能導致這一趨勢被打斷和逆轉。其次,中國在南海的維權出現「窗口期」,關鍵在於中國能否抓住這個機會。第三,中美在南海的衝突風險上升,在缺乏有約束力的規則和機制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總而言之,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策略和同盟關係雖然可能有「變」,但「不變」的是以南海問題牽制和打壓中國的戰略目標將會持續。吳士存指出,「南海將經歷一個由亂及治的階段,「治亂世用重典,平亂象出重拳」當為中國未來的南海戰略」。
吳士存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方)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周鑫宇基於世界政治學視角,分析了中美關係中的心靈政治。如何描述中美兩國針對彼此政策的不對稱性及其影響?周鑫宇認為,現有的理解主要從兩方面來解釋,一是權力政治與大國博弈,二是心靈政治與世界政治學。他指出,國家之間除了力量關係結構之外,還存在認知關係結構。就中美關係而言,要更多地考慮「雙邊關係是一個建構性過程」,因此心靈政治的重要性就會格外凸顯。
周鑫宇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方)
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國際關係學系教授陳琪深入分析了美國大選後中美關係的新挑戰。他指出,特朗普的強勢勝利被美國媒體形容為「風暴歸來」。這個結果與其說是共和黨的勝利,不如說是特朗普的勝利和民主黨的潰敗,揭示了美國選民對鼓吹MAGA的特朗普主義的支持及對捍衛多元化的民主黨建制派的拋棄。特朗普的壓倒性勝利作為今年世界大選年的壓軸戲,在某種程度上標誌著自由主義在全球範圍內的「退潮」和保守主義的崛起。陳琪認為,面對特朗普可能的對華施壓和對國際秩序的「修正」,中國對美應保持戰略耐心,採取「緩行動,多說少做」的策略,積極拓展與歐盟和東亞國家的夥伴關係,為當下世界秩序的混亂和重組注入信心和穩定性。他強調,儘管中美存在諸多現實和潛在衝突,但在共同利益領域仍有合作空間。面對中美之間的複雜矛盾需要保持接觸,從而管控分歧、防止誤判。通過鬥爭逐漸積累互信,在無法達成共識的領域則應保持戰略定力;通過更有力的高質量開放和治理改革,主動應對國際環境的衝擊,爭取中國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時機。
陳琪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方)
此外,除了中美之外,未來主導和驅使全球秩序發展走向的仍是少數區域和關鍵大國,因此從議題三到議題七,分別聚焦中國與「全球南方」、中歐、中俄、中國與其他東亞國家、中印、中土等重要區域與國家之間的關係,通過對大國間的力量對比和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的觀察,從而對2025年全球安全態勢作出更清晰的評估和預判。明日,論壇將對更多議題展開不同維度的探討。
在討論「全球南方」議題時,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主任孫德剛著眼於中國與金磚國家合作對全球發展的貢獻,深入分析了金磚國家在全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從「金磚四國」到「大金磚」,金磚國家人口、領土和經濟總量在全球的占比均超過西方七國集團和歐盟,他表示,隨著金磚合作機制的擴容,金磚國家在全球南方的代表性顯著提升,這有助於推動從「區域合作」到「全球合作」的轉變。孫德剛還提出中國與金磚國家合作的三大原則:開放地區主義、有序機制化和「發展本位」,並強調,金磚機制不是反西方軍事聯盟,而是開放的「政治—發展」集團。
孫德剛發表演講
(圖源:主辦方)
在百川論壇第一天的尾聲,進行了「智庫—產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署環節。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圍繞出海業務,與12家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研究院與各企業本著平等協商、互利共贏、優勢互補的原則,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圍繞企業出海的政策研究、海外考察、會議論壇、出海對接、培訓教育等業務,實現資源互通、利益共用。這是鄭永年教授帶領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開展「智庫產學研合作」戰略的第一步。
12家企業與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圖源:主辦方)
在世界格局新舊交替過程時期,如何「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於亂雲飛渡中仍有從容的定力?這是一個智庫需要持續思考的課題。「中國外部環境的變化與評估」主題百川論壇於每年年末舉辦,至今已舉辦四屆,未來還會持續進行下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百川論壇希望集世界各方之智慧,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微薄之力。
論壇現場
(圖源:主辦方)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光明日報、中新社、中國網、新京報、21世紀經濟報導、南華早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香港商報、香港01、深圳新聞網、深圳商報、深圳衛視等主流媒體將同步跟蹤報導此次研討會。更多百川論壇內容報導,請持續關注「大灣區評論」公眾號。
*原創聲明:本文版權歸微信訂閱號「大灣區評論」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部分或全部內容,侵權必究。公眾號授權事宜請直接於文章下方留言,其他授權事宜請聯繫IIA-paper@cuhk.edu.cn。
GBA Review 新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