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通往现代化的基石——百川论坛第三届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产业与现代化:中国与世界”2024研讨会在深圳开幕


 

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都必然会面临如何实现民族产业的现代化问题。因此从产业视角分析现代化,尤其是从国别比较视角开展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产业变迁的历程就是一个世界经济发展与国际产业变迁的缩影,“产业与现代化”也是一个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及其世界意义的重要视角。

 

2024年8月24日,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主办的百川论坛——第三届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产业与现代化:中国与世界”2024研讨会在深圳前海开幕。来自北美、欧洲、非洲、亚洲的学者和企业界专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展开全面而深入的讨论,从产业层面探讨现代化的中国实践与世界经验。

 

与会嘉宾合影

(图源:主办方)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征程上,民营企业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在开幕致辞中从中国的民营企业和产业发展层面阐述他的思考。他表示,民营企业不仅是税收和GDP的重要贡献者,更是技术创新、就业和企业数量的主要来源。他进一步指出,当前民营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更源于内部结构的深刻调整。

 

郑永年强调,民营经济对中国税收、GDP、技术创新、就业和企业数量的贡献巨大,但当前的“静悄悄的革命”可能导致国企和民企之间的失衡,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国的国际环境。“还是要提倡国有企业跟民营企业均衡发展,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郑永年说。

 

如何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郑永年提出,需要构建一个“双轨制”的科研体系,一方面加强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改革高校和科研机构,促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郑永年呼吁,只有通过全面而深化的改革,才能将理念转化为实践,推动产业的整体发展。

 

郑永年教授致辞

(图源:主办方)

 

当下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本届论坛为期两日,共分七个议题:议题一主要探讨了当前的产业政策以及产业革命对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影响;议题二从宏观层面对当下产业发展进行总体性分析;议题三响应中央精神,聚焦金融的高质量发展;议题四、五从国别经验来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经验;议题六、七则进入微观视角,从营商环境和企业本身来看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论坛现场

(图源:主办方)

 

本次论坛邀请深度参与中国产业现代化实践的业界代表分享其对产业与现代化的观察。中广核(广东)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刘化飞指出,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呈现出增长快、投资大、电力市场建设加快等特征,同时也存在限电率抬头的现象。他表示,截至2024年6月,中国风力发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首度超过煤电的装机容量。在未来,部分传统发电机组逐步转向调峰和多元储能加快建设,将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调节功能,为新能源电力消纳提供更大空间。

 

刘化飞发表演讲

(图源:主办方)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刘为指出,储能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由于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与间歇性,储能将成为双碳目标提出后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刘为认为,从国家层面来看,储能的战略定位在不断地提高。政策面的顶层设计对于储能产业的发展而言非常重要,地方层面的政策也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

 

刘为发表演讲

(图源:主办方)

 

关于产业政策的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构建,前瞻产业研究院院长徐文强认为,具有技术优势的产业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作为新时代、新动力的典范,人工智能的高水平应用使得数据要素产生了大量实际的经济价值。”徐文强表示,未来中国仍需通过进一步的创新驱动,培育和强化以技术优势为基础的竞争力。

 

徐文强发表演讲

(图源:主办方)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Anthony Howell指出,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区域化经济发展的案例中,经济机制的发生和政府政策的实施之间实际上存在着强相关的联系。尤其是中国工业园区发展策略出现了明显的溢出效应——不光拉动了企业创新能力、改良了企业结构,同时也实现了国内、国际竞争力“双引擎”的提升。

 

Anthony Howell 发表演讲

(图源:主办方)

 

从金融的视角看产业发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实践教授、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则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科技创新”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而科技创新亟需金融强有力的支持。“实际利率与汇率是国家金融能力及金融强国的关键变量”,肖耿表示,面对当前地缘政治局面,需要创造可控的金融风险,以时间换空间,更好地为新质生产力以及实体经济提供服务。

 

肖耿发表演讲

(图源:主办方)

 

香港如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升级转型?香港城市大学公共及国际事务学系教授李芝兰强调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与作用,认为大湾区不仅是一个地理区域,更是促进中国进一步发展、改革的一个重要机制。就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角色与优势而言,李芝兰认为,大湾区内的制度差异是独特优势,在不同制度的碰撞中可促进改革创新——关键是要保持香港的高度对外开放,发挥香港的软实力,从而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李芝兰发表演讲

(图源:主办方)

 

所谓“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没有产业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现代化。如何加强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发展依然是我们下一阶段要不断思考的重要课题。中共二十大提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将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将在百川论坛品牌下继续围绕“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主题召开系列研讨会,为中国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光明日报、中新社、中国网、环球时报、新京报、南方日报、凤凰卫视、21世纪经济报道、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香港01、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晶报、深圳卫视等主流媒体将同步跟踪报道此次研讨会。更多百川论坛内容报道,请持续关注“大湾区评论”公众号。

 

*原创声明:本文版权归微信订阅号“大湾区评论”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部分或全部内容,侵权必究。公众号授权事宜请直接于文章下方留言,其他授权事宜请联系IIA-paper@cuhk.edu.cn。

 

GBA Review 新传媒